註:本文為作者原創(請勿轉載),在百家首發
一、「小橙」和「小黃」一直「在一起」
這裡說的「小橙」和「小黃」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共享單車:摩拜和OFO,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大家都知道,摩拜小橙車和OFO小黃車分屬於兩家不同的公司,獨立運營,為用戶提供最後一公裡的騎行服務,其極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出行,很受國內老百姓的歡迎。
雖然屬於兩家公司,但「小橙」和「小黃」一直在一起,無論是在居民小區的樓下停著的整齊一排共享單車中,還是在地鐵口旁的停車場,隨處可見他們相依相傍的身影。
天氣涼快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情侶們騎著共享單車在城市中遊玩,一個騎著「小橙」、另外一個騎著「小黃」,他們一直是「在一起」的。
二、其實,他們並不真正在一起
對於我們普通用戶來說,「小橙」和「小黃」除了顏色、押金不同外,幾無區別;但對於廠商及產品本身而言,不管是合作推廣渠道、融資對象還是採用的關鍵技術等,均有很大的差別。
「共享單車」通過入駐擁有超大規模用戶量的第三方APP,可以更快捷地發展用戶,將該APP作為共享單車的服務入口,用戶無需安裝共享單車APP即可使用單車。「小橙」入駐了微信,在微信「我的錢包」頁面中,便可看到醒目的「摩拜單車」功能插件。
「小黃」入駐的是滴滴、支付寶(芝麻信用)等平臺,在支付寶的主頁面和「芝麻信用」內,均可看到「騎行」的服務插件。手機裡只要安裝了支付寶APP,便可隨時便捷地通過支付寶來使用小黃車服務,如下圖所示。有意思的是,支付寶APP內沒有入駐「小橙」。
在共享單車的融資中,「小黃」(OFO)近期募集了以阿里巴巴為主要投資方的7億美元;今年6月份,「小橙」(摩拜)也籌集了以騰訊為主的6億美元的投資。兩者的投資方是網際網路界的大佬,且有激烈的競爭關係。
雖然「小橙」和「小黃」都集成了GPS定位、GPRS數據傳輸與遠程監控等技術,但在很多關鍵技術諸如輪胎、電子鎖、震動監測與告警等方面的差異較大。如「小橙」應用了一種帶孔的防爆輪胎技術,具有防針扎、減震等優點;如「小黃」基於內部震動傳感器的監測技術,實現對車輛異常震動的實時監測和告警等等。
三、很多都在一起了,為什麼他們還不在一起
當年在網際網路多個領域中廝殺異常慘烈的競爭對手,如優酷與土豆、滴滴和優步、58同城與趕集網、美團與大眾點評等等,都早已合併了,從相殺到相愛,也許只需一分鐘的時間。
合併的背後,其實是資本運作的結果。網際網路產品在發展初期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即「燒錢」,外部資本的終極目標也是為了逐利,在市場競爭異常慘烈的背景下,金融資本選擇抱團取暖是市場的必然,更何況很多金融資本同時投資了行業的第一和第二(比如紅杉資本當年就同時投資了大眾點評和美團網),這就是很多網際網路行業的第一與第二合併的根源所在。
如之前分析,「小橙」(摩拜)近期與騰訊已開展升級合作,除了產品全方位接入微信外,獲得了騰訊的6億美元的投資;今年共享單車領域金額最大的融資是阿里巴巴投給 「小黃」(OFO)的7億美元。兩者的背後是網際網路界的三大霸主(BAT:百度、阿里、騰訊)之二,關鍵是阿里和騰訊都不差錢,兩者在支付、雲計算等諸多領域存在激烈的競爭,「小橙」和「小黃」不能「在一起」了。
四、中國移動與共享單車們的合作
共享單車和中國移動本身就有深度的合作,如江蘇(無錫)移動為很多共享單車廠商提供SIM卡,保障單車的正常通信,如下圖所示為共享單車的工作原理。
共享單車內置GPS定位晶片、電池和GSM通信模塊,將實時採集的衛星定位數據通過中國移動的GPRS網絡遠程傳輸至運營平臺,運營平臺可實時監測到每輛車在全國地圖上的位置分布,即運營平臺可以實時監測到每輛車的位置、騎行速率、裡程、騎行人、騎行頻率(一天多少次使用)等等關鍵運營數據。共享單車內置了國內電信運營商如中國移動的SIM卡,以實現GPRS上網服務。
中國移動發布的新戰略是「大連接」,做強、做大「連接」,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可靠連接;而如「小黃」的目標理念是:連接每一輛自行車,讓人們隨時隨地通過手機解鎖和使用自行車,滿足短途出行的需求。由此可見,中國移動和共享單車的理念相近,而又有深度的合作,比如江蘇移動和共享單車籤訂合同,為共享單車提供SIM卡,實現GPRS通信服務;未來又可在NB-IOT等領域再開展探索與合作。
五、中國移動充當他們的媒人可否?
因為「小橙」和「小黃」需要移動通信,實現與運營平臺的連接,因而離不開中國移動的SIM卡,與中國移動保持較為緊密的合作,那麼中國移動可以撮合「小橙」和「小黃」在一起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本文前面已經深入分析了,網際網路界的整合現象都是背後資本運作的結果,而「小橙」和「小黃」各自背後的金融資本因為不差錢而沒有抱團的需求。
其次,中國移動雖然與共享單車合作緊密,但也只是做個「通道」而已,即僅為其提供GPRS數據通信服務(通過SIM卡、行動網路),共享單車是電信運營商爭奪的重點客戶群,雖然單價低(每個月每輛車的流量費只需要交納一兩元錢,甚至更低),但其用戶群規模大。
最後,中國移動是國企,不能像BAT那樣,可以靈活地投資看好的網際網路產品,這導致其不能深度地接入到「共享單車」領域,更談不上掌控了,所以很難促成共享單車行業老大和老二的「聯姻」了。
六、「小橙」和「小黃」的未來
未來,共享單車的存續還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從末端用戶到金融股東,都需要珍惜它。
未來,我還是希望能他們在一起的。
作者簡介:江蘇移動大項目經理,中國移動eSIM技術的創始人之一。移動網際網路專家,專注於移動通信、移動網際網路、ICT、物聯網和大數據等領域,有近13年的產品和市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