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對「先認漢字還是先學拼音」的質疑

2020-12-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小序:我們是在教育工作中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的退休老人,深感語文教學中存在某些問題,因此我們發表了那個《語文教學:先認漢字還是先學拼音》(載《中國教育報》2005年12月31日)的訪談,受到了《漢語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載《中國教育報》2006年1月6日)的質疑。這裡再做些闡述,同時也進一步請教。


  請教之一:集大成的「漢字五難」


  我們的問題是:漢字真的有認、記、寫、讀、用「五難」嗎?世間萬事萬物,其難易都是相對而言,相比較來說,舍此無所謂難易。「漢字五難」說,既未表明是與什麼事物相比較,更無時間、地點、條件限制,就以一個全稱肯定判斷,斷言漢字有「五難」。那麼,這斷言意味著什麼呢?如果它是真的,即符合實際的話,那也就是說,漢字要比古今中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難認、難記、難寫、難讀、難用,至少比古今中外人們曾經使用過,和正在使用著的所有文字,都要難認、難記、難寫、難讀、難用。如此斷語,決不至於會憑空武斷,一定有充分的、無可懷疑的依據,希望能列舉一二,才能令人信服,這裡需要的是事實。不然,作為立論依據的這個命題,只能遺憾地被認為是個偽命題,因為不符合實際。


  我們在「訪談」中說的,方塊漢字與拉丁化的拼音文字相比較,既不落後,也不難學、難教,更不覺得有認、記、寫、讀、用「五難」,而且還有許多優越性,這是我們幾十年的學習、觀察和直接主持、參與幾個教育科學研究的實驗所形成的認識,其中有我們的直接經驗。我們都學過以拉丁字母表音的拼音文字,嘗過此中的艱難,深切體驗它與漢字相比,才有此「五難」。更因工作崗位之便而獲得的間接經驗,堅信教我們中華兒童識漢字,並不存在「五難」。


  如果不信,不妨做個調查和小測驗,辦公室牌子上,都寫有方塊漢字的名稱和注有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問一問每天的來訪者,他們是怎麼找到要找的辦公室的,他一眼就認出的是方塊漢字還是漢語拼音所表明的名稱;隨機選取一段幾十字的短文,用方塊漢字和漢語拼音分別書寫一遍,再隨機找些人讀一讀,哪個難寫,哪個難認,立見分曉。


  當然,我們說漢字不難,也是相對而言的。對個體來說,識1500個常用字容易,識1500個生僻字就難,雖然它們都是漢字,至於要想認識收集在《中華大字典》中的50000多個漢字,幾乎是難以完成的難事了。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來說,在中國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中國人,認、記、寫、讀、用漢字,會比認、記、寫、讀、用英法德俄等外國文字容易;而在英倫三島上成長起來的英國人,要他認、記、寫、讀、用漢字,就會比認、記、寫、讀、用英文難了;日本人從隋唐時期開始用的是漢字,近代受西方影響,改革為拼音文字,但怎麼也無法完全取消漢字,如果取消這2000多個方塊漢字,日文將會發生一系列歧義,難以完成作為交際工具的任務,於是成為同時使用拼音文字和方塊漢字的國家,這說明什麼呢?不難解釋此現象吧!


  如同自小在故鄉生長的人,決不會覺得家鄉的話難學、難講、難聽的道理一樣,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會說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難學的。宣傳這些實際並不存在的「漢字五難」,不利於愛國主義的教育。


  請教之二:誰「誘發」了各種識字教學法


  因為漢字有認、記、讀、寫、用「五大難」,「才誘發各種不同的識字教學法誕生」,而識字教學法的眾多,似乎又證明著漢字存在「五大難」。這種循環論證的邏輯,令人覺得驚奇。


  我國中小學教學法領域的研究和創新,一直呈現著百花爭豔的繁榮景象,這是每個關心教育科學研究和發展情況者有目共睹的、十分可喜的現象。我們的基本國情之一,是各地自然、人文歷史情況很不相同,當前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其在基礎教育領域的表現之一,就是各教學科目無不都有多種教學法在各顯其能。所以,有多種不同識字教學法的存在,本不足為怪。所謂「隔行如隔山」,如果深入到其他學科,諸如小學的數、常、音、美、體,中學的數、理、化、生、政、史、地……中,稍稍看一下,就會發現它們都有著各種不同的教學法,那是否也該說,這些學科都存在認、記、寫、讀、用「五難」,「才誘發各種不同的各科教學法誕生」?


  在我國,確實存在多種不同的識字教學法,特別是在近一二十年來,新的識字教學法井噴似地在中華大地湧現,這才是值得人們深思的,並需要問一下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會出現「井噴」?我國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識字教學法呢?我們是這樣分析這個事實的。


  第一,有漢字,就會有教兒童認、記、讀、寫、用漢字的需要,就會有教兒童識字的教學經驗和識字教學法的研究。特別因為我國對年輕一代的學校教育,與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實行的,從教兒童認、記、讀、抄、背、用拉丁化的拼音字母開始的不同,上下五千年都是從教兒童識字開始的,因此識字教學法的研究,在中國的教育科學研究中開始最早,歷史最長,成果(教兒童識字的方法)「誕生」得自然也早、也多。第二,我國僅國民教育系統,就有一千多萬教師,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就是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教兒童識字的教師,他們勤奮工作各顯其能,創造和積累的經驗也多,這是誕生多種識字教學法的基礎。第三,我國不僅疆土廣闊,而且情況複雜,城鄉山區、海島邊疆和民族地區,差別很大,這在全世界也是少見的,如何教兒童識字,自然需要、也必然會誕生各種識字教學法。客觀的需要,必然還會有更多識字教學法誕生。第四,撥亂反正,「漢字落後、難,拉丁化拼音文字先進、易」,「漢字必亡、拼音文字必興」等等「緊咒箍」,一旦被拿掉,於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下就「誘發」出眾多(據不完全統計,見諸報刊且有一定影響的,約有20餘種)的識字教學法,而且絕大多數都具有不再「從教拉丁化的拼音字母入手,待拼音熟練後,再據以進行識字和讀寫的教學」等耐人尋味的特點。我們以為,這才是「誘發」多種識字教學法「井噴」的主要原因,它所證明的不是「漢字五難」,恰恰是「漢字五難」說的被摒棄。


  請教之三:依法行政和百家爭鳴


  每一個人,必須十分嚴肅地對待國家在語言文字方面的法律。至於引用法律條款,必須採取非常嚴肅的態度。


  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的明文規定中,刪掉「羅馬字母」四字,中文文獻中的「羅馬字母拼寫法」,成了「中文文獻拼寫法」,又把「統一規範」改為「國際標準」(《中國教育報》2006年1月6日),經這一刪一改,這個法律條款的變化可大了。聯合國成立之日就規定中文是它的五種工作語言之一,所以凡聯合國的文獻,必有五種文本,而且具有同等效力。我們去聯合國總部參觀過,沒見過它有漢語拼音寫成的中文文獻,不知有誰看到過用漢語拼音拼寫成的聯合國中文文獻?《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是國內法,只在我國有法律效力,它說的「統一規範」是規範國內的。只有國際法才具有超越國家的法律效力,怎麼可以改成為「國際標準」,還要把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國際標準」,加上「其貢獻為全世界公認」的桂冠。


  根據黨的一貫主張,學術問題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自由、平等、切實的討論。我們在「訪談」中以歷史和現實經驗為依據,說了自己的主張,也明確地批評了長期以來嚴重影響著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某些錯誤觀念,以及它的歷史根源。我們作為老百姓和仍然關心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退休人員,對於我們認為錯誤的觀念和做法,是可以說話、可以批評的,這是國家憲法和法律所允許和保護的!說「商業廣告有個原則,就是不能用貶低同類其他商品的言詞來宣揚自己的商品,宣傳識字教學法應遵循同樣的道理」,這是哪家的法律誰家的規矩?我們批評「先學拼音再識字」的觀念,指出其根源和後果,有哪些不合事實的,盡可以擺事實講道理逐條批駁,但是用學術討論要遵循商業廣告的原則來比喻,說我們「無端且武斷地說『先學拼音再識字是個錯誤』,這種無禮和無理本身就是錯誤的」,譏諷我們為「固守小農經濟時代的所謂『傳統』」,「就像否定現代化農業生產而鼓吹復原刀耕火種一樣可笑」,這阻礙著人們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批評,是一種明顯的越權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沒有「教兒童識字前必須先教漢語拼音」的規定,它的第十八條有一款是「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也就是說,它所規範的是「應當進行」而不是何時進行,怎麼可以把它改為「必須先進行」呢!

 

  《中國教育報》2006年8月12日第3版



相關焦點

  • 【養正教育】先認漢字還是先學拼音
    先學拼音再識字我們反對邵宗傑:在西學東漸和中國人學西方的過程中,民族虛無主義泛濫,「拿來主義」盛行,在語文教學中,受漢字「難學」、「落後」、「必亡」和走拉丁化道路等主張的幹擾和影響,對注音符號特別是拉丁化拼音字母情有獨鍾,其突出表現之一,就是一反兩千餘年行之有效的傳統,語文教學不再以教識漢字為起點和基石。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小學階段,提倡先認漢字,再學拼音,原因是什麼?
    雖然那個時候還是小學,但是書包裡仍然裝滿了鼓鼓的書本,還有一些作業本、文具盒、鉛筆之類的學習用具。小學離我們越來越遠,很多人如今都已經長大成人,並且成家立業。但是我們對於小學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小學階段先學拼音還是先認字?或許2019年之後,我們應該改變一下思路了。
  • 孩子該先學拼音還是漢字
    在早教期間,父母在教孩子認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詞、乃至整句話,有些人指出,是否應該先教拼音,再教拼寫,最後教字呢?其實四歲以前的孩子抽象思維還未形成。還不能理解將字母拼起來這個過程。那該先學拼音還是漢字呢?
  • 孩子先學拼音還是漢字?正確的做法是這樣,後悔知道的太晚了!
    先問寶媽們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先教孩子認字還是先教孩子學拼音?關於先學拼音還是先學漢字,一直都是有爭議的。首先我們需要清楚的是:學拼音是必須的。漢語拼音是幫助孩子識字的一種方法,通過漢語拼音幫助孩子迅速在字形和音義之間建立聯繫。
  • 先學漢語拼音還是漢字引熱議 專家:因人而異
    先學漢語拼音還是漢字引熱議 專家:因人而異 2016年09月05日 09:3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先識字」還是「先學拼音」呢?
    不過,雖然小學的課本改了,但幼升小的時候孩子多多少少還是要提前學一點的,所以很多家長都在考慮,是按照原來的方法先教識字還是按照現行的標準先教孩子拼音?因此,今天我將與您談談「先識字」和「先學拼音」孩子之間的區別,上小學後有什麼區別?
  • 先學漢字後拼音,啟蒙教育的理性回歸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學生們將從簡單漢字學起繼而過渡到學拼音。平時,筆者多次聽小學一年的語文老師抱怨:「學語文先教拼音真讓人搞不懂,為何不從簡單的漢字開始呢?」「漢字是表意文字,應當先教一些簡單的漢字再學拼音吧。」當時,筆者只用「教無定法」來搪塞,實際上心裡早就認可他們的說法。其理由有三:   符合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
  • 馬鞍山小學一年級先認漢字再學拼音 會更順暢一點
    馬鞍山小學一年級先認漢字再學拼音 會更順暢一點據皖江晚報訊 8月29日,馬鞍山市各中小學學生到校報到,正式開啟新學期的學習生活。報到當天,發新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先識字後學拼音減少100個識字量8月26日,記者在雨山中心小學見到了新到的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和老版課本相比,新課本在外形上「大了一碼」,差不多有A4紙一樣大小,新老版本教材均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翻開兩本課本,記者看到,最大的變化就要屬漢字和拼音教學順序的調整。
  • 先學英語還是先學拼音?
    「我女兒明年9月1日就要上小學了,拼音在幼兒園學得差不多了,她自己好幾次要求學英語,但我擔心她學了英語會和拼音搞混,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近日,金報家長群裡的一位媽媽求助。
  • 新手爸媽的育兒難題,究竟是先讓孩子學拼音,還是先識字呢
    發現很多家長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學習認字時都會買一些帶拼音的卡片,牆貼或者是各種圖案的帶漢字的卡片來幫助孩子輔助學習認字。但有的新手爸媽就會十分困惑,究竟是先教孩子學拼音還是先讓孩子學認字呢,畢竟孩子到了小學以後也是會系統地學習拼音的。
  • 小學一年級學漢字,是先教認字好還是先教拼音好?
    對於很多孩子已經上一年級的家長,相信心中一定有這麼一個困擾,那就是小學一年級學漢字,是先教認字好還是先交拼音好呢?有人說先教認字好,有人說先教拼音好!那麼誰先誰後會對孩子學習語文產生哪些影響呢?究竟是是先教認字好還是先教拼音好?
  • 孩子是先識字還是要先學拼音呢?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我們這代父母上學的時候,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學生字,我記得我一年級的時候基本遇到生字都是用字典查一遍,按照上面的讀音來念的。不過,現行的「部編本」語文教科書中將拼音和識字的順序做了調整,變成了先識字、後學拼音。
  • 孩子是先認字還是學拼音?父母不懂就先別讓孩子自主閱讀
    理解和思考,很多面臨幼小銜接的家長,不知道是先學拼音還是先識字,其實學拼音和識字都是為了讓他們找到閱讀的樂趣,也是為閱讀和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不管是同事接觸還是先學某一個在沒有完全掌握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混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語言的理解,慢慢的就會區分開。
  • 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新學期小學語文教材四大看點
    部編本新小學語文教材,引起最多議論的莫過於「先學漢字再學拼音」,顛覆 了幾十年來的學習邏輯。
  • 先學漢字還是先學拼音 改版後的教材讓幼升小的孩子們不再糾結
    但是學生學語文的第一步是學拼音,這已經達成了共識,幾十年來的小學語文教材也都是從拼音字母開始學起。不過,從2016年開始的部編新教材終於大膽改革,將一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第一單元的課文也不再是拼音,而是從一些常用的簡單漢字開始學起。就連課文中的這些簡單的漢字也沒有注音,只單純地識字,所以學生在第一單元的學習裡是看不到拼音的。
  • 小豆包入學先識字後學拼音 教師:此舉更加尊重教育規律
    針對家長們該做法「會不會影響到孩子語言學習能力」的擔憂,語言專家表示,無論先識字還是先學拼音,並不會對兒童認知水平和語言習得能力造成影響。教材變化識字提前 拼音置後 新學期亮相的人教版、北師大版、北京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一大共性就是漢語拼音章節的錯後。 以人教版為例,教材顛覆了此前「迎門學拼音」的設計,將「識字」單元置於「漢語單元」之前。
  • 小學先學漢字「天地人」再學拼音「aoe」 時隔一年,家長咋看?
    這一顛覆傳統語文學習的變化,今年依舊讓不少一年級新生家長疑慮重重:過去都是先學拼音後學漢字,現在這樣學到底怎麼樣?昨日,記者走進市第十五小學,與分別任教一、二年級的語文老師聊聊關於識字和拼音的那些事兒……無拼音識字,回歸教學傳統入學先學「天、地、人、你、我、他」,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然後才學拼音,通過三字經、兒歌、韻語等多種形式,在圖文對應中,識記最常用的漢字。這是部編本教材的顯著特點之一。
  • 提升漢字地位、傳承傳統文化,一年級先學部分漢字再學拼音字母
    以前,無論是初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有我們所熟悉的人教版,還有人民版、嶽麓版等不同版本。雖然各個教材的版本都是出版社根據考綱製作的,但是由於版本的不同,教材的內容、編排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
  • 新學期中小學語文教材用部編版 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記者在翻看統編教材時發現,和現行教材不同,在統編語文教材中,當孩子誦讀了「雲對雨,雪對風,花對樹,鳥對蟲,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的《對韻歌》之後,語文學習將進入連續13課的拼音集中教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