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母嬰育兒寶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孩子拆家,堪比二哈,這句話真是一點都沒錯。
當孩子沒有滿世界亂跑,大喊「媽媽」的時候,看起來歲月靜好,你以為可以休息一會了?NO, 這只是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奏。
家長最好趕緊去看看,孩子在幹什麼?
可能只是藍莓果醬吃醉了。
不是什麼大事,看孩子多安靜啊,就是毀了一套床單被罩而已,媽媽表示:小事情,我可以的。
也有可能只是拆了家裡的牆皮,撕了家裡的牆紙。
果然,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趁爸媽不注意,就幹了一樁大事,不得不說:孩子,這技術太好了,牆都拆成這樣了,你手不疼嗎?
可能只是給自己做了個新髮型。
不要大驚小怪,我調皮起來,連我自己都不放。
看來孩子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正在為這別具的炫酷髮型著迷。挺好的,最起碼沒有拆家。
不過孩子們最喜歡玩的還是紙巾。
一下抽一張,可有趣了,為了玩紙巾,手腳並用,連嘴巴也沒有閒著。
小朋友,紙巾好吃嗎?
不過一個人玩紙巾總是缺少點氛圍,三胞胎一起玩「紙巾大戰」怎麼樣?直接乘以三倍戰鬥力,你準備好了嗎?
三胞胎姐妹皮膚白皙,軟萌討喜,本以為是安安靜靜的淑女,沒想到都是拆家的「破壞王」。
三胞胎在護欄裡玩耍,不哭不鬧也不喊「媽媽」,靜悄悄的做著自己的事情,媽媽心想女兒真乖,探頭一觀察,媽媽表示:我現在血壓有點高。
只見地上一片狼藉,仿佛剛剛被炮彈轟炸過了一般,三小隻將媽媽新買的紙尿褲、抽紙,全部翻出來了,不僅拆開了,還扔的到處都是。
事已至此,也沒什麼辦法了,媽媽只能用相機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
唯一令她欣慰的是,三個孩子不爭不搶、不打不鬧的看著鏡頭,拍出了一張軟萌可愛的合照,仿佛剛剛搞破壞的不是她們。
網友看完之後也是紛紛調侃:
「這3倍的戰鬥力可不一般啊,遠超二哈」
「太可愛了,用最無辜的表情幹最狠的事。」
1.小月齡的寶寶可能無意破壞
對於一些小寶寶來說,他們的破壞性行為,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因為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好,肌肉也不夠發達。
所以,沒有辦法很好的協調自身動作,因為無法很好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會經常發生破壞東西的事情。
比如,你給孩子一個玩具,你和他說「拿住了」,但是孩子剛剛拿到手就摔了。
不要以為寶寶對你有什麼意見,因為孩子即便有心他也無力啊。這一切責任由沒有發育好的神經系統和肌肉承擔。
2.對世界擁有好奇
小寶寶就像一張白紙,對他來說,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新鮮的。
只要是她感興趣的東西,她都想用手摸一摸、嘗一嘗、摔一摔,看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理。
對於孩子的這個階段,家長不要隨意責罵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一個人未來是否可以取得成就的必要因素。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家長可以教給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孩子之所以摔東西,是因為不知道物品的作用是什麼,應該在使用過程中注意什麼?
家長應該耐心的向孩子科普,什麼東西有什麼作用?對於那些不能靠近、觸碰的東西,家長更應該多多提醒。
當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拆家欲望,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能夠組合、耐摔、捏捏看的玩具,像是一些積木、娃娃之類的,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還鍛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
3.好心辦壞事
小寶寶總是想和爸爸媽媽多親近親近,當爸爸媽媽在忙的時候,貼心的小寶寶也想幫忙,但是忽略了自己的年齡還有行為能力。
寶寶總是忍不住跟著媽媽後面跑,看到媽媽在洗杯子,寶寶也想幫忙,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用手去夠杯子,啪嗒,杯子碎了,就成了「幫倒忙」,好心辦壞事。
所以,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要著急責罵孩子,先問問孩子本意是想幹什麼,給孩子一定的理解與寬容,他們也是想親近父母。
4.發洩心理
有的寶寶會用破壞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
可能因為媽媽沒有陪他玩,可能因為被欺負了,於是就開始摔東西、搞破壞,發洩心中情緒。這可不是什麼好習慣哦!
所以,家長在保證寶寶吃飽穿暖的同時,了解一下寶寶的內心需求,打開寶寶的心結,同時也要告訴寶寶,摔東西是不對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5.滿足個人需求
很多孩子會因為某件事情沒有達到心理預期,故意搞破壞逼迫大人「就範」。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不可姑息,需要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一昧的放縱孩子,只會溺愛孩子,造成孩子無法無天的性格。
讓孩子明白搞破壞並不是可以威脅人的手段。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會有意或者無意的發生一些搞破壞的行為。
對於孩子無意的行為,我們要學會寬容諒解,如果孩子有意搞破壞,那麼家長要嚴肅批評且教育,不能養成孩子刁蠻任性的壞習慣。
你家孩子喜歡搞破壞嗎?有做過什麼令你頭疼的事情嗎?
關注我,每日獲取科學實用的育兒乾貨!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