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同居」在二十歲上下的網民中間已經不是一個新名詞,據一些調查統計顯示:目前有超過10萬名年輕網友加入了網絡同居玩家行列。規模之龐大,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上海市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和輔導的人士對此進行研究,並有學者提出了擔憂。不過,也有人認為,網絡同居不過是現實生活以外的心靈安慰,多數人止步於純粹的精神出軌,無傷大雅。
掃盲必讀:
「網絡同居」指的是網絡上的虛擬同居,即兩個從未謀過面的網友,在網上相互選擇、戀愛、同居乃至結婚、生子。
有不少專門進行網絡同居遊戲的網站,網站上出售各種居家過日子所需的商品和服務,同居者可以買房子,搞裝修、採購電器、打理花園、飼養寵物等等。
「網絡同居」也得花錢。在網上用的錢叫I幣、E幣等,一般一元錢換一個幣,買小件用品需零點幾幣,買大件則需幾個幣不等。有的商品還有使用時間限制。
網絡同居,身邊進行時
廣州某高校的大一女生小T坐在電腦前,打開「某某公寓」網站,輸入密碼。一間網絡虛擬房間很快出現在屏幕上。寒假裡,她在網上與一位男網友「同居」了。幾天前,兩人在網上領了「結婚證」,並在BBS上接受了網友們的祝福。現在「小兩口」正在忙「裝修」。「看看結婚以後,感覺保持得怎麼樣。嘻嘻。」小T輕鬆地說。
小T的同學兼密友小C,已在網絡上和男友「同居」近一年了。小C告訴記者,她的男友在別的城市的美術院校裡學藝術設計,很有天分。但是兩人也常常在布置房子上有分歧起爭執。網絡同居了這麼久,兩人並沒有見面的意思,覺得維持在網絡上生活和相互傾訴挺好,見面「可能會把感覺破壞掉」。
也有人在網絡上與數人同居。26歲的阿陳是一醫療器械公司的普通職員,也是一名遊戲玩家。一年前他喜歡上了一種遊戲,遊戲玩到一定的級別,會有「月下老人」出來牽線搭橋,幫他在網上物色女友,之後還能在「月下老人」的主持下結婚、頒髮結婚證書,擁有合法的身份後「小兩口」可以度蜜月。阿陳覺得很能解悶,除了遊戲中有個秘密愛人之外,他另外在同居網站上又成了三四個「家」,和不同類型的「女友」同居。他和其中一個女友發生過一夜情,阿陳坦言。
同居玩家:輕鬆自在的情感安慰
「在網上同居關係裡,完全沒有現實中的約束,可以同時有幾個同居密友,很輕鬆好玩。」阿陳對記者解釋,「這是一個虛擬的生活空間,在這裡可以完全憑自己的喜好設計生活,可以成為完美的愛侶,話不投機就馬上分手,沒有任何負擔。」
一位在校大學生的解釋反映出他內心脆弱的一面。「我在現實生活中各方面都不出眾,家境也不好,在同學面前挺自卑。但是在網絡上,我是『高個俊男,成績優秀,家境富裕』,我的女友也是在校大學生,美麗聰明,對我很欣賞。我覺得很有滿足感。」
另一個在某同居網站上自稱是武漢某大學學生的小林,在網絡留言裡說:「網絡同居其實也是網戀的一種,只是關係更加密切和明確,每天有固定的聊天時間。與現實生活中的同居相比,網絡同居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聊天為載體,全虛擬化。你不知道對方是誰,甚至不知道是男是女。在這種虛擬的空間中,更能表達我的真實精神狀態。」
記者登錄一個同居網站,和一位女性網友相遇。她說自己背井離鄉沒有戀人,工作不順利時,她的「同居伴侶」會安慰她給她出主意,讓她不再孤單。
聽著網絡同居玩家眾口一詞的說法,讓人有點懷疑了:與陌生人的虛擬同居果真比現實中的感情關係更加輕鬆純粹?心靈情感的安慰,在這裡才更容易獲得?
擔憂者:缺乏約束的灰色行為
無論虛擬還是現實,「同居」都難免惹起非議。
一位網絡同居玩家告訴記者,她的媽媽反對她玩網絡同居,總是擔心她會學壞。她媽媽發現她在網上和網友開了房間「同居」之後,反應很大,說她會耽誤學業,萬一「同居」的另一方用心不良,她可能上當受害。
而且玩這種遊戲,會影響品質,等等。「我覺得媽媽大驚小怪,又不是真的同居,好多同學都在玩,沒什麼危害的。」小玩家不以為然。
還有一位網友「日冕」在BBS上發言說,發現自己的女友玩網絡同居,反對無效,女友讓他進入網站看她和網友同居的房子,證明只是很純潔的遊戲,多一個知心朋友而已,自己的男友不應該太小氣。「日冕」無話可說,但是覺得「很不安全」,「如果女朋友和那個人真的來電了,或者一夜情,怎麼辦?」
網絡同居者以及同居網站的火熱場面,進一步引起了社會學者們的關注和擔憂。上海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人士曾經對此現象進行調查,指出:「網絡同居」現象源於臺灣一家女性網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國」遊戲。該遊戲傳到內地後,多家網路遊戲運營商競相效仿。目前具備「網絡同居」平臺功能的網站已有近百家,每家網絡社區「網絡同居」的人少則幾千,多則數萬,同居者大多數是大學生和進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
有學者擔憂:虛擬世界的網絡同居提供了玩世不恭、自由隨意任性的情感方式,就怕年輕人把這種玩世不恭帶到現實生活中來。網上交往缺乏鮮明的道德價值引導,所以成為「灰色地帶「,這對青少年成長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果。針對網絡同居這樣的問題,需要在網絡普及過程中,加強網德教育,在網上建立主流價值取向,約束灰色行為。
爭議不息:
網絡同居自從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便處於爭議的漩渦之中,儘管有學者甚至某些地區的政協委員就此問題提出了疑慮,但是網絡同居至今沒有被打上政策管制的標籤。
藍色心態:「不用太緊張」
———很難從道德上來嚴格界定「網絡同居」行為,作為一個有價值判斷的青年人,一般也不會沉迷,不過是一段時間圖新鮮而已,所以網絡同居不會引發出「社會病」。
———不妨以一種平淡、成熟的心態來看待網絡同居,很多參與者也未必是真正熱衷,只是隨著潮流,跟風註冊一下。
———現實生活的感情有很多不安全感、不盡人意之處,網絡虛擬的同居或者婚姻是提供更為獨立的精神放鬆,也是一種不容易被傷害的生活。
———既沒「犧牲」身體,也沒「浪費」情感,玩的就是心跳,即便投入一回,也能愉悅身心,消磨時光,化解憂愁,何樂而不為呢?
紅色心態:「不能不約束」
———網絡婚姻是對現實倫理的挑戰,不能容忍,同居怎能大肆在網絡上宣傳?
———一把「網絡同居」、「裸聊」等當作遊戲來玩,實際對人的意識形態會產生影響。個人或一群人的行為,可以通過網絡擴大影響,有時遠遠超出我們的估計,並且會在現實中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甚至是行為,因此應該對網絡同居進行規範,既包括法律監管,也包括網絡道德規範。
———網站也應該和電視、電影、遊戲一樣採取分級制度。對網絡同居這樣的網站,不妨設立會員許可,設定年齡限制,通過實名制進行登記。 (Julia 孔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