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永遠有使不完的精力,玩的開心了不僅會大喊大叫,也會發出非常吵鬧的聲音。如果是在下鄉農村,自己家隨便玩,怎麼喊叫都不會有人管。但是在城市樓房裡,稍微吵鬧一些,就容易打擾到街裡鄰居。
遇到脾氣好的,忍一忍或者開口提一句,遇到脾氣不好的報警都是有可能。家裡有孩子的,還是要多注意點,相互理解想不包容。
玲玲家有一個6歲的兒子,名字叫軒軒,是家裡三代單傳,一家人寵的不能行。有段時間軒軒迷上了跳繩,每天都要玩一會。看到孩子熱愛運動,軒軒媽還是挺高興的,跳繩能增強孩子體質,是一項很好的習慣,非常支持孩子。
這不夏天氣溫高,軒軒媽擔心孩子出去跳繩熱到,專門在客廳騰出一塊地方,讓孩子在家裡鍛鍊。軒軒是玩的開心了,但是樓下王大爺可就遭殃了,這麼大歲數了,每天「咚咚咚」哪能休息好,只好上樓委婉表達自己的意見。
本以為好言相勸樓上能夠停止,但過了幾天樓上又恢復了「咚咚咚」的吵鬧聲。忍不可忍之下,王大爺想起一個妙招,喊了兒子買了一個震樓器,只要樓上一條繩,就把震樓器打開,效果非常的好,頭一天樓上就停了不跳了,第二天樓上更是親自上門道歉。
雖說家裡屬於個人場所,沒有人能夠約束孩子做什麼,但是小區樓房不是鄉下,一些吵鬧的行為還是不要有,不然遭投訴不說,還會被指責沒素質、自私自利。
況且樓上樓下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只顧自己孩子玩的開心,不顧周圍鄰居感受,也會導致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丟失掉同情心,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行為規範帶好頭,培養孩子好的教養與品性。
第一, 同理心
人生活在群體當中,就不能只顧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有的孩子比較自私,做事從來只考慮自己,沒有想過後果會給別人帶來的痛苦。這樣的孩子將來不被人待見,人際關係很差,容易被周圍所排斥。
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同理心,教會孩子注意自己的行為或語言,不要傷害到別人,小的時候童言無忌,初生牛犢事情不大,但長大之後就容易語出傷人,惡言相加了。
第二, 尊重老人
尊重老人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優秀傳統,從小給孩子灌輸尊老愛幼的理念,遇到老人主動打招呼,看到熟悉的老人腿腳不便,幫忙提下東西,雖然這些事情很不起眼,但能夠一點一點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和教養。
第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要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從小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孩子,能夠理解自己不喜歡的,不強加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如果給周圍人帶來不好影響,也不會去做,這樣的孩子往往很受別人歡迎,有主見有擔當,今後非常的優秀。
最後,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你有沒有過這種糟糕的經歷?
我是小雪媽媽,一名90後寶媽,關注我,每天分享科學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