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就是新婚夫婦的房間。花燭,是指舊式新婚之夜,洞房裡要點上花燭,上面多用龍鳳圖案等做裝飾。洞房花燭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周·庾信的《和詠舞》詩中:「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
那為什麼要把新婚夫婦的房間叫作洞房呢?關於這個問題要從我們祖先最開始的婚制說起,在古代黃帝的那個時代,可不是現在的一夫一妻制,都是群婚制度。一般是喜歡誰就可以和誰在一起,不喜歡了就可以馬上分開。經過長期的發展,這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動蕩,於是黃帝就想到一個方法,開始推行一夫一妻制。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然後,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裡,周圍壘起高牆,出入只留一個門,吃飯喝水都由男女雙方家裡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裡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麼過日子。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此後,洞房也就慢慢成為新婚夫婦新房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我們現在許多的結婚習俗都是從古代沿襲過來的,譬如結婚需要拜高堂、需要穿紅衣服、需要邀請親朋好友,這些婚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只不過現代的婚房都變成平房或樓房,沒有洞穴的痕跡了,感覺差別特別大,其實這正是古代文化的傳承與進步,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體現,是群眾生活水平提升的佐證。
關於洞房花燭夜,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陶唐氏堯稱王不久。非常關心人民的生活。有一天他親臨民間問苦,忽然飄來一般幽香,遠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堯王驚呆了,一問才知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著仙女,決計下山尋仙。堯王帶領四個大臣訪仙於晉南「仙洞溝」,久覓不得。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堯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見時,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只見鹿仙女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堯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麗動人,兩人一見鍾情,一段美好的神話佳緣從此就這樣結成了。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時祥雲繚繞,百鳥和鳴。到了傍晚,結鸞之時,一簇神火突燃於洞頂,耀眼奪目,光彩照人。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
現在新婚之夜的婚房裡一般都不點花燭了,都用高科技的各種彩燈代替了。只有一些偏遠的農村還保留著新婚之夜婚房點花燭的習俗。但不管是點花燭,還是用彩燈,都是為了營造一種幸福浪漫的氛圍,讓一對新人在溫暖祥和、朦朧詩韻中享受人生快樂!
洞房花燭夜,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真正成人的標誌,一個家庭婚姻生活的開始,一對有情人愛情保衛戰的開始,預示著一切都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也是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希望,是人們從理想愛情向現實生活的真實轉化和行動付諸。
為了洞房花燭夜這一人生大喜事,至少要奉獻了二三十年的青春年華,為了洞房花燭夜這人生大喜事,還要需要幾十年的艱辛付出和勞作。
人生大喜事肯定少不了結婚,不論古代還是現代,結婚都是一件十分喜慶的事情。相扶到老的夫妻,一生僅有一次莊重而喜慶的婚禮,只有一個幸福浪漫的洞房花燭夜,這不僅是人生的一大喜事,還人生經歷過最珍貴的回憶。
海子和英子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經過二十多年的成長見證和感情磨合,決定牽手走進婚姻的殿堂。雖說省去了介紹對象這一關,但明媒正取的一些程序還是要有的。海子託人到英子家提親,雙方父母和一對新人選擇好日子,結婚成親。通過雙方家人和親朋好友的共同努力,一場見證一對新人婚姻的隆重婚禮如期舉行。在莊重的婚禮進行曲和親朋好友的歡呼聲中,海子和英子手挽手踏上了紅地毯,兩本紅色結婚證書賦予倆人合法身份,全體親朋好友把最熱烈的掌聲和最真誠的祝福送給了一對新人。作為新郞的海子和作為新娘的英子滿臉的幸福,笑容可掬,精神抖擻,向雙方父母他們和親朋好友鞠躬致謝,舉杯共慶結婚快樂。
曲終人散,賓客離席。一對新人單獨享用屬於他們的洞房花燭夜。海子和英子終於美夢成真,有情人終成眷屬。愛情升級轉化為家庭,他們在新婚之夜開始謀劃未來的人生夢想,等待他們的將是生活變奏曲,關鍵看他們怎麼去把握,去奮鬥。
海子和英子的父母終於可以長長地鬆一口氣了,為了孩子的婚事可是沒少操心,尤其在為孩子們操辦婚禮期間真夠累的,現在兩孩子的婚事終於圓滿結束,可以放心了。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願,現在就衷心祝福兩個孩子幸福永遠。
洞房花燭夜,人生之喜事,珍惜美好時光!
圖文作者:許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