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南達科他州西部,有一座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這裡也被俗稱為是總統山。
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稱謂,是因為在這座花崗巖山上,雕刻了4座美國總統的頭像。
這些頭像高約18米,從左到右分別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託馬斯·傑斐遜、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在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以及解放黑奴並贏得南北戰爭的亞伯拉罕·林肯。
因為雕刻這4座總統群像的計劃最早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因此,他們也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代表了當時美國建國以來的歷史。
關於這座總統山,還有這樣一個都市傳說:雖然它們從正面看上去莊嚴、雄偉,是受萬人頂禮膜拜的存在,但如果你繞到總統群像的後面,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跪著的。這表示,他們雖然貴為總統,但依然要臣服於人民,是人民之公僕。
在網絡上,甚至可以看到與這種說法相匹配的圖片:在總統山的背面,確實有4個看起來還有些滑稽的「下半身」,配上這些註解,似乎還挺相映成趣,引人深思。
不過,這事實上卻是一則不折不扣的謠言。美國總統山的背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跪像」。
為什麼有人會編造這樣的故事呢?這是因為,自從總統山誕生之日起,它一方面被不斷神聖化、偶像化,另一方面卻又不斷被調侃和惡搞,可以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確切的說,在拉什莫爾山雕刻總統群像的計劃形成於1923年,當時,一位名叫多恩·羅賓遜的歷史學家,為了吸引更多遊客來南達科他州旅遊,便說服了雕刻家格曾·博格勒姆前往布拉克山地區勘察,準備尋找一處適合雕刻偉大工程的所在。
當時,格曾·博格勒姆經過艱苦尋訪,終於確定了拉什莫爾山作為自己的雕刻素材,他曾經說:「美利堅將在這條天際線上延伸。」
為了尋求足夠的項目資金,格曾·博格勒姆幾經遊說,終於使得美國國會於1925年決定批准建設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
但是,當時身為共和黨人的美國總統約翰·柯立芝卻提出了這樣一個特殊要求:除了國父華盛頓不可或缺以外,其他三位總統,必須包括2個共和黨人和1個民主黨人。共和黨人要佔據多數。
最終,能夠榮登總統山的另外三位總統也被敲定,他們是:託馬斯·傑斐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
由此可見,這份名單的出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博弈色彩。
此後,從1927年10月4日開始,格曾·博格勒姆帶領著約400名工人,花了整整14年時間,直到1941年10月31日,才雕刻出了4座高達18米的總統巨像。
而這場浩大工程的進展過程,其實並非一帆風順。
首先,是原計劃與最終成品有巨大差異。
按照原來的計劃,4位總統的雕像均應為半身像,但是,由於資金短缺和作者格曾·博格勒姆於1941年初去世,整個工程被迫大幅縮水:只有華盛頓的雕像是一座胸像,其他三位總統只完成了頭像部分而已。
而眾所周知,在工程基本完成的1941年10月,二戰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美國於當年12月底即對日、對德宣戰,再去花錢去完成總統雕像群的半身部分,就顯得不合時宜了。所以,其他三位總統的半身像就一直沒有再完成。
因此,可以這樣說,總統山實際上是一個半拉子工程,爛尾工程。而直到1991年,老布希總統才舉行了雕像的官方落成典禮。
其次,「上山」人物名單險些發生變化。
由於雕像名單的產生,本來就是派系博弈的產物,而雕刻工程又耗時十餘年,所以,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人們對於到底誰該「上山」曾有過這樣或那樣的爭論。
4座雕像中,華盛頓的雕像率先於1934年完成;2年後,傑斐遜的雕像也基本完成;1年後,林肯的雕像宣布竣工,而正是這個時候,有人就向美國國會提出議案,要求將美國歷史上的婦女領袖蘇珊·安東尼也納入雕像群中。
但是,由於當時美國對該工程的年度預算案中有一個附加條款,那就是項目資金只能用於開始施工的4座雕像,不能另行增加。
所以,蘇珊·安東尼的「上山計劃」宣告失敗。
第三,當地土著堅決反對,並採取抵制措施。
對於總統山雕像群來講,最大的麻煩其實不是總統人選名單和資金來源,而是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抵制。
1868年,當地的印第安人就曾與美國籤訂條約,這裡將作為他們的保留地。而且,這座山還被當地的部落看作是聖山。
因此,雕像群的開鑿,實際上就成為雙方矛盾的另外一大焦點。
作為對總統山雕像工程的回應,當地土著拉科塔人開始建造美國歷史上著名拉科塔酋長「瘋馬」的紀念雕像。
「瘋馬」是印第安人的著名部落酋長和軍事家,他曾經率領數千印第安人,成功擊敗了美國第1騎兵師第7騎兵團200餘名騎兵,並當場擊斃獵首了美軍名將喬治·卡斯特。
這座與總統山對壘的「瘋馬」雕像,高180多米、寬210多米,光是頭部就有9層樓高。總統山與其相比,簡直就是「小朋友」。
「瘋馬」雕像從1948年開工,到現在過去了60餘年,才剛剛完成了一個頭部,而且其作者業已去世。
但顯然,「不蒸饅頭爭口氣」,出於對總統山的憤怒,他的繼任者們必將會把這項浩大的工程進行下去。印第安人的「民族英雄」,誓要將總統山上的聖者們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