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大多數孩子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家長眼中的「問題」。孩子的行為和表現,也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很多家長把自己看不慣的孩子的行為,當成是「不良行為」,但其實,這些所謂的不良行為的背後,總是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讓我們一起去探究。
第一,孩子黏人,愛哭鬧。
孩子需要有人一直陪著,一刻都不能離開,無論是玩耍還是做作業時,都一定要家長寸步不離地陪在身邊,否則就會無緣無故的哭鬧。
孩子這樣的行為背後,展現的是內心十分地缺乏安全感,只有在家長一直陪著時,才能放鬆,內心才能有片刻的安寧。這就需要家長們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心中充滿真實可見的來自父母的愛,才能打消孩子心中的不安,慢慢建立起安全感,放心做自己想做的或者該做的事情。
第二,孩子膽小,不敢表現。
孩子明明很優秀,各種技能學得都很好,可是一讓展現,就一直退縮,尤其是說要比賽之類的,就更加不敢參加。
背後的原因通常是家長要求過高,孩子十分害怕表現不好,會招到家長的批評,因此不如不表現。
家長要求過高,要求過嚴,孩子表現不好時又經常打擊批評,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不敢表現,這樣的心態不僅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也會讓親子關係變差,形成家長與孩子間的隔閡。
家長對孩子有所期待,有所要求,這很正常,但不能超過孩子的極限,否則就是壓榨。在孩子表現達不到預期時,家長更多地要安慰和鼓勵,而不是批評打擊,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自信又上進,充滿力量。
第三,孩子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
現在很多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小霸王,脾氣也十分的暴躁,動不動就生氣,說不得等不得碰不得,甚至做不得錯不得,否則就大哭大鬧,摔東西,甚至打人。
這些行為背後有很多的原因,家長要區分清楚,孩子是不會表達,還是真的脾氣壞,是為了表達需求,還是純粹是發洩,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解決。家長一味地以暴制暴,或者聽之任之,只會讓情況更加糟糕。
總的來說,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試著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多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生氣時不可以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也不能破壞環境,為孩子提供更多的途徑疏解情緒,如打球,吶喊,畫畫,寫心情日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