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茬人受罪最多,使用也最公道
採訪中,趙潤田告訴記者:為了菏澤振興,儘早摘掉欠發達的帽子,市裡的歷屆四大班子成員都出了大力,作了大難,特別是陳光、杜昌文、劉士合、馬平昌、王祖和、崔建平、支建立、王浩等同志在這裡吃苦最多,受罪最大,大好年華都奉獻給了菏澤,在窮地方當幹部不容易;菏澤的市縣鄉及各部門幹部不分晝夜,以命相搏,流了大汗,付出很多。真幹、實幹加苦幹,是菏澤科學跨越的不竭動力。
吃苦最多,使用也最公平。菏澤幹部的良好狀態和拼搏精神,與正確的用人導向分不開。獎優罰劣,最重要的體現就是用人。菏澤的用人導向十分簡單:用賽馬的辦法選幹部,誰跑第一就用誰,不給能說會道的人任何機會和平臺。
每年的年度考核,大項目觀摩、地方財政收入和城鎮化建設佔60%的權重,分數一打出來,提拔的事兒也就解決了:排名前三的縣區,除了班子分別獎勵20萬、15萬、10萬元外,還各自「獎勵」提拔一名正縣級幹部;排在後面的,「跟提拔沒關係」,誰也不用東張西望、上跑下顛。
過去幾年的考核,單縣、巨野年年位居前列,單縣縣委書記提拔為市委常委,縣裡提拔重用了三名正縣級幹部;巨野縣委書記提拔為副市長,縣裡提拔重用了兩名正縣級幹部。
一個多年考核都落在後頭的縣,幾年沒有提拔一名幹部,縣委書記感到壓力很大,「受眾人之託」找市委領導要說法,領導給他出了個「餿主意」:你回去召集幹部開個會,就跟他們說,大家幹得都很好,但是攤上個不稱職的書記,有啥辦法呢?縣委書記急了:那我以後咋還有臉在那裡工作啊?市委領導:你說到根子上了!
菏澤的幹部現在都知道,提拔哪個人,市委書記也當不了家,一切憑實績說話。「為事業選人、選幹事業的人」,這是菏澤幹部制度建設的重要尺度。在市直部門,菏澤把公開競爭選拔機制覆蓋到了全部正職崗位,包括市政府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等重要職位,全部通過公開競爭產生,實現了由「關門選」到「開門選」的轉變。同時堅持「一差(額)到底」,使所有競崗人員均在「光明臺」上見高低,所有崗位均在「一把尺子」下定取捨。2009年以來,菏澤調整縣處級幹部1000多人次,沒有發生一起信訪案件。今年4月,市衛生局推選的一位同志層層過關後競得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的崗位,社會反映一片叫好。
菏澤的一位領導說:我們沒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本事,只好用「笨功夫」——多加一個班就能多做成一件事情,多熬一個夜就能多處理幾件事兒。這成為菏澤幹部的共識和普遍工作狀態。在記者看來,這正是菏澤的「可怕之處」——一個下足「笨功夫」的幹部群體,帶領群眾埋頭趕超,菏澤奮力前行的腳步不可阻擋!(記者 劉加增 姜國樂 石奇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