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英雄?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而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或許是羅曼羅蘭的「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
不過,如若從香港電影來看「英雄是什麼」這個問題。
比較有代表性的答案是在成龍、李連杰以及周星馳身上。
在上世紀,成龍、李連杰、周星馳都用他們的作品定義英雄這個命題。
在李小龍逝世後,成龍一反李小龍塑造的那種偉岸的英雄人物。
成龍的英雄主義是很草根,往往是一個弱小的小人物為了維護心中的正義而玩命的死磕。
功夫皇帝李連杰的英雄主義很有王者風範,有李小龍幾分味道。
李連杰幾乎演遍了所有的民族英雄,除了葉問,有霍元甲、陳真、黃飛鴻、洪熙官、方世玉。
這些英雄人物們大多兼具民族使命,國家榮辱,很符合金庸所寫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周星馳所定義的英雄,是最區別于成龍和李連杰的。
在1994年的《破壞之王》,室友問阿麗(鍾麗緹飾)喜歡怎樣的人。
阿麗說:「真正勇敢的英雄。」
演員時代的周星馳電影,大多數都是講述小人物成為英雄的故事。
像《破壞之王》的外賣仔;《鹿鼎記》的韋小寶;《審死官》的宋世傑;《算死草》的陳夢吉;《國產凌凌漆》的凌凌漆;《九品芝麻官》的包龍星;《武狀元蘇乞兒》的蘇乞兒等等。
審視周星馳飾演的那些英雄人物,他們大多玩世不恭,古靈精怪,不僅沒有成龍、李連杰那種史詩氣質。
而且還帶有很濃厚的市井味道,雖然看似痞裡痞氣,但關鍵時刻卻極具正義感。
所以,周星馳電影的英雄,並不像成龍一樣強調死磕的搏命,也不像李連杰一樣兼具國家使命。
事實上,演員時代的周星馳演的角色幾乎都是「神經病」,每個角色都是帶有神經病的特質。
他們要麼是偏執狂,要麼不被世人理解,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具有一項足以逆襲的特長。
像《九品芝麻官》包龍星的三寸不爛之舌;《破壞之王》外賣仔的無敵風火輪;《少林足球》六師弟的大力金剛腿;《功夫》阿星的如來神掌。
而這項特長,就成為他們鹹魚翻身的資本,而前提,要經過一輪內心的磨難。
周星馳電影不講究現實法則,而是內心法則。
像《大話西遊》的至尊寶只要帶上金箍就能變成無敵的孫悟空,但在此之前,他要經歷人間的愛恨離愁。
《功夫》裡的阿星要真正學會如來神掌,必須回想起和啞女那段棒棒糖的回憶,這段回憶對阿星來說是痛苦的,是改變他人生觀的往事。
講究內心法則這一點,幾乎涵蓋了周星馳所有電影。
周星馳電影裡面的英雄,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蛻變,包括最新作《新喜劇之王》的如夢。
所以,周星馳對於英雄的定義並不像成龍一樣強調努力,強調成龍式搏命,也不是李連杰那種民族興亡的使命感。
周星馳更多的著重在一種對草根的人文關懷上。
借用《濟公》裡面一句臺詞。
「我只想這班自以為高高在上的神仙能夠真真正正的體驗一下凡人,因為他們一世只有區區幾十年命,不要因為做錯一兩件事就搞到無法翻身。」
當所有人把鏡頭對準摩天大樓,對準豪車美女的富二代,對準西裝筆挺,紅酒高薪的律師時,只有周星馳肯「為民請命。」
就像《九品芝麻官》中苑瓊丹飾演的龜婆雖然是個勢力商人,但卻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女子。
在常昆叫龜婆來指證包龍星是否在妓院做龜公時,苑瓊丹一口否認。
《喜劇之王》的尹天仇看到洪爺敲詐一位老婆婆100塊,生活拮据的尹天仇依然自掏100塊給那個老婆婆。
《少林足球》結尾,在所有人都不敢去頂替守門員位置時,田雞站了出來。
「不知我頂不頂住。」
無論這些小人物多麼卑微,周星馳總會給他們一片值得尊重的天地,這就是周星馳所定義的英雄。
文中圖片來源於劇中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