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學什麼都少不了要模仿,從模仿階段開始,漸漸進入創造階段。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是通向創造的一條途徑。學習硬筆書法少不了要臨摹字帖,而臨摹字帖就是一種模仿。如果恥於模仿,恥於臨摹,就無法學到他人的好經驗好方法,當然難以不斷提高和進步。
(一)摹帖
初學硬筆書法,不妨先從摹帖入手。
找一本自己喜歡的鋼筆楷書字帖,將較透明的(以能看清帖中字的筆畫為標準)書寫紙或者拷貝紙,蒙在字帖之上,用鋼筆按帖上的字一筆一畫地映寫下來,通過映寫,全面深入地了解原帖的點畫、結構,和用筆、筆勢的特點。一本字帖要反覆摹,直到記熟、寫熟。
摹帖的過程中,一定要動腦筋,找出一些書寫的規律來,切不可「依樣畫葫蘆」,只作機械的重複。否則,只能做到「熟練」二字,一旦離開了字帖,則眼前一片空白,茫茫然不知道從何處下筆。
摹帖時,要注意按照原帖的筆順次序寫,這樣才能重複書寫原帖者的運筆動作,從運筆動作中尋找出書寫的規律和方法來。如果筆順寫錯了,筆勢也錯了,便把握不住書寫者的脈搏。
初學者可以先從摹一本字帖入手,不要同時摹幾本字帖。一本字帖摹熟了,再換別的字帖摹。
學習毛筆書法,教師主張要先摹後臨,學習鋼筆書法,一般只講臨帖,不講摹帖,但筆者認為摹帖也是一種容易見效的好辦法,有些初學者通過摹帖,很快地掌握了原帖的特點,摸到了規律,在較短的時間裡「入」了帖。
(二)臨 帖
當然,更多的人主要先從臨帖入手,臨帖是學習書法(無論毛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普遍採用的方法。臨帖大致可以分為對臨、背臨和創臨三種。
1、對 臨
將字帖放在一邊,按照帖上的字一一寫在另外準備的紙上,這叫「對臨」。對臨一定要忠實於原帖,切勿隨心所欲地胡亂書寫。在初學階段,臨得越像越好,如能達到「亂真」的程度,令人難以辨別真假則更好。有些初學者,名為臨帖,實際上並不按照字帖上的字臨寫,寫來寫去仍是自己那套頑固不化的所謂「自由體」。把他們所臨的和原帖放在一一起對比,不見一點兒相似之處。這樣臨帖,怎麼能夠學到人家的好經驗好方法呢?
對臨可以從第一個字開始,一頁一頁地通篇臨下去,也可以挑選其中一部分自己比較喜歡的字局部臨。有些難寫好的字,或值得細細分析研究的字,可以集中精力單獨臨。
選中一本字帖之後,要相對固定下來,反覆不斷地臨。切切不可朝三暮四,今天臨這本帖,明天臨那本帖;也不可心猿意馬,眼下雖在臨著這本,而心裡惦念著那本。一本字帖臨得滾瓜爛熟之後,才可調換別的字帖。至於一本字帖要臨多久才可調換別的字帖,這不是一句話能夠回答清楚的,因為這和臨帖者用功程度的深淺,理解能力的強弱,以及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有關係。學習方法正確、理解能力強用功深的,學習進度自然快. 一本字帖不用臨多久就能臨好。
2、背 臨
臨帖的第二個階段是「背臨」。背臨就是在背著字帖或不看字帖的情況下臨字帖。背臨要以對臨為基礎,在沒有經過對臨或者雖經過對臨但功夫甚淺的情況下,是不能背臨的。
不看帖而能寫出帖上字的形體、姿態和神韻,是臨帖的基本要求。但雖說是基本要求,也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其中不知要花費多少心血下去!
3、創 臨
「創臨」是帶著創造的意識去臨帖,這是臨摹碑帖的最高階段。
創臨不必全部似原帖。要在臨帖過程中有所取捨,根據自己的願望取其需要的部分,去掉不需要的部分,或者另加別的字帖的某些筆意和處理方法,形成基於原帖又區別於原帖的一種新的面貌。這已經有了創造的意思在裡面了。前人常用這種方法臨帖,如明朝王覺斯臨晉人法帖,清朝八大山人臨《蘭亭序》。多在似與不似之間,甚至於「面目全非」,因多數已經化成了自己的東西。
三個階段應有先後順序,求似原帖在前,求不似原帖在後。大致第一、二個階段求其似,第三個階段求其不似。求似為了以後的求不似,求不似要以從前的求似為基礎。如果一開始臨字帖就不似原帖,我行我素,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到頭來空空如也,一無所獲。
臨帖不似原帖,最終入不了帖中去,這是一種要注意避免的傾向。當然,還有另一種傾向:只會模仿,不會創造,即只入了帖,始終出不了帖。這種人臨帖還像,將字帖合上,就寫不好,或者帖上有的字寫得好,帖上沒有的字寫不好。說明臨帖的時候不動腦筋,沒有找出書寫的規律來,只是死記硬背字的形貌而已。
臨帖過程中要重視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看到字帖上是如此這般地寫的,這是書寫者得到的感性認識。字帖上為什麼要如此這般地寫,寫了為什麼會使人覺得美觀,這便上升到了理性認識。我們得到的感性認識往往是直觀的,表面的,膚淺的,容易被遺忘的。只有通過思考、分析、概括、抽繹,上升到了理性認識,才是深刻的,本質的,規律性的,難以忘卻的。臨帖不能只停留在「依樣畫葫蘆」上,而要動腦筋、找規律,道理就在這裡。
開始臨字帖不能求多,選擇一家即可。有一家爛熟於心,寫來得心應手,心手雙暢之後,要轉益多師,泛臨各家,於我有用的都學。但最後仍須以臨一家為主,以這一家為根底生發開去,逐步形成自己的面貌,創立起自己的風格。
除了臨摹以外,讀帖也是學習的好方法。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將古今流傳的所有字帖一一加以臨摹。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只能臨摹極少數的字帖,極大多數的字帖無法臨摹,只好瀏覽、閱讀。
讀帖如同遊歷名山大川,將自然界之瑰麗景象羅列於胸中,等到寫字的時候,筆下自然奇奇怪怪,千姿百態,呈於眼前。
無論毛筆字帖、鋼筆字帖,都可「讀」。讀帖不拘形式,坐在火車上、飛機上,拿出一本字帖來翻翻,琢磨琢磨點畫的寫法、筆畫組合搭配的方法,是讀帖;將好帖攤開張掛在牆上,每天進出時看看,用手指在空中比劃、揣摹,是讀帖;臨睡前翻開放在床頭的字帖,欣賞其氣勢、神採,也是讀帖。
北宋書法家米芾曾說自己早年「集古字」,晚年始成家。「集古字」就是將古人的字牢記在心中,記得多了,到自己寫字時,用筆、結構、形體也能多變,筆勢也能暢快。這好像寫文章的人平時要多讀書一樣,書讀得多了,詞彙豐富,語言生動,且左右逢源,文思如流。據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回憶說,他父親生前常將心愛的晉朝唐朝人的名帖放在自己的床頭,入睡之前一定要翻一翻,讀一讀。難怪米芾的字變化極多,這和他勤於學和善於學分不開。大凡有成就的書法家都是這樣的。
讀帖,這個「讀」字用得非常的妙。帖怎麼能「讀」?的確,好的碑帖在字裡行間蘊含著許許多多寫字的學問,需要我們反覆地琢磨、研究才能真正領悟,粗粗看上去往往失之交臂,無法得到。這裡的「讀」字正是琢磨、研究的意思。學習書法就應當養成經常讀帖的好習慣。
學習毛筆書法要讀帖,學習硬筆書法是否也一定要讀帖呢?有人提出了疑問。我覺得學習硬筆書法更要讀帖,鋼筆字帖一般不大,便於攜帶,且鋼筆字重在結構形體的變化上,沒有毛筆字那麼豐富,鋼筆字帖不必每本去臨,有不少字帖讀讀就夠了,要每本都臨,也太費時間和精力。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