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020中新金融峰會在重慶舉辦三場分論壇活動,來自國內外的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分別就「中國-東協金融合作與人民幣國際化」、「綠色金融助力陸海新通道綠色發展」、金融科技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會議主題展開討論。
下面,一起來看看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們都說了啥!
01
中國-東協金融合作與人民幣國際化
該分論壇與會嘉賓圍繞金融領域實現政策互惠、市場互動、資源互補等展開了探討,積極推動中國和東協的金融合作,推動重慶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重慶市政府副市長李波
重慶市政府副市長李波表示:「今年1-9月,全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711億元,增長5.5%,經濟金融發展態勢良好。金融支持是國際經貿往來不可或缺的動力之一,重慶將依託中新重慶示範項目和陸海新通道,拓展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使用。重慶市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金額同比增長38%,累計結算量在中西部第二位。」
李波進一步指出,重慶與東協經貿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東協已成為重慶第一大外貿合作夥伴,前三季度,重慶與東協的進出口總值達到836億元,同比增長6%。
對於推動中國西部地區與東協國家的貨幣合作,為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撐,李波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圍繞中國東協經貿關係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不斷的消除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障礙與限制,進一步擴大雙邊貿易投資中跨境人民幣使用。二是充分發揮中新(重慶)項目的互聯互通的作用,推動中國和新加坡互聯互通。共建重慶內陸國際金融中心。三是開展陸海新通道建設國際合作,促進運用國際金融市場服務通道經貿、產業發展,探索陸上貿易規則。四是推動金融科技創新,以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落戶重慶為契機,運用各類金融科技手段支持人民幣跨境金融服務。五是推動以人民幣計價的綠色跨境融資,擴大跨境人民幣在綠色金融領域的使用。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銀聯原董事長蘇寧: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創建新型的多幣種的跨境支付渠道
中國與東協很多國家籤署了貨幣互換協定,我們鼓勵與東協國家的雙邊貿易中使用雙邊貨幣進行結算,而不是第三方貨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創建新型的多幣種的跨境支付渠道,以便利資金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流動。
02
綠色金融助力陸海新通道綠色發展
重慶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和新加坡經驗,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為陸海新通道包括基礎設施注入綠色元素?來自中外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熱烈探討。
星展銀行:政府和銀行要達成共識
新加坡和重慶如何推動綠色金融?星展銀行企業及機構銀行董事總經理陳淑珊認為,新加坡和重慶、東協國家可以通過項目一起合作,來推動綠色發展。星展銀行可以幫助中國公司進入到國際融資、項目市場,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開展合作。「重慶的同事告訴我,現在重慶作為一個電動車的生產基地,長安有很多的新車型,還有現代、福特也在重慶致力於電動車的發展,這是非常令人激動的。」陳淑珊說,重慶和新加坡要通過利用各自的優勢來把綠色金融做得更好,為周邊經濟體提供更大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政策制定方、政府、銀行能夠達成共識。
上海交大教授:從棕色到綠色,可持續金融是了不起的躍進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邱慈觀則分享了學界的研究成果。她說,ESG投資或者可持續金融是人類在金融學以及投資學上非常了不起的躍進。用宏觀的視角來看,傳統投資人的顏色是現在所謂的棕色,他們只看到投資帶來的風險及回報。但在ESG投資或者可持續金融、可持續投資裡面,投資人不局限於傳統的單底線的投資人,已經逐漸演變成綠色的投資人,不只是看到投資的風險、回報,還看到投資帶來的社會影響力,也就是所謂的ESG影響力。
滙豐銀行:通過供應鏈來幫助客戶實現低碳轉型
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環球銀行業務副主管兼金融機構業務主管王生談到,可持續性是不影響後代發展潛力的情況下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滙豐承諾,從現在到2030年提供7500億到1萬億美元的金額融資或者投資,幫助客戶的碳排放達到中和水平。如何幫助客戶進行低碳轉型?他分享了一個案例,滙豐協助全世界最大的超市集團之一,在一段時間內減排二氧化碳10億噸。如何達到?滙豐給該集團整個供應鏈體系的供應商打分,誰能夠幫助其達到減排目標,就給誰打更高的分,供應商拿著更高的分來滙豐,就能拿到更便宜的融資。
03
金融科技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在分論壇三上,各界人士主要聚焦疫情對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為金融服務生態和落地應用的加速作用,探討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模式,以及中國與東協數字經濟合作的新商機。
城銀清算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崔瑜:中小銀行已經成為普惠金融的主力軍
崔瑜表示,中小銀行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和開展普惠金融的主力軍,應該在雙循環新格局中體現擔當責任,金融科技賦能中小銀行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融入產業發展。
崔瑜指出,城商行在為實體經濟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他們普遍重視金融科技的布局,加大了研發和技術的投入。頭部城商行的科技營業收入佔比基本上是在4%左右,有的甚至超過了10%,行內科技開發人員的總數佔比平均在6%左右,有的銀行甚至超過了20%。此外,城商行越發重視數據安全性,利用金融科技賦能業務條線和管理流程,也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菲律賓中央銀行副行長達吉拉:金融科技可以增加40%的支付需求
達吉拉表示,金融領域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金融科技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新數據,包括借貸以及金融資本管理。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以及相對年輕的人口,都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所需的生態系統。
金融科技的創新可以為金融服務帶來更低廉的成本和價格,可以促進金融的可得性和獲得性。他們預測金融科技的解決方案,可以增加菲律賓40%的支付需求,尤其是針對微型和中小型企業,從而加強金融普惠並且為數字經濟賦能。
度小滿CEO朱光:大數據技術讓小微企業主用信率提高20%
朱光認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是世界性難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風險成本高和交易成本高。「如果想要降低風險成本,那麼交易成本勢必上升,反之控制交易成本,風險成本也會上升,只有通過金融科技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度小滿融合了百度數據、合作機構數據、政府數據、企業信用數據等,以金融大腦為依託,對數據進行整合,從而使小微企業主的用信率提高了20%左右。「今年以來我們聯合各大銀行已經為小微企業放款超過3000億元,主要依靠的便是金融科技。」
印尼央行阿基爾·胡達巴拉:金融科技共有三大重要機遇
阿基爾·胡達巴拉表示,數位技術在新金融服務領域非常重要,這也讓金融科技有重要的前景和優勢,尤其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印度尼西亞,金融科技有三大主要的機遇,第一個就是人工智慧賦能國內消費,大數據等技術能夠幫助金融科技快速迭代,從而更快速的應用到各個場景。第二個是金融科技能夠保證包容性以及金融的普惠性,在金融普惠方面,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許多挑戰,金融科技能夠讓全世界幫助這些有困難的群體。第三個重要機遇是可以提升經濟有效性和效率,不管對於生產方還是採購方以及終端消費方,都可以降低中間的流通成本和過程。金融科技還可以進一步革新整體的金融格局,幫助銀行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並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的五大模式、五大特徵與四大演化路徑
劉勇表示,從宏觀層面來看,近年來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整體態勢較好,各個國家也逐漸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的監管措施,全球金融科技已經形成了五種發展模式。一是技術推動型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特點是金融與技術的互助。二是規則推動型,以英國為代表,特點是創新監管方式。三是市場拉動型,以中國為代表。四是混合競爭模式,以日本、印尼為代表,特點是加快改革步伐,不斷激發潛力。第五是以點帶面的模式,找準突破口重點攻堅,如以色列的特拉維夫。
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也有五大特徵,一是發展強勁,金融科技產業排在全球首位。二是技術創新,發展態勢穩健。三是數位化轉型加快,金融科技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創新發展,正在穩步推進。四是體系不斷健全,金融科技試點也在穩步開展。五是多點布局,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杭州已經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領先城市。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已入駐江北嘴,打造金融科技監管先行區,戰略價值不斷提升。
柬埔寨金邊商業銀行CEO、行長申昌茂: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能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申昌茂表示,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能不斷迎合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並不斷助推整個金融行業的轉型升級。
申昌茂介紹,在過去5年間,柬埔寨已經有20多所銀行推出了自身的移動應用產品,相關數位化支付手段也累計產生了80億柬埔寨瑞爾的交易額。今年年初,柬埔寨已經推出了相關數位化交換平臺。該平臺允許交易在監督之下以數位化的方式完成,交易信息也可以進行數位化的存儲和分享。
申昌茂稱,儘管還有技術上的挑戰需要解決,但從長遠來看,該項目有望推進柬埔寨金融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整個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國培機構董事長劉勇作為本次峰會的受邀嘉賓以「全球金融科技行業發展與趨勢」為主題進行了分享並參與圓桌討論。人民政協網、中國經濟導報、搜狐網、中華網、財經網等媒體對本次論壇峰會進行了及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