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t Flyvbjerg之前寫過一個Fiv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case-study research(Google引用超過1萬次),最近又寫了一個「Fiv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cost overrun.」
1、什麼是成本超支,該怎麼來測量?
成本超支是實際成本超出計劃成本的數值,數據要統一。基準線要反應測量的意圖,如關注決策階段,還是承包商的成本控制。
2、用什麼數據來分析成本超支?
為獲得某一個項目的超支情況,通常採用抽樣的方式,因此樣本能有效代表總體情況。
3、成本超支具有怎樣的規模和頻率?
對大型建設工程研究發現,特別是針對投資決策階段:超支情況嚴重;均值和中位數都大於零;均值通常大於中位數。
4、什麼是成本超支的根本原因?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看,最大的風險來自自己。根本原因在於人們的偏見性,心理和政治方面。其他的如範圍變化,複雜性,惡劣天氣等並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不能解決超支的根本原因,成本超支終究難以控制。
5、怎麼才能最有效的避免成本超支?
首先,有效地實施項目前期策劃工作,包括採用基於參照集或者類似的方法來去除成本估算的偏見性;其次,建立一個激勵機制;最後選擇有成功經驗的交付團隊。
對Bent Flyvbjerg等2002年發表的「公共項目的成本低估:錯誤還是撒謊?」這應當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很多積極的方面。
主要談三點個人想法:
對成本超支(因變量)的解釋上,Bent Flyvbjerg團隊的研究並沒有直接證實了撒謊(自變量一)是唯一或最強的解釋,同時也並沒有直接排除如預測技術(自變量二)、項目複雜(自變量三)等因素的解釋程度。
Peter Love提到一個觀點,題目中採用「錯誤還是撒謊」的選項是有一定誤導性。我也是贊同的,02年的文章通過統計數據分析出來成本超支均值顯著大於零,並通過作者對數據的解決和討論「推論」出可以排除技術原因(錯誤),同時「推論」心理、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具有較好的解釋性。在這篇文章中,這可能只是一個猜想,因為Bent Flyvbjerg等並沒有直接證實到可技術原因是可以排除的。如作者提到如果是技術原因導致的,那隨著年代的變化技術應該會越來越完善,進而超支情況會得到有效緩解。但如果說是技術原因就是沒有進步呢?或者技術的進步並不是根本性的?這樣的話,排除技術原因的「推論」是值得推敲的;
Richard Bolan提到一個觀點:沒有說明這些項目參與者對成本超支的理解。在Bent Flyvbjerg後來的研究從數據上不斷加強了02年文章的觀點——樣本原來越大,並且其他研究者也從案例、定性角度進行了補充(如Graham Wi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