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教授:尊重兒童,做孩子的心靈夥伴

2021-02-28 山東學前教育網

王振宇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介:

王振宇教授目前是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任、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他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秉持著「尊重兒童,就是尊重人類本身」的學術信念,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與心理行為語言。

對於專攻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王振宇教授,家長們更加側重地提出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比如孩子性格培養、習慣培養問題等;一些家長則懷疑孩子有心理問題,對於是否就醫拿不定主意;有的父母則為家有二孩而煩惱,怎麼處理大寶與二寶的關係令他們手足無措……

對於這些各式各樣的個性化問題,王振宇教授一一認真地作了解答,給家長們提出了非常實用的意見。

孩子叛逆很正常,找準原因循循善誘方得當

Q1:孩子在3歲時比較叛逆,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孩子的叛逆行為原因比較多,可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有關,例如父母講得太多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要調整教育方式,講話時的要求需要明確,讓孩子知道家長的要求是嚴格的,比如天氣寒冷時,孩子不肯穿衣服,家長就尊重孩子的意見,一旦感受到冷了,孩子就會明白天氣冷需要多穿衣服,這就是自然後果法。

小編有話說:「自然後果法」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讓他自作自受,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已所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從中接受教訓。自然後果法是讓寶寶在成長中自然的收穫經驗的方法,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Q2:小班的男孩,有叛逆情緒,經常會對家長說「不」,比如刷牙的時候,他就會說:「我不要刷牙,我就要牙齒爛掉。」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叛逆很正常,家長要分析孩子是習慣性地說「不」還是真的說「不」,如果是習慣性地,過一段時間就會好。如果是真的說「不」,就要分析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危險性太大,對孩子做起來有困難,還是說是由於家裡保護過多,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如果是後者,那麼家長就要多鼓勵孩子,不要著急,等等孩子慢慢來。

孤僻的孩子需多鼓勵,基本的交往經驗應補足

Q1:34個月的孩子不喜歡與同伴交往(孤僻),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小朋友交往少,缺乏交往經驗,同時沒有從交往過程中獲得好處就會出現不合群的現象,也有可能是年齡小,本身不擅長同伴交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家長可多鼓勵孩子。

Q2:5歲的女孩,在家裡和外面很開朗,小班時不喜歡和同伴玩,但是同班的小朋友會拉著她玩,現在的情況比小班好,但主動與別人打招呼比較少,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首先要判定孩子能與他人交流,如果他與成人交流沒有問題,那麼其在社交方面是沒有障礙的;其次,與小朋友交往和家長交往的經驗是不一樣的,家長會讓著孩子,而小朋友之間則是要平等相處的,孩子可能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少,也會產生退縮的情緒,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可以帶她去親戚朋友家,和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2-3個月後就會慢慢變好了。

Q3:孩子不太合群,喜歡一對一的互動,而且在爸媽面前和爺爺奶奶面前完全是兩個人,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孩子的交往能力比較弱,不是問題,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慢慢地變好。如果是祖輩在帶的話,可能會有影響。因為老人對待孩子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與家長帶孩子不一樣,孩子很容易發現,也就自然會產生用什麼方法對待什麼人的現象。家長要做的就是要關心他,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鼓勵他,但是當他違反規則的時候,家長也要對他提出要求,不能一味地縱容,多給他一點時間,讓他慢慢成熟就好。

家有兩孩互不謙讓,家長應該教會分享

Q1:家中有兩個孩子,哥哥5歲,妹妹2歲半,由祖輩帶,不願意分享東西給妹妹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孩子給老人帶,與父母帶不太一樣,老人比較容易遷就孩子,需要改變的是老人的問題。另外,不願意分享有以下幾個教育建議:

(1)明確指令,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比如對於他可以做的行為和不能做的行為要劃分清楚,並給其講明道理;

(2)處理時要關注平等;

(3)分享東西時,要分辨這樣東西對於孩子來說是否重要,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才會願意分享。 

Q2:家中兩個孩子,如果都需要同一樣東西,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兩個小孩為玩具爭鬥是很正常的現象,首先要樹立規則:

(1)東西是誰的,誰有優先權;

(2)東西可以交換;

(3)可以借。

不要用「哥哥要讓著弟弟」的話語來強迫哥哥做出分享行為,家長越說孩子越不讓,規則應該是有道理的。

哄孩子吃飯睡覺有妙招,對症下藥治哭鬧

Q1:孩子不喜歡吃飯,或者吃飯時間過長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孩子如果不想吃飯,就把碗收掉,不吃就下一頓再吃,但在此期間也不能讓孩子吃零食等其他的東西。如果孩子有過激行為,就晾他一會兒,等他發完脾氣之後再和他講道理,要讓他知道無理取鬧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家長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比如吃與不吃的權利,有的時候成年人容易跟孩子鬥氣,比如家長給孩子穿紅衣服,但孩子想穿綠衣服,如果家中有綠色的衣服就讓孩子穿,這是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他,換一件衣服並不影響家長的威信。另外,如果吃飯時間過長就要給孩子設定一定的時間,時間到了就把碗筷收走,不能再吃,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吃飯就可以給予他一定的獎勵。

Q2:孩子小的時候和爺爺奶奶一起住,現在搬來和父母一起了,在幼兒園住宿,第一個星期挺好,但最近出現晚上睡覺哭鬧的現象,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一般不主張住宿,現在的表現是對住宿的反應。因此,最好不要讓孩子過早地在幼兒園住宿,如果一定需要,則要慢慢等孩子適應即可。

Q3:孩子26個月,上個禮拜開始入託,常常哭鬧,如何幫助寶寶?

王振宇教授答:這樣的現象是很正常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按時接送孩子,孩子最怕其他小朋友走,他還沒走,回家之後也不要老是問他幼兒園如何,只要坦然地接送幼兒園,就不會出現心理陰影。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不必太緊張

Q1:孩子在幼兒園的中班的上學期,出現有以下行為問題:1、不定心,坐不住且總是愛譁眾取寵;2、喜歡通過一些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3、在家長也有類似情況。老師建議看心理醫生,並去醫院做了評估,同時也參與過行為矯正的治療,但效果不理想,是否需要藥物糾正?

王振宇教授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衝動行為很正常,不能把他作為一個問題看待,這只是一個現象描述。同時,小孩在某一特殊情境下可能會特別的好動或衝動,也很正常。平時的行為更重要,量表只是一個評估工具,不要把某個階段,某個時間的活動貼上一個標籤。個別行為不等於問題。

Q2:二年級的男孩,活動的注意時間比較短,常常會把數字看反,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這是孩子的知覺問題,如果小的時候如果爬行比較少的話就會出現類似情況,嚴重的話可以做感統訓練,輕的話做作業的時候多提醒他就可。每個人都會有知覺方面的誤差,而且這種誤差是恆定的,家長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分地強化,通過孩子的自然成熟這樣的現象就會得到改善。

運動學習兩不誤,家校教育要一致

Q1:4歲的男孩(剖腹產)運動協調能力比較差,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剖腹產的孩子容易有這方面的問題,運動能力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得到改善。此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確實比較難,因此不能說孩子的注意力差,家長在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也不要重複太多,重複太多,效果越差。  

Q2:5周歲的孩子不喜歡運動,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家長首先要改變自身的運動習慣,多帶孩子輪滑,騎自行車,打球等等,孩子運動的靈活性就會得到提升。另外,在運動方面,小孩的發展有快有慢,家長也切勿操之過急。

Q3:孩子在數學方面的主動性不夠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有關,為了培養他的興趣,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文字、數學方面的遊戲。另外,家長常常會對兒童的學習關注過多,遊戲關注較少。其實多玩遊戲的話,孩子注意的廣度與深度也會提升。  

Q4:2歲半的男孩是應該提早就開始補課,還是遊戲為主呢?

王振宇教授答:不主張孩子提前補課,這一階段的孩子仍是遊戲為主,另外提前上課的兒童會有優勢,但是優勢不大,三年級之後就沒有差別。相反,遊戲多的兒童,學習的後勁更足。

Q5:在孩子的教育中,遇到丈夫或者老師和我「唱反調」,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夫妻之間要慢慢協商,現實生活中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問題不大,此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應保持連貫性。注意,這只是教育方式方式的不同,但是教育背後的要求(和目的)一定是一致。

來源:「託可國際」微信公眾號

山東學前教育網

山東學前教育網由明天出版社、山東省學前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是山東省學前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門戶網站,歡迎點擊www.sdchild.com登錄網站。

相關焦點

  • 王振宇:尊重兒童就是尊重人類本身
    主持人: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第五屆中國幼教年會,我是主持人曉霞,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兒童心理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學院,教育學院院長王振宇,王教授您好。王振宇:對。主持人:我們知道您最早提出了「尊重兒童就是尊重人類本身」這樣的教育理念,可以說這個教育理念是非常地有影響力,把尊重兒童的理念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您具體給大家闡述一下。
  • 王振宇教授告訴你:什麼是遊戲
    因為兒童的心靈、精神都是由身體承載的。如果限制、束縛了兒童動作,就剝奪了兒童遊戲的可能性。兒童只有通過身體和外部世界建立聯繫,才會感到快樂。兒童所有的快樂,包括對父母的情感,都源於身體動作。任何遊戲都是通過動作表現的。
  • 育兒電影《瑪莎與熊》: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有利孩子成長
    如果孩子經常對家裡的娃娃說話,或者做了壞事不肯承認,非說是"小夥伴"做的,那麼家長就應該注意到孩子的此類行為。看完《瑪莎和熊》,帶給人最深刻的感受是熊在瑪莎的生活中擔任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它像父親一樣照顧引導瑪莎,也如媽媽一般溫暖包容瑪莎。對於孩子的"假想夥伴",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因為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有利於孩子成長。
  • 王振宇:遊戲課程化,讓遊戲真正回歸兒童、回歸生活
    本次活動由華中師範大學培訓中心和億童教育裝備研究院聯合主辦,華東師範大學王振宇教授受邀作專題分享,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園長、教師相聚直播間,共同聆聽王教授對遊戲課程化的內核及遊戲精神的要義的深刻解讀。 他指出,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遊戲等於學習、遊戲是兒童的權利。遊戲是幼教的手段,也是幼教的目的。幼兒園裡的遊戲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是遊戲課程化的理論核心。遊戲的形式和內容是變化的,但遊戲的本質及其內核遊戲精神是不變的。
  • 小央美美術:尊重孩子心靈世界,保護他們的天性,創造無限可能
    秉承「讓藝術融入生活,融入思維,融入靈魂,活在當下」的理念,以專業的藝術基礎,國際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社會實踐做平臺, 重視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最終達成從兒童美術為切入點,將藝術、教育、技能與健康成長完美結合的藝術教育體系.
  • 王振宇:普惠性是幼教的一種精神境界
    內容來源:本文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教授,博導王振宇教授在2019
  • 專家觀點 | 王振宇:追尋遊戲精神,實現遊戲課程化
    基於幾十年的研究與思考,華東師範大學王振宇教授淬鍊出遊戲課程化的一整套教育理念,尤為強調對幼兒園遊戲概念的認識和重視,以此為基點,構建起理論體系的大廈,為幼教從業者提供了新的視角。 11月4日(周三)15:00-17:00,王教授將在第十期全國名園長俱樂部·東湖雲教研中,為大家帶來《遊戲課程化的基本理念》的主題分享,為你深度解密「遊戲課程化」!
  • 《阿文的小毯子》:尊重孩子「假想夥伴」,用共情思維助孩子成長
    其實,孩子這種戀物行為,是對「假想夥伴」的深層依戀。和大人們一樣,孩子的成長也需要友情的陪伴。因此,他們會幻想出一個「玩伴」陪在自己身邊。 假想夥伴又稱假想玩伴,是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擁有「假想夥伴」並非壞事,反而會促進孩子的成長。從認知角度來看,有假想夥伴的兒童更富有想像力。生活中,孩子居住在高樓裡,缺少和同齡孩子互動玩耍的機會。因此,孩子將「假想夥伴」作為情感寄託,既豐富自己的認知,又在虛擬的場景裡學會處理矛盾、分享愛和創造快樂等,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 育兒丨這麼多學齡前兒童竟然都有「假想夥伴」!
    他們總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見的「小朋友」或者「小動物」,有的孩子甚至能和他們成為「朋友」。比如:孩子做了壞事不承認,非說是「另一個小朋友」幹的.孩子經常對著家裡的布娃娃說話、發脾氣.孩子跟「一個小動物」在一起玩玩具……
  • 讓童謠成為孩子的心靈源泉
    著名兒童學家,首都師範大學金波教授認為,好的童謠是心靈雞湯,它能滋潤孩子們的心靈,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民間童謠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其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富有節奏聲韻,取材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教育應是通過情感體驗潛移默化的薰陶來實施的。童謠豐富多樣的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情感和教育價值,孩子們最容易掌握。他們通過傳唱童謠,既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有助於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
  • 海峽兩岸學者共議兒童發展與遊戲精神
    本報訊(通訊員 高壽山 記者 常晶)近日,兒童發展與遊戲精神第四次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辦,來自華東師範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海峽兩岸的20餘位專家學者及實踐者圍繞「尊重兒童天性,研究遊戲科學,弘揚遊戲精神」,進行了遊戲課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探索的探討與交流
  • 金色雨林張雨青教授建議定期給孩子做「心檢」
    多年潛心於兒童心理學研究領域,張雨青教授對中國兒童的心理疏導與能力教育頗有心得。他表示,必須承認,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兒童的心理培養與心靈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張教授還分析說,其實對於學習成績,孩子自身也是有所憂慮的,而家長不但沒有進行心理疏導,反而將自己所承受的社會帶來的焦慮,例如房子、就業、婚姻等等,通過日常溝通學將焦慮傳達給了孩子,當然這些也是家長不經意的舉動,但是深刻分析一下,其實孩子幼小的心靈,承受著比成年人還要大的壓力。
  • 一聲「謝謝」重千金,教會孩子感恩與尊重,讓孩子更受別人尊重
    我們先說孩子不懂得感恩與尊重的表現:1.不知感恩不懂尊重很多孩子上一天幼兒園,父母上一天班,奶奶或者姥姥在家照顧家裡,做飯做家務,孩子回來吃飯直接指責菜難吃,還會跟老人頂嘴。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兒童心靈的許多烙印
  • 九連環B組冠軍王振宇:益智器具讓行動力和執行力都有進步
    王振宇說:「要感謝『國育杯』思維運動會,讓我有展示自己的平臺;還要感謝學校的老師,鼓勵我不斷超越自己。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媽媽,是她一直陪伴我,默默地為我付出。」  王振宇的媽媽表示,在陪伴孩子訓練、參賽的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是練習的過程。老師要求每天練習六遍,錄成視頻,上傳最好成績,可孩子每天的練習次數至少是幾十次,甚至更多。
  • 臺灣泰鬥級教授林文寶:尊重孩子選擇,陪伴孩子閱讀
    孩子的成就感,需要家長給他機會,如果你給了孩子承擔的機會,他的成就感是很不一樣的。孩子學習的動力,不是家長包辦出來的,而是放手培養起來的。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兒童閱讀是成功的呢?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中國臺灣兒童文學家林文寶教授對兒童閱讀有哪些自己獨到的看法。
  • 家庭教育的幫手老師教學的助手孩子學習的夥伴
    中國幼教電視網本著「教育公平、資源整合、快樂教育,面向未來」的要求,進行全面深入的科學研究,整合世界學習用品最新概念針對不同兒童年齡段的成長需求量身研發出了中國幼教電視網,推出了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雲教育平臺,讓家長成為好父母、讓老師擁有優質的教學資源庫,讓孩子有一片快樂學習的樂園。
  • 用尊重、自由激發幼兒遊戲學習的熱情,推動兒童成長
    >1.尊重兒童,傾聽兒童,像兒童那樣思考和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幼兒充滿興趣與熱情的思考、學習、遊戲和交流,需要教師的尊重、激發和引導。在表演遊戲《逃家小兔》中,孩子們不滿足於小兔和媽媽重複對話,創編了小兔採蘑菇、獨自旅行等情節,豐富了故事,讓人物情感更豐富,這是兒童寶貴的自主創造。
  • 好的家庭教育,從尊重孩子開始
    不可否認,節目裡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都源於對孩子的愛,可這是真正的愛嗎?著名教育學家張梅玲教授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就談不到愛。」尊重孩子,才是教育的第一步,只是父母很多時候都忽略了這一點。
  • 給孩子一間「心靈小屋」|新時代父母
    孩子說的「尊重個人隱私」「有事請敲門」,也是獨立人格受到尊重的合理要求。這樣看,孩子進入心理斷乳期,適時地閉鎖心扉,意味著孩子將要長大,將要走向獨立,這是可喜可賀的事,家長們又何必「傷心」呢!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一間「心靈小屋」。如果條件允許,就給孩子提供一個獨佔的房間。
  • 北大教授囑咐:孩子貪玩,不愛學習,應該這樣做
    北大教授囑咐道:兒童天性好動,且大部分健康的孩子都存在貪玩的毛病。對孩子的貪玩家長應有耐心,不要過分著急,當孩子貪玩影響了正常學習及生活時,應及時幹預。其實這樣是不對的,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得從本質分析,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國外著名權威育兒教授整理出來兒童引起貪玩的幾個因素1、兒童多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