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介:
王振宇教授目前是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任、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他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秉持著「尊重兒童,就是尊重人類本身」的學術信念,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與心理行為語言。
對於專攻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王振宇教授,家長們更加側重地提出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比如孩子性格培養、習慣培養問題等;一些家長則懷疑孩子有心理問題,對於是否就醫拿不定主意;有的父母則為家有二孩而煩惱,怎麼處理大寶與二寶的關係令他們手足無措……
對於這些各式各樣的個性化問題,王振宇教授一一認真地作了解答,給家長們提出了非常實用的意見。
孩子叛逆很正常,找準原因循循善誘方得當
Q1:孩子在3歲時比較叛逆,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孩子的叛逆行為原因比較多,可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有關,例如父母講得太多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要調整教育方式,講話時的要求需要明確,讓孩子知道家長的要求是嚴格的,比如天氣寒冷時,孩子不肯穿衣服,家長就尊重孩子的意見,一旦感受到冷了,孩子就會明白天氣冷需要多穿衣服,這就是自然後果法。
小編有話說:「自然後果法」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讓他自作自受,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已所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從中接受教訓。自然後果法是讓寶寶在成長中自然的收穫經驗的方法,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Q2:小班的男孩,有叛逆情緒,經常會對家長說「不」,比如刷牙的時候,他就會說:「我不要刷牙,我就要牙齒爛掉。」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叛逆很正常,家長要分析孩子是習慣性地說「不」還是真的說「不」,如果是習慣性地,過一段時間就會好。如果是真的說「不」,就要分析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危險性太大,對孩子做起來有困難,還是說是由於家裡保護過多,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如果是後者,那麼家長就要多鼓勵孩子,不要著急,等等孩子慢慢來。
孤僻的孩子需多鼓勵,基本的交往經驗應補足
Q1:34個月的孩子不喜歡與同伴交往(孤僻),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小朋友交往少,缺乏交往經驗,同時沒有從交往過程中獲得好處就會出現不合群的現象,也有可能是年齡小,本身不擅長同伴交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家長可多鼓勵孩子。
Q2:5歲的女孩,在家裡和外面很開朗,小班時不喜歡和同伴玩,但是同班的小朋友會拉著她玩,現在的情況比小班好,但主動與別人打招呼比較少,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首先要判定孩子能與他人交流,如果他與成人交流沒有問題,那麼其在社交方面是沒有障礙的;其次,與小朋友交往和家長交往的經驗是不一樣的,家長會讓著孩子,而小朋友之間則是要平等相處的,孩子可能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少,也會產生退縮的情緒,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可以帶她去親戚朋友家,和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2-3個月後就會慢慢變好了。
Q3:孩子不太合群,喜歡一對一的互動,而且在爸媽面前和爺爺奶奶面前完全是兩個人,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孩子的交往能力比較弱,不是問題,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慢慢地變好。如果是祖輩在帶的話,可能會有影響。因為老人對待孩子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與家長帶孩子不一樣,孩子很容易發現,也就自然會產生用什麼方法對待什麼人的現象。家長要做的就是要關心他,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鼓勵他,但是當他違反規則的時候,家長也要對他提出要求,不能一味地縱容,多給他一點時間,讓他慢慢成熟就好。
家有兩孩互不謙讓,家長應該教會分享
Q1:家中有兩個孩子,哥哥5歲,妹妹2歲半,由祖輩帶,不願意分享東西給妹妹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孩子給老人帶,與父母帶不太一樣,老人比較容易遷就孩子,需要改變的是老人的問題。另外,不願意分享有以下幾個教育建議:
(1)明確指令,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比如對於他可以做的行為和不能做的行為要劃分清楚,並給其講明道理;
(2)處理時要關注平等;
(3)分享東西時,要分辨這樣東西對於孩子來說是否重要,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才會願意分享。
Q2:家中兩個孩子,如果都需要同一樣東西,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兩個小孩為玩具爭鬥是很正常的現象,首先要樹立規則:
(1)東西是誰的,誰有優先權;
(2)東西可以交換;
(3)可以借。
不要用「哥哥要讓著弟弟」的話語來強迫哥哥做出分享行為,家長越說孩子越不讓,規則應該是有道理的。
哄孩子吃飯睡覺有妙招,對症下藥治哭鬧
Q1:孩子不喜歡吃飯,或者吃飯時間過長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孩子如果不想吃飯,就把碗收掉,不吃就下一頓再吃,但在此期間也不能讓孩子吃零食等其他的東西。如果孩子有過激行為,就晾他一會兒,等他發完脾氣之後再和他講道理,要讓他知道無理取鬧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家長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比如吃與不吃的權利,有的時候成年人容易跟孩子鬥氣,比如家長給孩子穿紅衣服,但孩子想穿綠衣服,如果家中有綠色的衣服就讓孩子穿,這是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他,換一件衣服並不影響家長的威信。另外,如果吃飯時間過長就要給孩子設定一定的時間,時間到了就把碗筷收走,不能再吃,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吃飯就可以給予他一定的獎勵。
Q2:孩子小的時候和爺爺奶奶一起住,現在搬來和父母一起了,在幼兒園住宿,第一個星期挺好,但最近出現晚上睡覺哭鬧的現象,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一般不主張住宿,現在的表現是對住宿的反應。因此,最好不要讓孩子過早地在幼兒園住宿,如果一定需要,則要慢慢等孩子適應即可。
Q3:孩子26個月,上個禮拜開始入託,常常哭鬧,如何幫助寶寶?
王振宇教授答:這樣的現象是很正常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按時接送孩子,孩子最怕其他小朋友走,他還沒走,回家之後也不要老是問他幼兒園如何,只要坦然地接送幼兒園,就不會出現心理陰影。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不必太緊張
Q1:孩子在幼兒園的中班的上學期,出現有以下行為問題:1、不定心,坐不住且總是愛譁眾取寵;2、喜歡通過一些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3、在家長也有類似情況。老師建議看心理醫生,並去醫院做了評估,同時也參與過行為矯正的治療,但效果不理想,是否需要藥物糾正?
王振宇教授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衝動行為很正常,不能把他作為一個問題看待,這只是一個現象描述。同時,小孩在某一特殊情境下可能會特別的好動或衝動,也很正常。平時的行為更重要,量表只是一個評估工具,不要把某個階段,某個時間的活動貼上一個標籤。個別行為不等於問題。
Q2:二年級的男孩,活動的注意時間比較短,常常會把數字看反,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這是孩子的知覺問題,如果小的時候如果爬行比較少的話就會出現類似情況,嚴重的話可以做感統訓練,輕的話做作業的時候多提醒他就可。每個人都會有知覺方面的誤差,而且這種誤差是恆定的,家長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分地強化,通過孩子的自然成熟這樣的現象就會得到改善。
運動學習兩不誤,家校教育要一致
Q1:4歲的男孩(剖腹產)運動協調能力比較差,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剖腹產的孩子容易有這方面的問題,運動能力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得到改善。此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確實比較難,因此不能說孩子的注意力差,家長在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也不要重複太多,重複太多,效果越差。
Q2:5周歲的孩子不喜歡運動,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家長首先要改變自身的運動習慣,多帶孩子輪滑,騎自行車,打球等等,孩子運動的靈活性就會得到提升。另外,在運動方面,小孩的發展有快有慢,家長也切勿操之過急。
Q3:孩子在數學方面的主動性不夠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有關,為了培養他的興趣,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文字、數學方面的遊戲。另外,家長常常會對兒童的學習關注過多,遊戲關注較少。其實多玩遊戲的話,孩子注意的廣度與深度也會提升。
Q4:2歲半的男孩是應該提早就開始補課,還是遊戲為主呢?
王振宇教授答:不主張孩子提前補課,這一階段的孩子仍是遊戲為主,另外提前上課的兒童會有優勢,但是優勢不大,三年級之後就沒有差別。相反,遊戲多的兒童,學習的後勁更足。
Q5:在孩子的教育中,遇到丈夫或者老師和我「唱反調」,怎麼辦?
王振宇教授答:夫妻之間要慢慢協商,現實生活中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問題不大,此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應保持連貫性。注意,這只是教育方式方式的不同,但是教育背後的要求(和目的)一定是一致。
來源:「託可國際」微信公眾號
山東學前教育網
山東學前教育網由明天出版社、山東省學前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是山東省學前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門戶網站,歡迎點擊www.sdchild.com登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