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要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父母的管教方式,將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才能。
因此,為人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請注意以下這些原則和禁忌。
教育孩子,注意3大原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孩子也不例外。
我們教育孩子就必須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於我們的個體,所以孩子的自尊也是我們需要尊重並重視的。尊重,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強大
我們都知道應該學會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能讓別人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我們也能分享一份愉悅;尊重別人的言論,我們也可以發表一篇言論。尊重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同樣適用於家庭。
尊重孩子,是每個父母都需要學會的一門功課。
孩子需要獨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讓孩子真的學會了獨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未來為人處世的態度。
被尊重的孩子其實就是得到了來自父母的肯定。
尊重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尊重,然後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更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尊重這個世界以及這個社會的法則。
都說「嚴師出高徒」,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父母作為孩子的終身老師,在管教孩子時離不開嚴厲,但要注意寬嚴相濟。
要知道,過度的嚴厲只會導致孩子軟弱無能,長大後難成大器;
而只懂得寬容孩子,孩子就會缺少敬畏之心,行為放肆,不懂規矩,不利於未來成長。
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寬嚴相濟,這才是家長對孩子的真正愛撫。
正如一位兒童教育家所說:「家庭教育,該寬則寬、該嚴則嚴,寬嚴相濟。」
只有這樣,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應有的威信。
任何一個父母都要有嚴有慈,「望之嚴然而即之也溫」,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如此,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的行為性格就是是父母言行秉性的投影,父母時怎樣的,孩子就會學成怎樣。
父母希望孩子用的那些品質:善良,寬容,勤奮,樂觀……都不是無端端自己長出來的,這些是需要父母為孩子培養。
這些優秀的品質,比財富更寶貴,但它不像金錢一樣有具體的形態能讓你去觸摸和贏取,它不能贈送,不能複製,不能用銀行卡放在機器裡划過去,它只能靠父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通過生活裡的一點一滴去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教給孩子,它更難得,卻是父母必須給予孩子的。
所以,想要一個怎樣的孩子,請先努力去成為這樣的父母,育人,本來就是個育己的過程。
很多年後,課本上的知識很多人都會淡忘,但父母一點一滴言傳身教的親身教育卻會深入孩子身心,它會成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
正如董卿所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想要培養優秀的孩子,父母要首先做到優秀。
一對好父母抵得上一百位老師,好的榜樣是一種力量。
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教育孩子,注意3大禁忌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溺愛,真的會毀了孩子。
但溺愛並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一種甜蜜的摧殘。
過度溺愛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得到的東西都是理所應當的。
溺愛不僅幫不了孩子,反而會傷害他,讓他走更多的彎路。
世界上最真摯的情感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但是我們作為父母必須明白: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
父母給子女最好的愛莫過於是讓孩子獨立、自主、有愛、有才
別把孩子養成溫室中的花朵,他們應該都是直面生活的勇士
孩子犯錯了,是應該批評。
但父母應該懂得並不是隨時隨地的都能批評孩子,批評孩子也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古人曾總結過教子「七不責」,首當其衝的就是「當眾不責」。
不要以為孩子小,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在外人面前承受批評,自尊心肯定會受損。
家長應該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哪怕孩子犯了錯誤,也不能當眾就批評孩子。
因為你當眾批評孩子,孩子心裡想的不是自己犯了什麼錯誤,他只會想自己好丟人啊,沒有面子了。
這種批評是毫無效果的,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孩子需要教育,有問題也需要指正,但私下批評孩子一定比當眾批評要明智得多。
有什麼問題私下說,不但留足了孩子的顏面,還會讓孩子心生感激。
家長合唱「紅白臉」,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胡蘿蔔加大棒。
在這個過程中,規則和道理本身被忽視了,父母是利用孩子的恐懼來達成「讓孩子聽話」的目的的。
經常如此,反而會導致兩種後果,
1因為父親過於強勢的「白臉「壓制孩子的性格,使孩子變得膽小怯懦,或者敏感脆弱。
2 孩子經常見識到父母唱紅白臉,反而漸漸變得更加叛逆。
而且不管是爹媽誰唱紅臉,都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大量的負面評價
想要刺激孩子,想讓他產生一種「知恥而後勇」的心態。
這樣,孩子自然就會在自我認同方面遭遇挑戰。將來長大成人後也很難樹立自信的心態。
即便批評之後緊跟著安撫,實際上卻並不能完全中和掉之前的傷害,那個心結還在,長此以往,甚至會形成所謂的童年陰影。
教育應該是讓孩子明白道理的過程,
如果為了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頻繁使用「紅白臉」的策略,
其實是父母在教育上的偷懶。
權威感,不應該是通過「扮白臉」來完成的。更應該是讓孩子通過父母的行為、言行看到榜樣的力量,從內心自發產生的。
親密感,也不該是通過「扮紅臉」來實現的。安慰和妥協也不應該混為一談,忽視規則而製造的親密,等於為今後的教育設置障礙,也不能帶來健康的親密關係。
有句話說得好:只有失敗的教育,沒有失敗的孩子。
要想孩子變得優秀,家長一定要懂得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正確教育孩子。
最後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智慧的教育,成長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