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大夫,柱國,左都督,明朝大臣的這些頭銜封號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夜讀史書

對明朝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在查閱文獻資料時候往往會發現,明朝那些大臣的官名頭銜冗長且名目繁多,比如開國功臣李善長的官名頭銜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韓國公」。「靖難」名將丘福的官名頭銜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淇國公」。那麼這些頭銜各代表什麼意思?如何看懂明朝大臣的各種頭銜封號呢?下面夜讀史書就來為大家一一解讀。

「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這些都是功臣封號。第一等封號為「開國輔運」,顧名思義只能開國功臣享有;第二等封號為「奉天靖難」,只有參加過「靖難之役」的功臣才有資格獲得;第三等功臣封號為「奉天翊運」;第四等功臣封號為「奉天翊衛」。承襲父祖爵位者封號為「欽承父(祖)業」。武臣加「宣力」,文臣加「守正」,功高者再加「推誠」。

「特進光祿大夫」、「特進榮祿大夫」為散官頭銜,這兩者品級皆為正一品。文官的散官頭銜共有42種,最高級別是特進光祿大夫,最低級別是將仕佐郎(從九品);武官的散官頭銜共有30種,最高級別也是特進光祿大夫,最低級別是忠顯校尉(從六品)。

「左柱國」、「右柱國」為勳號,理論上是因功而賜,而且只給予五品以上官員(武官為六品以上)才可以擁有。文官勳號共有11種,從高到底依次為:左柱國(正一品)、右柱國(正一品)、柱國(從一品)、政治上卿(正二品)、政治卿(從二品)、資治尹(正三品)、資治少尹(從三品)、贊治尹(正四品)、贊治少尹(從四品)、修正庶尹(正五品)、協正庶尹(從五品)。武官勳號共13種,從高到底依次為:左柱國(正一品)、右柱國(正一品)、柱國(從一品)、上護軍(正二品)、護軍(從二品)、上輕車都尉(正三品)、輕車都尉(從三品)、上騎都尉(正四品)、騎都尉(從四品)、驍騎尉(正五品)、飛騎尉(從五品)、雲騎尉(正六品)、武騎尉(從六品)。

「太師」、「左都督」這些頭銜是官職名稱,但官職名稱又分為虛銜和實際職務。太師理論上是最高職務,但一般都是給予文官的榮譽頭銜。比如著名的張居正被授予太師、太傅的官銜,但他的實際職務是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

同理,明朝初期設有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每個都督府的最高長官是左都督和右都督,此時的左都督、右都督都是實職。但後來皇帝將兵權逐步轉移到兵部手中,五軍都督府成了虛有其名的機構,左都督、右都督這些職務逐漸變成給予武官的榮譽頭銜。舉例:一位武將的頭銜封號可以是奉天翊衛宣力武臣(功臣封號)柱國(勳號)特進榮祿大夫(散官頭銜)都督同知(名義地位,正一品)宣府總兵官(實際職務)。

參考文獻:《中國官制大辭典》、《明史》

相關焦點

  • 光祿大夫:歷史上壽命最長的職官,兩千年封建王朝的見證者!
    由光祿大夫轉任漢朝最重要的內朝官侍中的例子很多,西漢權臣中霍光、金日禪、王莽都曾任過侍中兼光祿大夫,成為輔政大臣。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光祿大夫擔任了侍中,就有很大的機會成為大司馬或者司空司徒,成為"三公",達到人臣的頂點。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那麼,這些官職與爵位,都是幹什麼的,相當現在什麼級別呢?太史令是個什麼官?朱元璋25歲時參加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為吳國公。朱元璋建明稱帝的前一年,亦即1367年正月,始稱吳元年。劉伯溫被授太史令的時間,就是吳元年(1367年)。太史令是何官職?
  • 西晉光祿大夫宗正卿·琅琊王覽
    歷經東漢、三國和西晉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晉,在西晉官至光祿大夫。職省,轉太中大夫,祿賜與卿同。鹹寧初,詔曰:「覽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其以覽為宗正卿。」頃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詔聽之,以太中大夫歸老,賜錢二十萬,床帳薦褥,遣殿中醫療疾給藥。後轉光祿大夫,門施行馬。鹹寧四年卒,時年七十三,諡曰貞。
  • 他們都有什麼功績?排第一的是誰?
    那麼,凌煙閣二十四人,當時任什麼官職,有什麼功績呢?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按照唐太宗設置他們時的官職大小來排序的。按照古代的慣例,皇帝會在大臣死後對其進行追封,而追封的官職往往品級很高。這樣一來,去世的大臣官職一般就會比在世的更高,在凌煙閣排列時,已經去世的便會位居前列。
  • ,這些到底是什麼官?
    宰是主持政務的意思,相是輔助的意思。在中國歷史上,歷代宰相都另有正式官名,他的職權大小和行使權力的方式也都不同。在秦、漢稱宰相為丞相、相國;到了東漢時稱為太尉、尚書令;三國時漢蜀、東吳仍稱為丞相。而曹魏則稱為尚書令;唐代稱為尚書令、內史令、左右僕射;五代時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沿襲唐五代,稱為平章事和左右僕射。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改僕射為左右丞相;元代稱為中書令、丞相平章政事?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而一品、二品雖是身份高貴,卻也是充斥著各種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官職,如掌管皇帝、皇后車駕儀仗的掌鑾儀衛事大臣是正一品;掌管皇宮安全守衛的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同時,更為離譜的是,在乾隆十六年,因一品、二品的官員實在太多,是充斥朝堂,所以乾隆皇帝認為一品已經不足以彰顯王族的高貴,因此是特設「超品」,將其用於愛新覺羅宗室,及異姓公侯伯爵。
  • 明朝頂級大臣,歷經五個皇帝,堪稱官場不倒翁,只因優秀家風
    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都督王貴率領的大軍隊40000人被消滅;鷂兒嶺之戰成國公朱勇的軍隊50000人被消滅;傷亡總數近30萬人,這是明朝成立以來從未見過的一次失敗。 明帝國最精銳和裝備先進槍械的三個陣營被摧毀。 重建後,他們再也無法戰鬥了。帝國在這方面的力量也在下降。 鍛造九州之鐵,不是錯誤。
  • 老話說:刑不上大夫,什麼意思呢?可不是大夫犯罪不受懲罰!
    為什麼古代卻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呢?不是說過:「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說法嗎?可是為什麼今天卻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是怎樣刑不上大夫的。在古代刑不上大夫的說法,與孟子和商鞅的觀點不同,那他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湖南僅有的四座「大夫第」,隆回羅洪「大夫第」主人是他?
    鄒百川因為孫子鄒孔搢被覃恩貤贈為通議大夫。鄒正庵26歲考上了秀才,而鄒百川19歲就考上了進士。「覃恩」是指帝王對臣子的封賞。誥贈是對五品以上官員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歿﹐以皇帝的誥命追贈封號﹐叫誥贈。貤贈指朝廷對外戚和命官的親屬尊長移授封爵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