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行政院」於日前召開「網絡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的全民意見徵詢會議,「行政院長」毛治國於會中表示:「面對網絡時代,當局有必要重建與民間溝通的橋梁,各單位都要注入網絡DNA,才能更貼近民眾生活。當局要當一個認真的學習者、傾聽者及實踐者,以讓臺灣成為全球網絡智慧應用的典範。」
看到這份「白皮書」,就讓人想到「行政院」去年下半年成立的「青年顧問團」、核定的「強化政府治理效能實施要點」,然而不論是青年顧問團、政策白皮書或強化治理要點,此三者皆是對網絡力量崛起的回應。「行政院」之所以連提三案,力圖與網絡年輕人溝通,一方面是被去年三月漫天蓋地而來的學運嚇到,另一方面則是因縣市長敗選而造成信心崩潰;屢經挫敗、幾經檢討,執政者認為自己是敗在不夠了解網絡及年輕人。 基於這個認知,去年底「內閣」改組,「府」「院」任命由最了解網絡的張善政出任「副閣揆」,而張善政接任時即公開表示:「未來將以把婉君(網軍)和年輕人放在心上為施政方針。」隨後「行政院」除了每天在PTT搜集輿情,「閣揆」毛治國更經常耳提面命,要全體「閣員」從價值觀到平時用語、網絡溝通都應有新思維。 「行政院」這樣的回應,看似抓到問題核心,實則如同歷經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餘悸猶存的清政府以自強運動回應時代巨變一樣。自強運動「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表面上是對的,惟最終仍以失敗收場,究其原因就在於清政府官員只看到洋人的船堅炮利,而沒有看到人家文化、經濟、法制及政治上的變革,如此一知半解下的自強運動,豈有不敗之理? 自去年三月學運、縣市長選戰失利以來,行政官員受到的驚嚇雖不如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巨,但恐慌程度也不算低。慌張失措之餘,什麼政策措施都得徵詢網路、年輕人的意見。然而,舉凡能源、財政、外貿、產業、金融及勞工等政策,皆有其專業性及複雜度,非長期觀察者難以明白問題所在,以進行民調訪查尚且有問道於盲之虞,更何況於茫茫網海中徵詢意見,豈能得到有意義的回應? 我們以臺「國發會」去年召開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網絡溝通會為例,「國發會」原本希望聽取網絡意見並化解外界的疑慮,然而一場會議下來,建設性的留言不多,炮轟溝通內容空洞、老梗、打高空、莫名其妙者連篇累牘。 試想,像這樣的會議就算開上百場,夫復何用?臺當局近期對網絡的回應看似積極,但就如同清政府的自強運動一樣,只流於表象的學習,而疏於對內涵的了解。我們認為,臺當局如今面對婉君(網軍)至少存在以下三項迷思: 其一、誤把網意當民意:「執政者」歷經去年一連串挫敗,民意支持度下滑,總以為是與網絡脫節所致;網意雖代表部分民意,但並非民意的全部。研究民意調查者都明白,一份好的民調必須先掌握母體(population),然後經抽樣設計自母體選取樣本(sample)訪查推計,如此方能掌握民意動向。如今臺當局費盡心力搜集網絡看法,徵詢婉君(網軍)意見,惟這些未經抽樣設計所得到的樣本,充其量只是部分婉君的看法,尚非全體婉君的意見,更遑論代表全體民意了。如此把婉君放在心上,置全體民意於何地? 其二、錯把婉君當專家:臺當局施政該傾聽民意,但有關專業議題更應聽取專家的看法,近期如兩岸服貿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核電政策等,之所以在網絡屢遭撻伐,議題被過度簡化應是重要原因。想想,當服貿協議被簡化成「傾中賣臺」、當示範區被形容成「一中三部曲」、當核電廠被比作原子彈,接下來的討論還理性得起來嗎?如此未能就問題本質深入了解,只在網絡上互酸互罵,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利嗎?面對重大經濟議題,偏聽婉君的意見,而不採納專家的看法對嗎? 其三、未洞悉網意如流水:過去大家都聽過民意如流水,意思是說民意經常會改變,初一、十五不一樣。隨著網絡訊息快速傳播,如今網意自然也如流水,這由月前慈濟因內湖園區開發案遭圍剿、藝人楊又穎不堪網絡霸凌而輕生即可明白,在網絡世界裡的變化快得很,昔榮今辱、昨是今非的故事,俯拾皆是。這是網絡的本質。過去馬當局以民調治國已經常被揶揄沒有主見,如今又以網意治臺,豈不重蹈覆轍?我們認為,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臺當局確實該面對他,但面對他不代表要凡事聽從他,更何況網意如流水,順了今日、逆了明日,依舊會挨批,如此倒不如回歸政策與執行力的本業,這才是維繫臺島競爭力的根本所在。最後我們想說的是,「執政者」去年接連的挫敗,其根本原因不在網絡與婉君,而是「內閣」動蕩、政策反覆失去民心所致,不改變這個「執政」風格,而去追逐飄乎不定的婉君,奉之為圭臬,是弄錯方向,倒果為因,徒然浪費時間而已。殷鑑不遠,「執政」當局若不振作務本,終將重蹈自強運動的覆轍。
來源:《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