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了解孟子的仁心與仁政思想,理解並把握本文的主旨。感受孟子長於雄辯的語言特色和嚴密的邏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暢想也曾引導著我們對理想對未來的建設。今天,讓我再度走近孟子,學習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文學常識
(一)孟子
(二)了解《孟子》
(三)寫作背景
三、熟悉文本
(一)解題
「忍」,狠。(君王為人不忍《鴻門宴》)
「忍人」,狠心對待別人。
「不忍人之心」, 憐憫別人的心,同情別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
(二)讀準字音
怵惕(chù tì) 惻(cè)隱 內(nà)交 要(yāo)譽 羞惡(wù)
(三)感知文意
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有此心才能行仁政。繼而提出人都有「四端」,擴而充之足以安天下。
三、研習文本
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部分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活動一: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
①不忍人:即憐愛別人。忍人,狠心對待別人。
釋義: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情。
活動二:問題探究
1.分析本部分的特點及作用。
明確 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確,言簡意賅,並提綱挈領地引起下文的論證。
2.我們該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確 孟子是從人性( 性善論)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於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
【思考2】研讀第二部分
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活動一: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
①運:運轉,轉動 ②所以:表原因 ③乍:突然、忽然。
④孺子:多指幼兒、兒童。 ⑤怵惕:驚駭,恐懼。 ⑥惻隱:哀痛,憐憫。
⑦內交:結交,「內」同 「納」。
⑧要譽:博取名譽,「要」同「邀」。 ⑨鄉黨:同鄉。
⑩非惡其聲而然:並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
特殊句式: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判斷句和狀語後置句
釋義:古代聖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現在的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
活動二:問題探究
1.這一部分是怎樣體現中心論點的?有何作用?
明確 通過舉例論證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國家和普通百姓的惻隱之心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鋪墊。
【思考3】研讀第三部分
原文: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活動一: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
①是:代詞,這、此 ②之:補充音節,無實義
③羞惡: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
④辭讓:謙遜推讓 ⑤端:萌芽,發端。
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 判斷句
釋義: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羞恥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謙讓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是非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
活動二:問題探究
1. 如何理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明確 孟子認為人所具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仁義禮智」的發端,人具有為善,為仁政的「仁心」,擴充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思考4】研讀第四部分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活動一: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
①之:取獨 ②四體:四肢 ③是:代詞,這 ④賊:傷害
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 ⑦始:剛剛 ⑧然:同「燃」
⑨達:流通,指泉水湧出。 ⑩苟:如果 ⑪保:使……安定。
特殊句式: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賓語前置句
釋義: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最後一部分的作用。
明確 總結「四端」的作用和意義,將「不忍人之心」和「四端」與「安定國家」「孝順父母「聯繫到一起,升華了思想,點明了政治主張。
【思考5】
1.這篇論說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 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導仁政。由於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
2.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
①舉例論證。如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為例來論述。
②比喻論證。「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用在掌上運轉東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體貼切。
③對比論證。「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強調擴充「四端」在為人、為政方面的重要性。
④假設論證,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主題歸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因為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
4.寫作特點
(1)文章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
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裡的反應為依據,論證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並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外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層層推進。
(2)文章善於運用論證手法
本文雖然篇幅較短,但是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強調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動,論證靈活。如文章列舉的「孺子將入於並」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猶」「若」引出的比喻論證,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邏輯嚴謹,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