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個月寫的文章,很長,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我還是想再發一遍,尤其是新來的妹子,可能現在正處於非常非常非常焦慮的階段,可以好好看下這篇。
昨天也找到了我之前看過的一個數據,上個月寫文章的時候就想用來著,但是死活沒找到。
再發一下,給大家一點兒信心。
書名好像是《婦科名家診治多囊卵巢症候群臨證經驗》,但我也不太確定。
想必所有了解過多囊的女生都知道,在醫生、患者圈都廣為流傳著一個說法,「多囊是不能治癒的」。
我在整理前天文章的時候,突然蹦出來的一個想法,為什麼一直都在說多囊不能治癒,難道就沒有人懷疑過這個說法有問題嗎?
醫學上明確了多囊卵巢症候群這個病,不過百年的時間,在這百年時間裡,這個觀念就沒有發生改變嗎?
有質疑,才會有思考。
我從昨天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累死了好多腦細胞,最終的判斷就是,「多囊不可治癒」是一種傳統的、不恰當的認知,應該被顛覆了。
我也不是什麼專家,說顛覆有點不恰當,至少在我自己的認知裡面,我以後要糾正自己的想法和說法了。
時代在不斷發展,科學更是目前唯一一個願意不斷承認自己以前的觀點是錯誤的,並加以修正以解釋世界的理論體系。
敢於質疑,承認錯誤,繼續思考加以修正,比死不承認錯誤的那個人,可信得多。
治癒,漢語的解釋是「使恢復健康」。
多囊能不能治癒,替換成相同的意思是,得了多囊,還能不能恢復健康?
這樣一看,是不是就比之前好理解了很多,而且答案也很清楚了。
得了多囊,當然可以恢復健康。我自己,包括很多很多很多同樣多囊的女生,現在都恢復了健康。
從硬性指標看的話,體重正常,排卵規律,月經正常,性激素六項正常,B超正常,糖代謝和脂代謝正常,那就是恢復健康了呀。
從醫學儀器上看不出自己哪裡有問題,不就可以理解為是治癒了嗎?
就像現在的新冠,怎麼判斷一個患者治癒,可以出院?
衛健委印發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給出的標準:「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炎症明顯吸收,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間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離出院或者根據病情轉至相應科室治療其他疾病。」
雖然可能有少數人會核酸檢測復陽,但這也是很正常的,依然叫「治癒」。
支付寶現在沒有每天的數據了,這是之前的。恢復健康了,就叫治癒了。
再說回多囊。
多囊可以恢復健康,這個毋庸置疑的。恢復的人很多很多,我這裡只截幾個,大家可以看一下。
(整理起來太麻煩了,還要挨個把頭截掉o(╥﹏╥)o)
既然多囊可以恢復,那為什麼還是很多人說就是治不好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對多囊治癒的要求太高了,不單單是恢復健康那麼簡單,而是徹底、永久、不復發,把這樣的才叫治癒。
這麼一說就都明白了,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這樣一種病,可以保證徹底永久治癒且永不復發的。
只有死路一條了。
任何一種疾病都可以再復發,為什麼只有多囊不可以?
這種先入為主的大帽子,就被這樣扣在我們頭上了,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掉,好像得了什麼厲害的不治之症一樣。
這麼一想,根本站不住腳嘛!
連癌症都被重新認知了,所謂「癌症沒法治」,「得了癌症就得等死」都被徹底顛覆了。
現在很多癌症都可以帶病活的好好的,5年以上治癒率越來越高,5年之後很多人都不再需要吃藥,完全康復了。
20年前,一個人要是確診癌症了,精神肯定是要崩潰的,甚至也不治了,直接在家等著咽氣。
人在沒有了希望和信念的時候,是非常危險的,沒幾天活頭,所以家屬千方百計瞞著病人,不能讓他知道自己患癌,因為他一旦知道,就沒有求生意志了。
但現在完全不一樣,癌症可治療,可康復,現在基本不需要瞞著再瞞著病人了,他可以知道自己的病情,也有信心配合治療。
而多囊跟癌症比起來,簡直沒有任何可比性,九牛一毛而已。
可很多醫生上來就是一句「多囊不可治癒」,把很多人都嚇傻了。
我剛確診那會兒,也是完全崩潰,在大街上就哭的不行了,覺得自己這輩子都沒救了。
可現在想想,正是這種不合理的認知,才更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負擔。
很多人不敢談戀愛,甚至在結婚前要遭到婆家要求,必須懷孕之後才能領證。
雖然還是好人多,但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在某個人身上,就是100%,她一輩子都會有這種陰影。
罪魁禍首,就是這種站不住腳,但所有人又都相信的說法。
估計肯定要有人抬槓,說多囊的遠期併發症很多,之所以說多囊不能治癒,就是因為它以後會有很大的風險得糖尿病,乳腺癌,子宮內膜癌,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等等等。
這些倒是承認,而且也有數據支持的。我還把書上的數據摘了下來。
多囊的遠期併發症主要是代謝方面的問題:「二型糖尿病發生風險增加:一些前瞻性及回顧性研究表明,與正常人群相比,PCOS患者的糖尿病風險增加了2-10倍;PCOS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一項以>45歲的PCOS患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表明,PCOS患者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7.2%)顯著高於同齡的正常女性(0.7%);PCOS患者絕經後心肌梗死的發生概率更明顯升高,約為非PCOS患者的7.1倍;40歲以下的子宮內膜癌的患者中,19%—25%的患者有PCOS;患PCOS的女性,以後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是正常月經同齡女性的4倍」。
這是《中國醫學臨床百家—多囊卵巢症候群鬱琦2017觀點》裡面的數據。
沒有具體的研究報告時間和統計數字,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
首先,這些數據一定不是新的,我們試著反嚮往前推。
就像之前關於牛奶的文章裡面寫過的一樣,那些吹噓日本因為喝牛奶才變成長壽國家的說法,根本就是胡扯。
因為現在日本八九十歲的長壽老人,都是戰前出生的,而日本的牛奶計劃是從二戰結束之後開始的,喝牛奶長大的那一代人,也就才活到七十幾歲,而現在的長壽老人,至少都是八九十歲甚至百歲,跟牛奶計劃無關。
上面的統計數字,出現在2017年的書裡,那少說也要至少2015年的結論了,甚至還要往前。
我沒有找到最原始的數據,所以無從考究,那麼就假設是2015年的。
對於這批人遠期併發症的跟蹤,至少也要40歲左右,也就是說在2015年,被統計的人群平均年齡至少40歲,今年也就是45歲。
按照多囊發病的平均年齡來看,基本是20歲左右,甚至很多人從青春期開始的。
也就是說,這批人,應該是在1995年左右就患上多囊了。
看到這裡就能明白了,別說1995年了,就算2005年,也沒幾個人醫生知道什麼叫多囊卵巢症候群。那時候患上多囊的人,可能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是多囊,只是當成月經不調來治療而已。
就比如我媽,我現在能確定,她一定也是患有多囊的,閉經,多毛,懷孕困難,放到現在,B超肯定是多囊樣改變,性激素六項也肯定是會有問題的。
但她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這個概念,最多就是看看中醫,順其自然。
大家也可以問一下自己的媽媽,看她們年輕的時候,有沒有聽說過多囊這個詞。
國內對於多囊的了解,大概就是近十年才開始逐漸豐富起來。
但即使是在2020年,很多醫生依然不行,懂得還不如患者多呢。
我深有體會,比如不少醫生,胰島素抵抗判斷不對,不分青紅皂白就是開三個月的達英,說不備孕就不用管,必須查月經第三天的激素等等。
二十幾年前大家對於多囊的了解,跟現在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是多囊,也這麼過來了。
那一代人,根本不知道多囊需要低升糖飲食,不知道定期複查激素,不知道要做胰島素釋放試驗,沒有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
而我們這一代人,又是完全另一個方向了,很多人跑醫院的次數,比菜市場要多得多吧,對自己的身體簡直了如指掌。
那認知完全不同的兩代人,有可比性嗎?她們的統計數據,對我們有參考意義嗎?
有肯定是有,但真的很小,可以不用放在心上的那種。
我倒是非常想看到,我們這一代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的健康狀況的統計。
之前就不止一次地在文章裡面說到,我們從二三十歲,就開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堅持三四十年,到六十歲的時候,是一定會比同齡人更健康的。
而且一些國外的比較新的統計數據也開始提出質疑,這個以後再詳細說。
總之,我們只要知道,多囊遠期併發症風險增加的前提是,沒有任何了解、幹預和管理。
我知道,說了這麼多之後,大家還是會擔心自己將來會不會得這個癌,得那個病。
可以理解,因為恐懼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所有人都是恐懼的奴隸。
只不過,我們所擔心的,其實是每個人都會得的。
《中國國民健康與營養大數據報告》統計,慢性病已經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中國人的主要死因,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心腦血管病和腫瘤是影響中國人壽命的兩大「殺手」,心腦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
這是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擔心的問題,而不單單是我們這個群體呀。
而以上這些疾病,全部都是慢性病。
慢性病最大的特點,就是發生緩慢,痊癒也緩慢。
形象地說,當我們看到慢性病的時候,僅僅是它的冰山一角,在下面還有很大的一塊,有著深刻而錯綜複雜的內在根源。
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和自身生活方式,都是這個「內亂」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兩個也是一切慢性病的根源。
而期待一種藥物,或者保健品來躺著就把慢性病的問題解決了,是不太可能的。
在慢性病面前,醫生和藥物都不是萬能的,要想治癒,只有回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預防勝於治療。
對於我們來說,就當多囊是給我們敲了一下警鐘,早點關注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回歸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一切治療方法都管用。
希望和信心比一切都重要,每個人都可以被自己治癒,可以恢復健康。
不知道如何行動的話,可以看這兩篇:
三個月,我們一起搞定多囊!
新的「100天多囊作戰計劃」
開通公眾號連載自己的專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就是個長達10年多囊經歷的病友,從20歲確診,嘗試過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飲食,運動等各種方法,過程中的艱辛和壓力只有自己最了解。
在多年的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嘗試、學習最新醫學知識,到現在,我的多囊症狀都沒了,各項指標也保持正常,算是治好了吧。
如果不知道如何行動,可以來這裡尋求幫助:新的「100天多囊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