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不用親身下田,只要在家裡輕點滑鼠,就可以收到自己種植的蔬菜。昨天,家住南京農業大學附近的「白領」王潔告訴記者,最近,她迷上了由南農大開發的都市e農莊網站,不僅可在網上種植瓜果蔬菜,還能網上「點菜」。每周四,農莊工作人員會將成熟的農作物進行採摘、配菜,並送至社區感知體驗店,不僅方便快捷,還能保障食品的安全。
為實現消費者與農民的對接,南京農業大學聯合常州新綠農莊、江蘇博潤農業等多家企業,成立了新型農民聯盟—都市e農莊,利用農業物聯網和電商平臺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起多功能的社區服務雲平臺。該平臺讓市民可以「感知」種植,「感知」休閒,「感知」產品,在國內首次真正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可感、可控、可購、可溯」。
現實版的「開心農場」
在常州新綠農莊的蔬菜基地大棚裡,百餘畝菜地被劃分成200多塊,每一塊小菜地上方都有多個高清可視攝像頭。農場管理員王新成剛通過物聯網完成對大棚內200多塊田地的風向、氣溫、土壤溫度、土壤溼度的實時監測,就接到 「都市e農莊」耕種平臺傳來的生產指令,便跑向其中一個小菜地,幫助客戶執行作物澆水等步驟,並根據訂單,將已經成熟的蔬菜採摘下,等待打包配送。
王新成告訴記者,這裡就是都市e農莊為用戶提供的耕種平臺對接的農場基地。在這裡,市民可以租下一塊菜地,選擇農場提供的種子進行種植,每天澆水施肥耕種,等到收穫時進行採摘。而這一系列的行為,市民都可利用網際網路,在「感知耕種」平臺進行遠程操控,真正實現工作耕作兩不誤。
「自從加入了都市e農莊,我的蔬菜可比以前值錢多了。」 常州新綠農莊高科技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錢小剛介紹說,「以前賣給批發市場價格很低,有時連本都賺不回來。現在我的菜按批發價來算,原來5毛錢的至少得3塊錢了」。
南農大農村信息化工程研究技術中心副主任胡以濤介紹說,為保證農副產品的供應,目前,農場e感知耕種平臺在常州基地已測試1年,可支持1000人同時在線,消費者一次付清3000元,就能夠享受一年的精品蔬菜配送,或者在網站上自由點單,6個小時內新鮮的蔬菜就可到消費者手中。
眼皮子底下的農產品
在南京農業大學三號門邊的都市e農莊感知店裡,消費者張女士手捧一盒新鮮的茄子,對準包裝盒外的二維碼進行掃碼,片刻,茄子生長全過程的關鍵信息就顯示出來。經過信息核對,張女士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就是她在網上種植的蔬菜。
記者了解到,都市e農莊為消費者提供的感知產品除了瓜果蔬菜外,還有米糧、禽肉蛋、熟肉製品和養生雜糧。所有e農莊出售的食物都可以通過網絡,將生產過程的每一步呈現在消費者眼皮子底下。
指著店內一臺機器,胡以濤自信地說:「我們推出的"感知產品"平臺不僅要讓市民吃得放心,還要讓市民吃到高品質高營養的食物,而活力米就是其中的代表。」經過店裡機器現場加工的「活力米」,小小的米粒上長著2毫米左右的芽。而這株小芽,讓普通的糙米搖身變為了15元一斤的「活力米」。「原來,我們吃到嘴的普通大米經過一系列打磨拋光後,就是一個碳水化合物,營養價值最多僅存40%。而我們的活力米是有生命的,市民買回家中如果不速凍保存,它甚至會繼續發芽成長。」胡以濤介紹說,「經我們研究發現,當米芽長到2毫米左右時,活力米的營養價值達到巔峰,這時,它不僅100%保留了糙米的營養價值,充盈的活性物質更能夠促進人體代謝循環。可以說,營養價值達到120%」。
前行多艱 還需動力
「雖然,我們的農莊平臺能夠提高農民收益,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但畢竟是一個新模式,還處於探索過程中,我們正面臨著很多困難。」說到未來都市e農莊的前景,胡以濤的語氣中有一絲無奈。
胡以濤告訴記者,實現感知體驗的關鍵是物聯網技術,電商平臺與實體店則是連接線上和線下感知服務的紐帶。社區感知農業模式的推廣必須選擇具備物聯網技術條件的農場,但大多數農場並不具備這樣的資金實力。
據了解,通過多方探討,南農大協調農村信息化中心,已與句容電信、鎮江農科院等單位合作,為30戶農場水稻和應時鮮果種植戶發放裝有該平臺的智慧型手機進行試點運行,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支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而隨著社區感知模式的不斷推廣,人們對社區服務雲平臺認知的不斷提高,再通過開展名牌店產品推廣、組織觀光體驗、舉辦展銷會等多渠道營銷方式來提升社會認知度,將減輕甚至消除資金的困擾。「相信,我們社區感知平臺會越來越好!」胡以濤自信地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