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夏天,難忘小白船。/《隱秘的角落》
入贅女婿設計殺死嶽父嶽母和出軌的妻子,卻不慎被三個小孩用相機拍下作案過程;從福利院逃出來的小孩為了籌集手術費,張口就問殺人犯要30萬,還被卷進了少年宮女孩墜樓事件……
不到半個月,6月25日,大熱網劇《隱秘的角落》就迎來了大結局:
壞人被擊斃,小孩被救回;三個小孩裡,朱朝陽迎接開學,嚴良哥志當警察,小普普順利手術,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可是真相有那麼簡單嗎?
觀眾乍一看:就這?
童話擺上結局的臺面
真相藏在隱秘的角落
《隱秘的角落》劇組並沒有給出關於大結局的官方解讀,但劇裡劇外的彩蛋花絮,無一不暗含線索,導演辛爽說:「如果我告訴你了,這個事就特別無聊,會剝奪觀眾的樂趣。」
要讀懂劇裡的暗示,不妨結合一下原著《壞小孩》的結局:
原著中的大Boss不是張東升,而是朱朝陽。
朱朝陽不僅把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推下了樓,還拿著視頻威脅殺人犯張東升,讓他幫自己殺死了父親和小三,並間接導致了普普和嚴良的死亡。最後,朱朝陽偽造了一本日記給警察看,在日記中洗白自己,把所有罪行都推給了死無對證的普普和嚴良。
朱朝陽在短時間內寫出了整整大半年的日記,顯然,這日記不是給他自己看的,而是留給警察看的。寫日記的那本筆記本顯得很舊,大概是朱朝陽拿了幾年前的筆記本寫的,他成績這麼好,每年都會獎勵本子吧。用舊本子寫日記,更能顯得日記像是寫了很久的樣子。只不過這孩子不知道,字跡能夠鑑定出大致的書寫時間,雖然做不到精確,但足夠了。
豆瓣、微博、貼吧的列文虎克們紛紛上線,對照原著和結局逐幀拉片,挖掘到了不少劇中隱藏的彩蛋和暗示,並得出推論:
這個結局,很可能是朱朝陽一手編造的童話日記。
最明顯的暗示就是片頭的動畫:「隱秘的角落」幾個字被塗塗改改,暗示日記曾經被朱朝陽修改過;一開始在逃跑的三個小孩,到最後卻只剩下一個,暗示普普和嚴良已經死亡。
普普死了嗎?
在劇版結局中,殺人犯張東升親口告訴嚴良,哮喘發作的普普已經及時被送到了醫院;然而在官方花絮中,卻有一段張東升流著淚、吃3份兒童套餐的場景——
在這之前,張東升帶著普普在麥當勞點兒童套餐,普普想要不同的玩具,張東升承諾下次再帶她來點3份,這樣每個玩具都能拿到了。然而最後張東升獨自前來,這暗示著在普普哮喘發作的時候,張東升可能選擇了見死不救,導致了她的死亡。
嚴良死了嗎?
劇版結局中,嚴良在最後的漁船大決戰掉進了海裡,但被退休警官老陳及時救回,最後說出所有真相,立志考個警察。
然而,結尾有一段嚴良去學校大禮堂找朱朝陽的情景,周圍的人都對他視若無睹,只有朱朝陽能夠看見他,氣氛有些詭異;從僅有的一個被打破的逃生通風口來看,嚴良也極有可能在水產廠救人時就被燒死了,逃出來的只有朱朝陽,而退休的警官老陳也因為失血過多,死在了去救他的路上。
除了結局之外,劇中有不少場景還呈現出了兩個版本,無時無刻不在暗示著童話與真相兩條線:
爸爸懷疑朱朝陽把妹妹朱晶晶推下了樓,在聊天時偷偷錄音留證,被朱朝陽發現。一個版本裡,爸爸不知道朱朝陽發現了錄音,在家裡聽錄音的時候愧疚地刪了自己一巴掌;而在11集末尾的彩蛋裡,爸爸在家裡聽錄音時,聽到了朱朝陽拉開拉鏈的聲音,明白兒子已經發現了錄音。
在最後的漁船大決戰中,朱朝陽打電話的同一個鏡頭出現了兩次:不過一次是打給張東升,引導他與嚴良碰面;另一次是打電話給葉警官報警。
最後的結局也出現了兩次:一次是暑期結束,新學期開始了,嚴良到大禮堂找朱朝陽;一次是暑期結束,新學期開始了,朱朝陽打開了普普死前寫給他的信。
隨著這封信的打開,朱晶晶墜樓當天的畫面也出現了第二個版本:
第3集朱晶晶墜樓時,普普說的是「她掉下去了」;而大結局朱朝陽回憶的畫面中,普普說的卻是「她要掉下去了」——
豆友@吳旻翰 通過分析朱晶晶墜樓當天的上課鈴聲,推測她並不是馬上墜樓的,在死前掛在窗外至少有1分鐘。原著作者紫金陳也確認最後窗戶外的鏡頭被刪減了——這說明朱朝陽很可能選擇了見死不救,甚至是推了一把。
還有不少唇語十級學者發現了劇中人物口型與臺詞不一,比如豆友@已註銷 就發現張東升在死前對朱朝陽說的最後一句話,口型是「高手啊」,結果字幕顯示的卻是「你可以相信童話」。
「結局有很多暗示,有些故事真相的暗示被發現了,只能忍痛割愛,您可以琢磨一下結局,真相併不是看到的這樣。」
電視劇的彩蛋讓人感到驚喜,而在童話與真相之間尋找暗示和線索,也讓不少推理迷感到久違的滿足。劇版和原著,呈現兩種迥然不同的結局,是導演的「不得已而為之」,還是「討巧的取捨」?
精彩的改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紫金陳
國產影視生存指南:
改改改,刪刪刪,減減減
《隱秘的角落》改編得著實精彩,但是也有不少原著粉感到惋惜,認為改編後的劇情沒有呈現出原著想表達的人性之惡。
而少數觀眾也對雙版本的結局感到不解:為什麼不直接把暗黑版結局拍出來,而是在細節中埋藏各種晦澀的暗示呢?
可以說既是為了過審,也不是為了過審。
從這個角度來說,創作團隊採取雙版本結局的設計情有可原。
《隱秘的角落》中,的確有不少已經拍好的鏡頭後來遭到了刪減:比如張東升一個人吃兒童套餐的場景,再比如最後墜樓事件中窗外的情況。
但看過原著的人會發現,原著中絕大部分情節和人設,劇版的創作團隊根本沒有採用,而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原著《壞小孩》,其實是全員惡人。/壞小孩
《隱秘的角落》改編自推理作家紫金陳的作品《壞小孩》。紫金陳在採訪中承認,朱朝陽的人物原型就是他自己(除去犯罪部分)。不過,由於當時的「寫作技巧不太成熟」,某些地方用力過度,「作品的整體基調陰鬱暗黑」。
原著中的人物設定可沒有劇中那麼美好,幾乎到了全員惡人的地步:
班裡考第二名的葉馳敏,因為嫉妒張朝陽成績比自己好,經常設計陷害他;朱朝陽的父親獨寵女兒,對兒子沒有絲毫愧疚之情;殺人犯張東升從來沒對三個小孩動過惻隱之心;三個小孩也各有各的陰暗面,睚眥必報。
普普道:「朝陽哥哥,那個大婊子是大人,我們沒辦法,小婊子你知道是哪個學校的嗎?」「不知道,只知道讀小學二年級。」「如果知道哪個學校就好辦了,下次我們去學校打她一頓,替你出氣!」丁浩(劇中的嚴良)連忙道:「好辦法,我想好了,到時你不要露面,只要告訴我哪個是她,我一把抱著她扔到垃圾桶裡,再蓋上蓋子,哈哈,到時有的她哭了吧。」朱朝陽聽了他的「計謀」,仿佛眼前就出現了小婊子被人扔進垃圾桶哇哇大哭的模樣,瞬間被逗得哈哈大笑。普普冷笑一聲:「這就夠了?最好是把她衣服脫光,把衣服扔進廁所大便堆裡。」她臉上露出怨毒的表情。朱朝陽微微吃驚地看著她,沒想到一個比他還小兩歲的小女孩,主意更毒辣,不過如果真能那樣,一定很酷。
以未成年人為主角的視角,也呈現出了未成年人的陰暗面:敲詐勒索、校園欺凌、教唆殺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在小說裡都有發生。
「孩子犯罪總不會被槍斃的。」朱朝陽痴痴地重複了一句,出了會兒神,隨即突然從地上跳起來,奔到書架前,從一大疊的教科書中,抽出了那本《社會政治》,匆匆翻到記憶中的那一頁,幾經確認,他轉身看著普普,激動地一把抓住她,「我沒到十四周歲,我沒到十四周歲!」普普不解道:「那又怎麼樣?」朱朝陽連聲道:「未滿十四周歲是無刑事能力的,我不用承擔刑事責任!」丁浩(劇中的嚴良)從遊戲中回過神,轉頭問:「什麼意思?」「就是即便警察發現是我幹的,也沒事,到明年一月份我才滿十四周歲,現在未滿十四周歲,犯罪了沒事!」丁浩不相信地搖搖頭,自己算了一下,道:「我還有四個月才十四周歲,普普更要過兩年,照你這麼說,我們去街上殺人都沒關係呀。」「反正不會坐牢,聽說會進少教所。」丁浩不解問:「進少教所跟坐牢有什麼區別?」「不太清楚,反正不會坐牢。進少教所的話,好像也是接受義務教育,到十八周歲就能出來了。」「那就是和我們在孤兒院裡是一樣的咯?」「這我就不知道了,」朱朝陽表情透著一股久違的輕鬆,「不管怎麼樣,總之不會承擔刑事責任。」普普笑了笑:「看吧,最壞結果無非是到少教所待幾年,你大可以放輕鬆點。」
當然,一些畫面拍不出來,也是作者的文風使然。
「你們班那位朱朝陽考幾分?」她在她爸面前根本不敢撒謊,只好如實交代:「他……他考滿分。」葉軍忍不住道:「你怎麼也不能差別人這麼多吧?」葉馳敏停頓一下,過了幾秒,眼淚就如蘭州拉麵般滾了出來。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這都確實不像一部是能過審的作品。
不過,創作團隊選擇改編,主要原因根本不在「過審」。
導演辛爽。/@辛爽
導演辛爽在採訪中提到,即使沒有審查制度,自己也不想呈現純粹的惡。
比起拍一部暗黑系列的爽劇,《隱秘的角落》更想為觀眾剖析案件背後的家庭、人物情感與成長軌跡:
「就好比夜裡紫金陳在地上潑了一攤水,他在水旁看到了月亮倒影,我在更遠的視角看到的是星星,觀眾看到的卻有可能是UFO。」
作為一部推理作品,《壞小孩》的故事框架十分出色,但人物的設定並不飽滿:原著中的主角們,都是非善即惡的紙片人,人物形象過於單薄。
而創作團隊經過經兩年的籌備與改編,最終呈現出了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給觀眾帶來了更大的驚喜。
《隱秘的角落》在「過審」與「過人」間進行了巧妙的權衡取捨,做出了漂亮的選擇。
這一點,不同於以往的一些影視作品。
《壞小孩》其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白夜行》和《幻夜》這兩部經典之作,作品都描繪了未成年人純粹的惡,令人不寒而慄。
然而在國產影視中,不管是《隱秘的角落》,還是有著類似影子的《少年的你》,改編後的劇情都不難想像:主人公一定是好人,要不然就是誤入歧途,並在最後浪子回頭,自首伏法。
這樣的劇情,顯然更加「穩妥」。
國產影視,在夾縫中求生存。/ONE SECOND
它不夠完美,但瑕不掩瑜
影視作品該採用分級制還是審查制,一直是個熱議話題。
以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為例:1868年,美國電影協會出臺了電影分級制度,將電影分成幾個不同的級別,並為其劃分了精細的標準。觀眾可以根據分級標識,選擇適合自己觀看的電影。
我國一直採用的是審查制,近幾年也在不斷探索審查和分級的界限。
2017年實施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就提到「電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觀眾身體或者心理不適的,應當予以提示」。同年3月上映的《金剛狼3》,成為中國內地首部具有「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應在家長陪同下觀看」標識的電影。
但要想把審查制完全變成分級制,恐怕有難度。
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趙實在國務院新聞辦的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中國目前不會採取電影分級制。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則說:「30年來,審查制度還是有進步的。」
審查制和分級制的不同,也直接導致了兩者的標準差異,比如《功夫》《戰狼》《美人魚》等電影,在美國上映時,被美國電影協會定義為R級(建議17歲以上觀看)。
誰來決定我們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天堂電影院
李少紅說:「我覺得審查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確定性,這個是最難的。國外有標準,我們上面的東西都是大原則,涵蓋的面積特別廣。」
為了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和通過率,創作者要麼圈地自萌;要麼蜻蜓點水,點到即止。
前段時間有音樂節目對《易燃易爆炸》《處處吻》等歌曲進行歌詞閹割,就是矯枉過正的反例。
而那些選擇堅持自我的創作者們,只能在忐忑中等待判決。
可是,另一方面,影視作品拍不好,也有創作者的責任。
導演文牧野說:
「我看(韓劇)《請回答1988》裡的生活,和我自己有非常強的共同性,幾乎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為什麼我們就拍不出來?」
國產職業劇、校園劇有多失真就不用說了,有些作品不但不好好拍,還老想著打「審查制度」的擦邊球——各種翻拍劇,蹭著大熱劇集的熱度,搞著「中國版XXX」的噱頭,再買幾個熱搜博人眼球,吊起觀眾的胃口——點開一看,大失所望。
國產劇翻拍《羞恥》,確實讓人感到羞恥。/SKAM
要知道,保守如伊朗,在嚴苛的審查制度之下,也能拍出《小鞋子》這樣的優質電影。創作者不上心的話,爛片永遠都是爛片,就算沒有審查制度,它也不會變成經典——甚至可能因為要博眼球,爛上加爛。
不少影視作品沒有給觀眾選擇的餘地,直接給觀眾呈現了一個「不出錯」的結局。而《隱秘的角落》讓觀眾看到了兩個不同的版本,童話與真相,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想相信的那一個。
所以我想說,《隱秘的角落》真的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它在有限制的範圍內,把劇情、人物、服化道各方面都做到了難得的高分,媒體人@秦小婉 評價它:「哪怕戴著鐐銬跳舞,也能夠跳得體面。」
即使它不夠完美,也瑕不掩瑜。
貫穿全劇的笛卡爾也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百歲山愛情故事,一個是被愛人背叛的慘劇。/隱秘的角落
說到底,觀眾不是溫室裡的花朵,不需要別人為他們做主、閹割他們的觀感。一部劇拍出來,該罵罵,該誇誇,是好是壞、孰是孰非,觀眾心中自有判斷。
參考資料
[1] 壞小孩︱紫金陳
[2] 80位中國導演共同討論一件事:審查︱第一導演
[3] 新中國七十年電影審查簡史(1949-2019)︱Acquired
[4] 電影審查:你一直想知道卻沒處問的事兒︱新京報書評周刊
[5] 專訪《隱秘的角落》導演製片人:即便沒有審查,也不想展現純粹的惡︱娛樂產業
[6]《隱秘的角落》如何解讀?導演辛爽這麼說︱Ifeng電影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APP,未經平臺允許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