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新聞網記者 王坤
以高校為建設執行主體,採用省、市、區、校四方同步聯動發展的模式,用高校的人才資源、文化藝術教育、學科、地理等優勢,建設以原創文化藝術產品策劃、研發、培訓、孵化、交易、展示等為主要內容的文藝搖籃———這是哈爾濱師範大學正在「醞釀」中的一份大禮。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策劃、清華大學安地建築設計院和哈工大建築設計院聯合設計的黑龍江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園區,目前已經在哈師大開工建設。2188根樁基即將在今年底全部完成,並進行冬季養護。
兩座「高層」與三大科技園相連
黑龍江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園區,即將使哈師大平地崛起兩座標誌性建築「高層」。這片規劃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核心面積10.82萬平方米的產業園區,作為2008年8月列入省委、省政府《高等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的項目,2010至2015年期間重點建設的6個文化產業園區之一,市委、市政府2010年「項目建設提速年」200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其勾畫的未來美景,更像是一個新的旅遊觀光景點。這一景點將與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的3個國家級科技園區四點相連、彼此貫通,在冰城形成以知識聚集、創意創新為特色的新興產業帶,並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將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園區放進校園,不得不說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園區計劃依託哈師大江南校區美術學院、音樂學院、傳媒學院的文化藝術人才資源和文化藝術教育資源、學科優勢,按照學校提出的以打造江南校區「文化藝術板塊」為龍頭的建設「五大板塊」強校方略要求,利用江南校區現有土地資源,規劃將其建設成為集文化藝術研發創意、文化藝術企業孵化、文化藝術人才培訓、文化藝術成果展示轉化、文化藝術產業創業區等於一體的,具有特質的、區域特色的、功能完善的、國際水準的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園區,形成具有較強輻射作用的文化藝術產業集聚地和文化藝術人才集聚區。
四大板塊立體打造「城市文藝中心」
發揮創意研發、人才培訓、企業孵化、成果展示、轉化交易等五大功能的文化藝術產業園區,北臨和興路城市二環主幹道、東臨林興路,西南兩側為師大校園內,共分為A1、A2、B、C四大地塊,A1、A2地塊地界線沿林興路方向約550米,即以林興路校園圍牆和校園內道路為界,原文史樓至體育館為A1區,家屬樓1棟至留學生二公寓為A2區,B、C兩地塊位於校園內。建成後,園區將形成「五個支柱產業」:即文化藝術創意和藝術品業、文化藝術培訓業、文藝演出業、文化藝術會展業和影視傳媒業。
園區分三期工程,規劃出「五個區域」:文化藝術研發創意區、文化藝術企業孵化區、文化藝術人才培訓區、文化藝術成果展示轉化區和文化藝術產業創業、從業人員居住區。園區計劃重點建設「十大項目」:世界冰雪藝術創意中心、「龍江藝術大師」工作坊、「三屏時代」傳媒創新實驗室、中國北方邊疆文化數字體驗館、5D實驗劇場、文化產業諮詢服務中心、文化產業創意企業孵化中心、文化產業人才品牌培訓中心、藝術長廊、創意市集。建成後,將承載哈爾濱「五大品牌」活動:東北亞文化產業夏季論壇、東北亞系列電影展、「美學散步」文化沙龍、「酷伍零」文化活動周、國際大學生創意大賽東北賽區。
藝術生進園區就業優先
文化藝術產業園區的建設模式,擬採取以政府為主導,以大學為主體,按照大學校區、文化藝術園區、城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省、市、區、校四方共建的模式完成。而園區未來的運營機制,也計劃採取完全市場化的運營機制。
事實上,園區在建設過程中即可增加就業崗位3600個;入駐企業逐年遞增,計劃達到700家。園區建成後,A1區將逐步完成招商引資工作,到第三年企業入駐完畢,預計可引進孵化大、中、小型文化藝術企業經營單位約200個,每年可為約3000人提供就業崗位,其中有約700至1000個就業崗位將提供給文化藝術類的應屆畢業生。預計每年為政府增加利稅1億元以上。隨著B區和C區的興建,園區規模不斷擴大,入駐企業逐年增多,產業的集群效應越來越明顯,產業鏈之間的互動和融合提升園區內企業的規模和素質,為政府貢獻的利稅也將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