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都是繁體字教學,回歸前是,回歸後亦如此。隨著兩地交流加深,我接待過不少內地的學校來香港,這繁體文化交流成為孩子們一大「障礙」,相反,我也不時安排香港學校到內地訪問,同樣面對簡字體,香港孩子有時候也「一頭霧水」。
於是,有不少人以為香港社會容納不了簡體字,其實,這是不了解香港。早在1986年,港英政府就允許香港公開考試使用當年10月份國家公布「簡化字總表」內所列的簡體字。
隨著近年電子產品的普及,香港小孩對簡體字的認識也加深,但學習生活上,老師們還是十分注重繁體字的教育,這對不少從內地來香港生活的父母們的確很頭疼,因為他們從小就不是繁字體的生活氛圍,因此面對學校老師們的修改作業,往往都要找找繁字體字庫對比。
然而,別以為就內地父母頭大,其實,香港父母也頭大,因為這十年來,大家都習慣了用手機,電腦打字,小時候的筆畫筆順估計都還給了老師,所以一些孩子的父母看到老師修改的作業,同樣一頭霧水。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有位媽媽貼出來網站:哪裡錯了!!!
於是,一番爭論下,這位媽媽知道,她真的錯了!
繁體字的「別」,這個另是沒有「伸出頭」的。
話說,不說,估計大部分也不知道!
有網友反駁:繁體跟簡體都不應該視為錯,要是視為錯那就是老師的修養不夠!
其實,真的錯,在內地學校作業本寫繁體字跟在香港學校作業本寫簡體字都是錯!
再科普一個,這個內,在繁體字內是一個「入」,在簡體字內是一個「人」。
這是最新的網上熱議,幼稚園中班的學習,一位香港媽媽也迷糊了,這錯在哪裡?
最後,搞清楚了,因為那氣不是米,右邊是丶。
之前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香港語言調查結果,指出當今20多歲的香港人內,有70%的人能講普通話。而普通話達高階水平的有近35%。同時建議港府推廣簡體字,他們認為香港對簡體字的熟練程度相對較低,建議制定繁簡字能力框架,增加對簡體字認識,鼓勵融入社會。
認識是很有必要,因為不僅孩子,香港的大人們經常犯錯。
每年的銅鑼灣維園花市,分為「溼貨」、「乾貨」和「快餐」,雖說香港是繁體字的地方,但近年很多人對繁體字也有很多誤解,例如這個攤檔的魚乾,繁體字應該是「魚乾」而不是「魚幹」。
香港有人上載了一張香港道路上的一個字「清水灣」,張口就來,直接質問港府為啥用簡體字!在網絡上引起反響,一面倒在指責港府。
在港澳臺地區雖一直沿用繁體字,但日常生活中,繁體字畫多難免麻煩,所以常常簡化並用,例如這個清水灣的灣,所謂的簡化字其實在古代一直都有,也跟後來內地簡體字風格一樣。
沒文化要留意了!
這個「灣」字,簡體字兩點向外,簡化字兩點向內,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簡化字都是漢字。特別是在現代馬路上使用,非常方便,容易看得清楚,這種字體稱之「繁體俗字」,
再延伸說,例如「體」、「葯」、「醫」、「號」、「與」、「電」、「歺」、「雖」等等,都是繁體俗字。由於繁體跟簡體是兩個系統,所以這些「繁體俗字」很大部分無法錄入電腦編碼內。
因此,香港馬路上的這個字,其實就是「繁體俗字」。
生活上,兩地因為文字不同,文化上也不同,在香港,廣東話「王」跟「黃」同音,黃姓的人自我介紹姓氏一般人都並不會說「草頭黃」,而是說「江夏黃」。
江夏,就是湖北省境內,當年黃國滅亡,後人遷至江夏而發展成為漢代的江夏黃氏,所以至今是海內外黃姓華人公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因此有「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之說。
所以在香港,黃姓的人不會說自己是「草頭黃」而是說「江夏黃」就是這麼來的,而且,繁體字的黃,並非草字頭,所以也有人自稱「大肚黃」。
話說回來,這個幹字,怎麼用?
幹這個字在繁體字有三種寫法:幹,乾,幹。例如:幹部=幹部,乾淨=乾淨,幹擾=幹擾。
這個豆腐乾應該是豆腐乾才對,不是豆腐幹。
繁字體其實很有趣的!
家長們也可以跟小朋友說說典故,例如:
繁體字有五個ta字:
他、她、牠、祂、它。
簡體字有三個ta字:
他、她、它。
他和她大家都懂,意思都一樣,但在繁體字中,祂用於指代神靈,牠則專指除了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而它則是指一切無生命的事物。
好了,不寫了,歡迎各位親麼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