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吃了舊社會苦頭,綠楊老師不識字,拿到國家一級演員資格,她說,『我真坍臺』。事實上,她比任何人都努力。她不識字,讓我把劇本念給她聽,她馬上能調取生活經驗、消化劇情,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拿一隻包,綠楊可以一秒變成有鈔票的太太、窮人、上班女工。她怎麼體現角色變化?上班女工包裡裝著午飯,走路要快,又不能急,否則飯菜會掉下來。我們都非常服帖伊。」
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梨園記憶——滑稽泰鬥楊華生、綠楊藝術紀念講座上,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團長王汝剛、副團長毛猛達以及演員張小玲回憶滑稽泰鬥楊華生、綠楊以及他們的經典之作《七十二家房客》。
滑稽泰鬥楊華生、綠楊藝術紀念講座現場 蔣迪雯 攝
楊華生、綠楊在弄堂裡長大。鄰居請京劇老師教戲,隔壁的楊華生反而先學會了。13歲起,楊華生在上海大世界登臺演出,綠楊天天送飯,在大世界一待就是一天,從此也走上演藝之路。「演戲有門檻,兩位老師登臺,不用臺詞、不用唱腔,只靠一雙眼睛就能告訴觀眾,他們演的是誰。」
在《七十二家房客》中飾演「流氓炳根」的滑稽名家王汝剛 蔣迪雯 攝
在《七十二家房客》中飾演「三六九」的滑稽名家毛猛達。1978年,《七十二家房客》重新在滬登臺時,偽警察「三六九」一角由滑稽泰鬥楊華生飾演。 蔣迪雯 攝
王汝剛記憶裡,綠楊擅長把生活經驗印在腦子裡,「表演層次非常清爽,每段戲都能作為範本。她演封建老太太,從菜場附近老太找靈感——不能穿短褲,一下找到模特,演得惟妙惟肖。她演女流氓霸佔飯店,一口流氓腔,『大阿姐、小阿妹』,短短臺詞很有味道。演員排戲,晚上容易失眠,總想著臺詞,我們忘了臺詞,可以打開劇本再背。她不識字,付出的努力比別人多十倍,『默默地想,重複白天排戲的情景。』」
滑稽泰鬥綠楊塑造的「二房東」形象惟妙惟肖,在劇中扮演「二房東」的張小玲現場演了一段。蔣迪雯 攝
1958年,楊華生、笑嘻嘻、張樵儂、沈一樂等老藝術家以解放前上海底層市民的艱苦生活為素材,寫就了轟動一時的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從此在觀眾心目中,「七十二家房客」成了住房狹小的代名詞。1978年,《七十二家房客》重新在滬登臺,扮演偽警察「三六九」的楊華生,紅遍大江南北,綠楊塑造的二房東形象惟妙惟肖。《七十二家房客》在上海八仙橋大同戲院演出,一票難求,剛放出消息周日加演日場,不到三小時,票又賣光了。「三六九,拉現鈔」「他奶奶的,你一看就不是好人」等經典臺詞流傳至今。10月2日—4日,《七十二家房客》在天蟾逸夫舞臺連演三場。自5月開票以來,演出沒有大張旗鼓宣傳,票已近售罄。10月5日,主辦方加演一場便於老年觀眾觀看的下午場。
「《七十二家房客》創作來自生活。老藝術家在弄堂裡創作,大家講故事,你講我講,就有了劇情雛形。」王汝剛記得,《七十二家房客》全國巡演有很多趣事。在東三省演出,上海話臺詞改成普通話,「老先生普通話蹩腳,帶著蘇州口音,戲裡有句『哎呦,一隻老鼠』,北方叫『耗子』,從老先生口裡出來,變成了『哎呦,一隻漢子。』」
「《七十二家房客》去武漢演出,火車熱得不得了,綠楊說,不如我們湊湊看,後面演什麼戲,於是又有了《糊塗爺娘》,講小孩子教育問題,寓教於樂。」綠楊時刻想著藝術,生活中又是個充滿情趣的人,「她請我們去吃飯,兩塊排骨剪開變成六塊,加上生抽、老抽,抹上蛋液,少真叫少,盤子比肉多,好吃真叫好吃。」
楊華生送給王汝剛四個字「青出於藍」,「楊老師對藝術精益求精,他血壓高,演戲時,一隻眼睛血紅,我們陪他去醫院急診,醫生診斷『視網膜出血』。第二天他還是繼續唱,觀眾滿堂彩。他看各種各種戲,汲取百家之長。出差去蘇州,他仔細聽人們不同的發音方式,最終能分出8種蘇州話,並創編了經典獨腳戲《講蘇州話》。即便到晚年,楊老師依然可以把四五十年前演的戲一字不差地背出來。他教育青年演員別有一套,有些老師喜歡不停地講,他話不多,一針見血,給青年人開藥方。我們復排《七十二家房客》,他很滿意,只說了一句,『現在,這些房錢你們去收。』」
當時大公滑稽劇團演員 資料照片
「這個本子特別接地氣,紮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劇中出現的小市民身上有很多缺點,比如貪小便宜,但是在遇到關鍵問題時,他們是正直的、勇敢的,而且非常有人情味。加上我們滑稽戲演員的人物塑造能力,特別好看。再有就是笑聲中有真理,故事講的是善與惡的鬥爭,最後佔上風的是正能量,很勵志。這部戲裡有上海話獨特的腔調和濃濃的上海人情味,這兩樣東西都值得被這個時代珍視。」王汝剛表示,將於10月上演的《七十二家房客》不僅在造型、臺詞和表演等方面有新的改動,唱腔設計也進行了全新處理,在保留老上海獨有的元素和韻味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當今社會鮮活事件,常演常新,使其既有年代感又具時代感,「但現在的網絡語言絕對不會加,我們要表現的就是那個年代的感覺。」
題圖、劇照由主辦方供圖 現場攝影:蔣迪雯 圖片編輯:朱瓅(編輯郵箱:sclj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