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也即古龍先生去世三十三年後,金庸先生亦離開人世。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兩位先生的很多武俠小說都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而可稱為經典的,比如許冠傑主演的《笑傲江湖》,李連杰、林青霞主演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黃日華主演的劇版《天龍八部》,林志穎、蘇有朋主演的劇版《絕代雙驕》,李亞鵬主演的劇版《笑傲江湖》等等,數量不少。但從個人角度來看,由金庸武俠改編作品的總體質量,是超過古龍小說所改編的影視劇的。
古龍先生生前小說,是在《武林外傳》和《絕代雙驕》之後正式形成自己風格。這種風格的大致特徵是,故事偏寫意,重氣氛;人物形象大多蒼涼悲情,有很深的孤寂感;情感上重視友情多於愛情;同時古龍也懂得從吉川英治、傑克·倫敦等東西方優秀作家那裡汲取養分,使其作品更具現代感。
比較遺憾的是,古龍先生歿後至今,極少有哪一部電影電視劇能將他小說中的這些特徵還原出來,這也就是古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總是讓他的書迷感覺味道不對的原因之一。
但好在也有例外,那就是王家衛執導,張國榮、張曼玉、梁家輝、梁朝偉等人主演的電影《東邪西毒》。
單看《東邪西毒》片名和片中人物,它好像跟古龍完全沒有關係,畢竟「東邪」也好,「西毒」也好,都是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人物。但就由電影傳達出來的氣息而言,它確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古龍武俠式的電影。
王家衛的電影本就不以故事取勝,他的電影放棄工整和線性的敘事,那種寫意的腔調,正好與中後期的古龍武俠小說不謀而合;電影自西部大漠取景,邊城風沙胡楊、破落野店,也正是古龍小說中常常出現的意象;張國榮歐陽鋒、梁家輝黃藥師、梁朝偉盲劍客各有蒼涼心結,在野店中或傾訴、或靠著回憶來自自訴,這種孤寂感也是古龍小說中的主人公們所常有的;歐陽鋒、黃藥師與桃花之間的關係,則體現了友情和愛情的辯證和糾結。
實際上,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雖是著眼於古典江湖武俠,但以荒漠中的武俠世界,喻現代白領人群所生存的城市叢林的用意,卻相當明顯。張國榮的「西毒」歐陽鋒,對著鏡頭,也就是對著所有觀眾,一邊吃飯一邊談生意,若拋去一身古裝和口中「殺手」的說辭,他便完全是一個現代都市中的掮客。張學友飾演的「快刀」洪七,則對應了今日孤身前往大都市闖蕩的熱血青年。
以古典武俠為寓言,共情於現代人群,《東邪西毒》在這方面是與古龍武俠小說是一脈相通的。
另外需要說的是,洪七這個人物的武功,在金庸《射鵰英雄傳》原著中,本是以掌法和棒法見長,電影《東邪西毒》中所提到的「快刀」,比拼速度和反應力,而摒棄內力,這其實是屬於古龍武俠世界中的武功體系的。
至於臺詞,《東邪西毒》和中後期的古龍小說一樣,都愛「說格言,講哲理」。比如「雖然我很喜歡她,但是我始終都不想讓她知道,因為我知道,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之類。
這些臺詞,古龍的也好,王家衛的也好,經常得到「太像雞湯」的詬病。但實際上,這些「哲理」式的句子,其實往往並非作者的認同,這些句子,讓片中或者書中人物說出來,其實是在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添加一個理由,而這些行為往往會讓人覺得或遺憾或荒誕。
所以,這些人物口中的哲理,其實是對於自己所經歷的遺憾或者荒誕的一絲自我安慰。看明白這一點,也就更能理解古龍筆下或者王家衛片中滿口哲理的人們心中的無力和和孤寂。
歸根結底,《東邪西毒》其實是一部披著金庸外衣,內裡卻是古龍武俠氣質的電影,再加上王家衛的個人表達,這讓它看起來非常另類,但卻是我二十多年來最為愛不釋手的武俠影視作品。
另外,依舊不得不提《東邪西毒》的配樂,這些配樂出自陳勳奇之手,其中一首《天地孤影任我行》,也出現在了當年另外一部經典電影《大話西遊》之中。
在陳勳奇為《東邪西毒》創作的動感的電子樂中,你能聽到悠遠的氣息,或大氣、或纏綿;若是閉上眼睛只聽配樂,古典武俠世界中的風雨大漠、刀劍恩仇、熱血志向亦會紛至沓來,令人心中,江湖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