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河入海流,終於我們分頭走……
他們都沒有完整的最後一學期,平靜接受安排,經歷了可能是最特殊的大學最後一個學期,畢業生們匆匆返校又離開。
在脫下寬大的學士服,進入人生下一段旅程前,很多人選擇暫時停下前進的腳步和母校,和同學用力告別,高校亦在線上線下盡力創造儀式感。
做一張人人都能在C位的畢業照,在外灘之窗前為同學唱一首原創歌曲《家》,用單眼相機拍一段畢業典禮vlog……在這個霧氣氤氳的7月,陳天一、許藝帆、小陳用自己的方式,不約而同構建起2020屆集體回憶,給自己的大學生涯留存最特別的紀念。
用畢業照生成器自動合成的一張全家福照片,SUFE意為上財。 受訪者供圖每個人都能成為畢業照的C位5月下旬返校,直到6月初離開,上海財經大學(以下簡稱「上財」)畢業生陳天一都沒能見到幾位同學。
6月19日晚,上財在外灘亮燈,學校有官方直播,不過他選擇和現場同學視頻通話。透過手機鏡頭,他看到13條標語輪番出現在巨幅大屏上,包括他認為最重要的那句校訓。
觀景平臺上,自發趕來的畢業生們發出陣陣歡呼。即便隔著屏幕,陳天一也同樣激動。
畢業季,每位同學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由於難以聚齊,各路畢業照中,同學們成了紙片人,在背景板上恣意飛行。
陳天一和班長商量,他想用Excel做出隨機合成畢業照的生成器,讓每位同學都能成為照片上的C位。
作為把Excel寫進簡歷愛好一欄的「大師」,陳天一有這個想法並不奇怪。他曾在朋友圈貼出多個版本掃雷遊戲,都由Excel實現。
「可以一周不打遊戲,但不能一周不玩Excel。」他稱,可以玩Excel到凌晨三點半。
經過幾天搗鼓,畢業照生成器從1.0版,更新為可選C位、自動剪裁、構圖的升級版。
不過,這項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在收集照片的消息在班級群發出後,20分鐘「沒有任何人理」。所以,當第一位同學發來照片時,他趕忙回消息說,好感動。
陸續收到五六張照片後,他開始挨個去問。兩天時間,他收集到47張照片。
6月26日,陳天一給同學發去了專屬C位全家福。同學的回覆不斷從消息列表中湧出,「謝謝陳大仙」「好用心啊」「感謝大師」。
這一天是集體退宿的日子,他把這個「禮物」作為和同學的告別。他調侃說:「本科的最後一天,我也算是和全班都聊過天的人了。」
三天後,這張畢業照上了熱搜。他也因此喜提「社保之光」稱號,16級社保班寄來的榮譽證書上寫著「以一己之力帶全班上熱搜第二。」
陳天一收到班級寄來的「社保之光」榮譽證書。受訪者供圖陳天一把證書曬在了朋友圈,稱「真是浮誇」,「他們本來要給我寄錦旗,好在我及時拒絕了。」
「我們是抗擊疫情那一屆的」十指跳躍在宿舍的桌子上,想像著面前就是鋼琴的黑白鍵。6月中旬返校後,許藝帆常常這樣「盲彈」曲子《入海》。
畢業視頻中,許藝帆穿學士服彈奏《入海》。受訪者供圖接到上海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上中醫」)畢業視頻錄製任務後,她在家中開啟單曲循環模式,練了一周。每天早上兩小時,下午兩小時,有時晚上加練。返校後,練琴的時間縮短,為了保持手感,她就在腦海中不斷回顧旋律。
把譜子練熟是基本功,但難點在於彈得有感覺。既然是畢業視頻,「要結合學校畢業季的氛圍,把畢業生的感情彈到曲子裡。」
手指按動琴鍵,腦海中想像著畢業典禮撥穗的場面,她嘗試與音樂共鳴。
「海洋會回答江湖,江湖會回答河流,河流會回答浪潮,一起躍入人海……」這段歌詞尤其觸動她,讓她想到上中醫的學子,「我們自己就是杏林後浪,一朵朵小浪花,在杏林的浪潮中奔騰。」
許藝帆在錄製畢業視頻。受訪者供圖作為今年的畢業生,回學校不易。6月中旬返校時,許藝帆和同學們接受了核酸檢測。她回憶,等待檢測結果出來的5個小時裡,學校安排了獨立的隔離房間,準備了一次性床單、洗手液、盒飯等。大家從門口取餐,吃完飯後,又把盒子放出去。
她能感到,學校在努力讓畢業生少些遺憾。
回顧這半年,無論是首次雲答辯,還是畢業典禮上,校長送給畢業生的三劑人生補益良方,「百合固金湯、當歸建中湯、復元活血湯」,都令她印象深刻,這是專屬他們的畢業回憶。
6月30日的院級畢業典禮上,許藝帆在發言中想像著若干年後的情景:當校友問起,「同學,你是哪一屆的?」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抗擊疫情那一屆的。」
今年,上中醫首次在「外灘之窗」為畢業生亮燈。作為合唱團團長,許藝帆參與了亮燈前的合唱,那首學校原創歌曲《家》誕生在疫情後,她曾帶著合唱團同學反覆練習,歌中寫道:「風雨再大,我們也不怕。明天一定,陽光明媚。」
上海中醫藥大學首次在「外灘之窗」為學子亮燈。上海中醫藥大學供圖6月29日晚的外灘,上中醫畢業生觀看亮燈儀式。上海中醫藥大學供圖「想留點紀念給自己」,7月3日,上海大學畢業典禮現場,小陳手裡舉著手機雲臺,鏡頭對準主席臺,腿上還擺放著單眼相機。她時不時轉換設備,按下快門,怕錯過精彩瞬間。
7月3日上海大學畢業典禮結束後,畢業生在學校各處合照。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張慧 圖離開上海164天後,這是她第一次踏入校園。按照規定,小陳還能在學校待4天。
當其他高校陸續舉辦畢業典禮時,同學之間也會討論,「我們會不會有典禮」。但小陳覺得,「儀式感」是畢業典禮的精髓。
在採訪中,她不止一次提到,儀式感是自己去創造的,比如拍照、拍vlog,就是創造的過程。
「能感受到畢業氛圍,就是儀式感的體現。」在她看來,畢業論文寫完的那一刻,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就已經畫上了句號。
「參加儀式所留下的,可能是一張照片,一段回憶。」小陳稱,半年沒有見到老師和同學,見面的欣喜感會遠遠大於一場典禮所帶來的感受。
但返校這天,她見到的同學並不多,畢業典禮名額有限,加之進入7月,同學們或是工作,或是實習,都已進入正軌。
雖然還未進入寢室,小陳已經從同學處打聽到,宿舍還是離開時的樣子,只是多了灰塵。「蠻正常的,沒有很亂,沒有長蘑菇。」
疫情帶來的變動,讓她更加珍惜畢業的每個環節。她稱,與不能返校的學生比,能回來親自打包行李,已經是慶幸,「自己收拾行李也是對過去的整理。」
到了晚上8點,小陳來到外灘,拍下上海中心頂端閃動的祝福。
7月3日晚上海大學外灘亮燈儀式現場。上海大學供圖上海中心為上大學子亮燈已是傳統。去年,小陳跟著學長學姐也來看過,但「送別人」和「送自己」,「心情不太一樣」。
今年,這一傳統仍在延續,讓她感到驚喜而又欣慰,「學校也在為我們爭取像往年一樣的禮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