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肖可
從《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到《三歲心肌損害女童與最大直銷公司無限極》,種種不規範虛假誇大宣傳,讓保健品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2019年1月8日起,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
其實對於保健品亂象的整治一直都在進行,近幾年的3·15晚會上,保健品都是報導重點,那些被3·15曝光的保健品企業後來都怎樣了,保健品銷售亂象有沒有得到遏制?
3·15晚會上的保健品亂象
2018年「3·15」晚會中,央視曝光了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醫院實習生,打著為老人免費體檢的名義偽造體檢結果,推銷包治百病的神藥。而執法人員檢查發現這些神藥事實上只是山東某企業生產的一款保健食品,每盒售價80到90元,但是無良公司用保健食品會銷,坑害老年人,價格高出市場價格十倍銷售。最終涉案的八名犯罪嫌疑人以詐騙罪被判3到7年有期徒刑。
2017年3·15晚會中同樣曝光了一批保健品企業。根據央視曝光,陝西白河縣的一個會議現場,安徽潤九生物技術公司將一款名為蜂膠膠囊的保健品,一次向80名老年人銷售23萬元產品。公司一名講師現場宣稱,服用此藥,"糖尿病的人,兩個半月血糖正常,百分之百正常。"
這些每盒對外售價3980元的蜂膠膠囊,進貨價只有65元,利潤高達60倍。現場邀請的來自於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的重量級專家,幾年前不過是在遼寧丹東賣保健品的一個店主。
此外還有安徽潤九生物技術公司將一款名為蜂膠膠囊的保健品,一次向80名老年人銷售23萬元產品。湖北國創偉業生物技術公司將一款銀杏軟膠囊的保健食品,一次向50多名老年人銷售14萬元產品。武漢樂百齡生物科技公司將一款名為甘舒堂樂粉的食品,一次向40多名老年人銷售5萬多元產品。
被曝光的保健品企業,都迅速得到查處。即便公司還在存續階段,產品也無法進行銷售。
界面新聞根據天眼查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官網查詢,曝光中提到的產品名稱都找不到批文,提到的企業中,湖北國創偉業生物技術公已經註銷;安徽潤九仍然在存續階段,不過顯示了清算的風險。
相似的騙術
除了315曝光的公司,搜索新聞,把保健品當藥品大肆宣傳治病療效,甚至導致病人延誤病情的案例比比皆是。其中老年人更是重災區。
中國保健協會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超過65%的老年人使用過保健品,有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銷、廣告宣傳而購買保健品。
參考媒體曝光的各類案例,這些不規範的保健品銷售都有著相似的騙術。
通常來說,這類保健品銷售先是以贈送免費禮物比如雞蛋,手鍊等為誘餌,獲得老人聯繫方式,邀請老人去聽健康講座,通過閒聊的方式對老年人的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進行摸底,鎖定有購買慾望和能力的老人。
在產品宣傳中,經常用老人不懂的「高科技概念」做幌子,大肆誇大保健品功效,甚至說這些保健品可替代藥品,誘使老年人以高價購買只具有普通保健作用的保健品。
很多情況下,聽完講座之後老人會覺得自己「全身都是病」,為了讓老人相信,還會用權威機構和專家來站臺。比如打著各種保健協會、健康協會的旗號進行產品宣傳,而事實上,這些機構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根本不知道有這種產品。而請來的所謂「專家、教授」 也大多都是假冒的。
在交流過程中,業務員們會利用老人無子女陪伴在身邊,渴望子女關愛的心理,大打親情牌,有些老人在推銷人員的親情攻勢下,就算產品並不可信,也不好拒絕對方的熱情,最終還是購買了產品。
屢禁不止
儘管被頻頻曝光,以老年人為主要目標的保健品銷售形式卻從來沒有消失過。
其實,中國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早就警告消費者:千萬警惕國產保健品中存在的「專家義診」、「權威證明」、「免費試用」、「宣傳療效」等等違法營銷的慣用伎倆。
2018年9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防範保健食品功能聲稱虛假宣傳的消費提示》。對保健食品的定義明確為:指聲稱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可以調節機體的某些功能,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
為什麼保健品銷售會瞄準老人、病人,會議銷售也屢禁不止?
首先是高額利潤的驅動。比如,按照315曝光的數據顯示,每盒對外售價3980元的蜂膠膠囊,進貨價只有65元,利潤高達60倍;每盒對外售價為798元的「銀杏軟膠囊」,進貨價為135元;每盒對外售價898元的「甘舒堂樂粉」,進貨價為150元。
再者,保健品的宣傳口號的確迎合了部分消費者心理。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空巢或獨居老人增多,老年人往往信息不對稱、認知能力弱,再加上身體機能下降,多少因為各種老年病而備受煎熬,一種宣稱能夠治療百病的神藥往往有莫大吸引力。對於一些目前尚無解決方案的疾病患者,神藥也往往成為最後的「救命稻草」。
此外,這些「包治百病」的虛假宣傳,多是通過業務員口頭承諾交流,難留證據,比如一些熱線電話購買的產品,通常以郵寄方式送達,沒有銷售憑證,沒有發貨地址和聯繫電話,即便老人意識到上當,賣家也會以各種理由推脫責任,消費者沒有證據,維權困難,而賣家往往可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捲土重來。
應對保健品亂象,監管層面需要更嚴格,消費者自身也需要更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