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屆「重慶·臺灣周」開幕式上的致辭
(2017年12月6日)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我謹代表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對第九屆「重慶·臺灣周」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向兩岸嘉賓特別是遠道而來的臺灣同胞致以誠摯問候!
舉世矚目的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目標,規劃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到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我們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我們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輝煌前景。在全體中華兒女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
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廣大臺灣同胞嚮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希望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穩定、生活更加殷實。實現臺灣同胞的美好期盼,就要不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關係越緊密,臺灣同胞的期盼就越有著落,前途就越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這是事關廣大臺灣同胞福祉的大是大非問題。希望廣大臺商朋友立場堅定,共擔民族大義,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今年是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多年來,廣大富有遠見的臺商臺企跨越海峽,來到大陸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也為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臺商臺企到大陸投資興業和兩岸經貿往來迎來更廣闊的前景和更大的提升空間。我們歡迎更多的臺灣同胞搭上祖國發展的快車,把自身的事業做得更大更好,為兩岸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希望廣大臺胞順勢而上,共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
一是抓住機遇,加快融入大陸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我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增強經濟質量優勢,培養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臺灣業者在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生物科技、精緻農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只要積極融入大陸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程,就可以在廣闊天地中實現更大價值。
二是創新方式,更好契合大陸發展戰略。我們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等發展戰略。希望臺資企業適應形勢變化,順應改革要求,積極把握電子商務、網際網路+、共享經濟、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行業、新業態,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共同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一些臺資企業具有創新研發優勢,可以在與大陸企業、科研院所加大合資、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
三是紮根大陸,參與中西部開發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包括重慶在內的大陸中西部地區潛力巨大,臺資企業大有可為。中歐班列已經常態化運行,通關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大陸中西部聯接歐洲、中亞等地的通道更加便捷,為中西部地區臺資企業產品出口開闢了廣闊市場。我們將繼續在中西部地區設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為臺商朋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受益「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內需市場和外部市場提供更為優越的條件。
四是堅定信心,共同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我們將繼續通過一項一項的政策措施、一件一件的具體工作,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我們將繼續按照全面依法治國要求,保護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合法權益。我們也將繼續與臺灣同胞共同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希望廣大臺商朋友堅定在大陸發展的信心,共同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作為中西部地區的直轄市,重慶區位優勢突出,戰略地位重要,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接點上,在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作用,已經成為臺胞投資興業的熱土,尤其是臺資電子信息企業在重慶集聚發展取得突出成果。重慶高度重視渝臺合作,在支持臺商臺企發展、維護臺胞合法權益、推動中小企業合作、支持臺灣青年創業就業等方面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贏得廣泛讚譽。本屆「重慶·臺灣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專門為促進兩岸中小企業合作舉辦一場峰會,圍繞推動臺灣青年就業創業方面開展一系列活動,充分體現出對臺灣中小企業和青年群體的發展、對擴大臺灣基層民眾受益面和獲得感的高度重視。相信本屆「重慶·臺灣周」將為與會臺商朋友帶來新的收穫,為新形勢下推動渝臺兩地乃至海峽兩岸的交流合作發揮重要作用。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將繼續大力支持渝臺各項交流合作。希望更多的臺商朋友把握重慶發展的良機,前來投資興業,實現發展夢想。
祝本屆「重慶·臺灣周」圓滿成功,祝各位嘉賓身體健康,事業興旺,萬事如意!(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百餘青年臺商在重慶參訪探尋「一帶一路」新機遇
新華社重慶12月2日電(記者趙宇飛 耿鵬宇)正在舉行的第十屆「重慶·臺灣周」期間,百餘名臺灣青年企業家在渝實地參訪考察,探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新機遇。
據介紹,參訪團重點考察了重慶的文化創意、智能化等重點領域,並對中歐班列(重慶)、兩江新區、重慶自貿試驗區等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開放平臺進行了深入了解。
「我的企業是做戶外裝備設計和銷售的,我已經決定將公司在大陸西部的總部落戶到重慶,並藉此開拓大陸西部市場,進而輻射中亞、歐洲市場。」青年臺商鍾文鑑說,此次考察讓他進一步發現了重慶和大陸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堅定了在重慶發展的信心。
在鍾文鑑看來,「一帶一路」正在促使重慶等大陸西部地區崛起,而中歐班列等國際物流大通道的暢通,也讓重慶等大陸西部地區與全世界順暢聯通。
與鍾文鑑一樣,許凱威也在此次參訪中發現了新機遇。許凱威將「中華龍」的理念融入智能家居的設計中,並在此次參訪中與重慶當地企業達成意向合作。
「臺灣島內人才飽和、市場有限,到大陸發展是不錯的選擇。」許凱威說,重慶具有「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區位優勢,同時正在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為智能產業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在重慶工作8年的青年臺商鍾秉傑說,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如今的重慶早已不再是老一代臺商眼中遙遠的西部內陸城市,而正在成為充滿活力、面向世界的開放之城,臺灣年輕人在這裡能獲得與全球接軌的視野和機遇。
與此同時,在1日晚舉行的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總結會上,兩岸青年代表聯合發出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共同倡議,包括大力倡導渝臺青年企業家充分交流互利共贏、積極拓寬臺灣青年來渝創業就業路徑、持續推動營商環境更加良好有序等多項內容。
11月29日至12月2日,第十屆「重慶·臺灣周」在重慶舉行。在此期間,來自全國臺企聯青年團、臺灣工商建研會青年團、臺灣中小企業總會的100餘名青年臺商在重慶參訪考察。(來源: 新華網)
兩岸企業家共商工業網際網路合作機遇
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記者趙宇飛 耿鵬宇)在此間舉行的第十屆「重慶·臺灣周」上,來自海峽兩岸的200餘名工業網際網路領域企業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兩岸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合作發展的新機遇。
29日下午舉行的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是第十屆「重慶·臺灣周」系列活動之一。本屆臺灣周以「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為主題,共策劃了經貿活動、青年交流、基層交流等系列活動,將持續至12月2日。
「大陸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正迎來『政策年』,相關部委正積極完善工業網際網路政策體系。」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副召集人吳家農說,加快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是雙方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關鍵所在,兩岸應該同心同向同行,努力開創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新局面。
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副召集人李詩欽說,全球正邁入智能化時代,網際網路影響無所不在,希望兩岸間長期緊密的相互合作帶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在未來更好地利用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帶來的發展契機,使兩岸產業發展向前推進,進而實現互利共贏。
與會臺灣企業對工業網際網路帶來的合作機遇表示期待。臺灣新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茂昌表示,大陸大部分地區正在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努力實現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工業網際網路則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解決方案,其市場前景廣闊,也為兩岸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合作機遇。
「工業網際網路正處於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廣範圍、更深層次的產業協作來共同應對新挑戰、開闢新空間。」重慶宗申工業網際網路副總裁、忽米網總經理鞏書凱表示,希望兩岸企業協同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網絡聯通、技術創新、標準制定、平臺搭建、應用推廣等工作,攜手共促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進而整合全產業鏈資源,助力兩岸工業企業轉型升級。(來源: 新華網)
兩岸音樂愛好者在渝共唱經典曲目
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記者耿鵬宇、趙宇飛)作為第十屆「重慶·臺灣周」交流活動之一,「雅樂飛韻 渝歌唱晚」兩岸文化交流音樂會29日晚在重慶舉行。來自臺灣、重慶的音樂愛好者同臺獻藝,為現場觀眾帶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
臺灣雅樂合唱團帶來了古典創意京劇《蘇三起解》,歌曲《煙花易冷》《今山古道》《往日時光》,以及閩南語歌曲《阿爸的風箏》《流浪到淡水》等經典曲目。
由教師、醫生、工程師和退休人員等組成的重慶橙色記憶女子合唱團則表演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半個月亮爬上來》《在那遙遠的地方》和《二泉映月》等曲目,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的傳承者們為現場觀眾帶來《龍門陣》《川江酒歌》《船到碼頭把酒喝》等巴渝特色曲目,通過川江號子特有的美妙音符,展示川江船工壯麗的生命畫卷。
「本次音樂會上,兩岸音樂愛好者用音樂和歌曲詮釋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展現了『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臺灣雅樂合唱團團長陳美惠說,音樂有利於加深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第十屆「重慶·臺灣周」於11月29日正式開幕,以「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為主題,策劃了經貿活動、青年交流、基層交流等系列活動,將持續至12月2日。(來源: 新華網)
「雅樂飛韻 渝歌唱晚」兩岸文化交流音樂會在渝上演
11月29日晚,由重慶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七屆渝臺藝術直航——「雅樂飛韻渝歌唱晚」兩岸文化交流音樂會在重慶大劇院傾情上演。作為第十屆「重慶·臺灣周」文化交流的重點項目,渝臺兩地音樂愛好者們同臺獻藝,共唱民族歌,共結舞臺情,為現場兩岸觀眾帶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音樂會在臺灣雅樂合唱團古典創意京劇《蘇三起解》中拉開序幕,隨後又帶來《煙花易冷》《今山古道》《往日時光》等耳熟能詳的歌曲讓現場觀眾直呼過癮,再用《小城故事》《但願人長久》等鄧麗君組曲感動全場,閩南語歌曲《阿爸的風箏》《流浪到淡水》也慰藉著現場臺商朋友的思鄉之情。
緊接著,由教師、醫生、工程師、退休人員等組成的重慶橙色記憶女子合唱團為大家獻上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半個月亮爬上來》《在那遙遠的地方》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瑰寶《二泉映月》。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的傳承者們帶來的渝歌則令臺灣嘉賓耳目一新,他們通過川江號子特有的美妙音符,展示出川江船工千百年壯麗的生命畫卷。珊瑚小學可愛的「螢火蟲」們為海峽兩岸的叔叔阿姨們獻上了具有臺灣地域音樂風格的《媽媽的花環》和客家語歌曲《花樹下》,用稚嫩純淨的童聲詮釋著豐富的中華文化。
音樂會在渝臺大合唱《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和《同一首歌》中落下帷幕,華人聲樂的藝術佳作,美妙的旋律穿越時空的阻隔,宛如天籟之音,縈繞在兩岸同胞心中,久久迴蕩在劇場裡,為音樂會劃上了圓滿句號。
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江丙坤,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召集人劉利華出席音樂會。
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成功舉辦
11月29日下午,由兩岸企業家峰會中小企業合作及青年創業推進小組主辦,重慶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共青團重慶市委員會、重慶市青年聯合會承辦的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在重慶南坪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研討會以「渝臺青加親 攜手贏未來」為主題,臺灣中小企業總會、臺灣工商建研會青年團、全國臺企聯青年團、全國各地臺灣青年、重慶臺青代表,以及重慶青年聯合會、重慶市青年企業家協會、重慶市青年商會、重慶市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會的青年企業家代表等100餘人參會。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江丙坤,兩岸企業家峰會中小企業及青年創業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副召集人張衛國,兩岸企業家峰會中小企業及青年創業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副召集人,臺灣中小企業總會副理事長吳昆民,重慶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劉顯忠,重慶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牟小雲,共青團重慶市委黨組成員、副書記葉力娜等出席了研討會。
研討會設置了經驗分享、互動交流等環節,張衛國、吳昆民分別為活動致辭,牟小雲介紹了重慶創新創業的基本情況及相關政策,重慶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所研究院史浩飛,臺灣愛迪生創意科技股份有限董事長、臺灣愛迪生發明創意學院院長鄧鴻吉等7位嘉賓圍繞自身項目和創業經歷作了經驗分享。在最後的自由交流互動環節,與會人員積極發言,獻計獻策,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
舉辦本次研討會,旨在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造福兩岸同胞,加強兩岸青年交流溝通,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學習、生活、工作創造更好條件。
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在渝舉行
11月29日,第十屆「重慶·臺灣周」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在渝召開。論壇以「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重慶機遇」為主題,由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主辦,重慶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承辦,中國信通院西部分院、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重慶分聯盟、重慶市物聯網產業協會、重慶市物聯網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重慶市南岸區產業協同創新聯盟、臺灣地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等單位協辦。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及產業界人士共200餘人參加論壇,探討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創新實踐,共謀兩岸合作發展新機遇。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杜黎明,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召集人、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黨組成員劉利華,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副召集人吳家農、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副召集人李詩欽等出席大會。
張平副理事長在致辭中指出,加快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近年來,祖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成效明顯。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建設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中國自主的工業乙太網(EPA)、工業無線網絡(WIA-PA/FA)技術被納入國際標準;基於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規模加快部署,標識解析公共服務節點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快速增長,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區域平臺超過50家,工業設備連接數量超過10萬臺套,工業大數據、工業APP開發、邊緣採集、智能網關等平臺關鍵軟硬體產業成為發展熱點。
張平副理事長表示,由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主辦的「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充分體現了渝臺兩地對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歷史機遇的準確把握,對渝臺兩地加快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實現製造業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吳家農副召集人在致辭中指出,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正迎來「政策年」,有關部委積極完善工業網際網路政策體系,重慶也在緊鑼密鼓構建工業網際網路體系。重慶成為工業網際網路五大頂級節點之一,正處於兩化融合關鍵時期,需要改造升級的工業企業佔比達到了50%,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機遇巨大。加快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是雙方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關鍵所在,渝臺兩地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和良好的經貿合作基礎,應該同心同向同行,以共識為基礎、共進為動力、共贏為目標,努力開創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新局面,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李詩欽副召集人在致辭中說,從1980年的PC時代及1995年的網際網路時代,到2010年開放的網際網路時代,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球正逐步邁入全面感知的智能化時代,網際網路影響所及不只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形態,製造業也將受惠於此,而工業網際網路的崛起及普及,更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本次論壇也特別邀請了臺灣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業者、嘉賓前來探討交流。他表示,希望兩岸之間長期緊密的相互合作帶動發展,在未來更好地利用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所帶來的發展契機,使整體產業發展向前推進,實現雙贏目的。
在本次論壇上,中電工業網際網路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仁,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亞瓊,宗申工業網際網路副總裁、忽米網總經理鞏林凱等三位大陸嘉賓與新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茂昌、鼎新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陳劉傑、致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資深顧問邱漢傑等三位臺方嘉賓,分別圍繞「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重慶機遇」的主題作了主旨演講和交流,分享兩地在工業網際網路方面的前瞻視點、創新實踐,探討渝臺兩地在工業網際網路時代轉型升級的實踐路徑和發展戰略,為海峽兩岸在工業網際網路時代轉型發展積極探索道路。
據悉,本次論壇邀請了中華兩岸經貿合作交流協會、臺灣地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沿海臺協等工商團體及有關單位和企業的重要嘉賓近百人出席,來自我市工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等領域的百餘名企業代表也共同參加了論壇。
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開幕
11月29日,由國臺辦和重慶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屆「重慶·臺灣周」活動在重慶國際會展中心開幕。
開幕儀式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重慶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唐良智,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兼機關黨委書記、機關紀委書記龍明彪,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監司委副主任、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李鉞鋒,全國臺企聯會長、錫山集團董事長王屏生,以及重慶市委副書記任學鋒,重慶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靜,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杜黎明,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張玲等領導及嘉賓出席開幕式。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桂平主持開幕式。臺灣各工商團體、臺灣重點臺商臺企、臺灣青年、臺灣基層人士、全國臺企聯及沿海部分省市臺協參會,共計600餘人參加開幕式及項目籤約儀式等活動。
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重慶日益成為推動兩岸交流的重要窗口,成為深化合作的重要平臺,未來我們願以「重慶·臺灣周」為載體,把渝臺一家親貼得更近、更親,把深化渝臺合作之路走得更寬、更遠,把扶持臺資企業工作做得更好,我們將更加用情用力推動渝臺合作,努力為臺企臺胞服務,與重慶企業同等待遇。讓廣大臺企臺胞在渝發展有成就感、生活有幸福感,分享重慶的機遇,共享發展成果。
全國臺企聯會長、錫山集團董事長王屏生表示,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在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重慶·臺灣周」已成為深化渝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重慶也已經成為廣大臺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全國臺企聯願與重慶並肩攜手,積極搭建合作平臺,發揮各自優勢,開展更多務實而高效的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致辭時說,2006年4月份,他第一次來到重慶,9月份,再度來到重慶坐船看到長江兩岸的峭壁,樹木稀稀,房屋破爛。汶川地震發生後,他對重慶這兩年來的高速發展的勢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稱讚不已。江丙坤表示,重慶作為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西部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吸引了富士康、廣達、宏基等重點臺灣信息產業企業落戶,重慶突飛猛進的發展、渝臺經貿合作的碩果是良好的制度政策、兩地企業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江丙坤說,臺商是支撐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希望未來臺商臺胞在渝獲得更多政策支持,渝臺兩地共榮發展。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致辭時說, 「重慶·臺灣周」自2009年以來持續成功舉辦,獲得了兩岸各界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為推動渝臺兩地交流合作,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龍明彪指出,大陸是世界經濟的增長之源,活力之源,也是臺灣同胞投資興業首選之地。當前,大陸臺資企業總體經營良好,不少臺企繼續增資擴產,展現了對大陸新時代改革開放前景的信心和紮根大陸發展的決心。
龍明彪表示,我們努力踐行「兩岸一家親」重要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為臺胞臺企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今年以來,相繼出臺了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取消臺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制發臺灣居民居住證等舉措,廣大臺胞臺企獲得與大陸同胞大陸企業的同等待遇和各類發展機遇不斷得以落實和擴充。
龍明彪強調,兩岸關係好,臺灣同胞才會好,臺灣才會有光明的發展前景。我們將繼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團結廣大臺灣同胞,擴大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在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歡迎臺灣更多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希望兩岸同胞共擔民族大義,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表示,重慶與臺灣有著濃厚的歷史淵源,在內陸開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中,加強渝臺交流合作,推動兩岸產業融合發展大有可為。他指出,「重慶·臺灣周」作為渝臺亮底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在國臺辦、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共同推動下,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九屆,在海峽兩岸產生了廣泛而積極影響。
張平強調,兩岸企業家峰會是加強與地方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好模式。兩岸企業家峰會將以「重慶·臺灣周」活動為平臺,繼續加強與重慶市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建立密切聯繫,形成多領域的工作機制,確保峰會的各項工作落地重慶,助力重慶的對臺經濟交流合作。
開幕式後,龍明彪為重慶彭水縣蚩尤九黎城授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隨後舉行的籤約儀式上共籤約14個重點項目,涉及金融業、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國際貿易等產業和領域,投資金額55.75億元人民幣。
授牌儀式
籤約儀式
臺灣周期間還將舉行一系列活動,包括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區縣項目推介對接交流會 「雅樂飛韻 渝歌唱晚」兩岸合唱音樂會等活動。
重慶有望新增20家臺商入駐 目前已有接近50家
臺北純k、王品臺塑牛排、元祖……這些重慶市民十分熟悉的商家都是來自臺灣,11月29日,在本屆「重慶·臺灣周」上,重慶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重慶市臺協金融委員會主任委員林恩慕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已有近50家臺灣品牌入駐重慶,未來有望再增加20個。
「這兩天我陪同42名臺灣連鎖加盟促進會會員單位代表參訪重慶,目的就是考察這邊的經商環境,洽談未來合作事項。」林恩慕表示,目前臺灣共有2000餘個連鎖品牌,入駐北上廣的有100多家,但出現了租金高、薪資高、人工物料高以及營業額低的「三高一低」現象,而重慶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和優質的人才儲備,這對臺商來說很有吸引力。
林恩慕在渝生活了20餘年,對重慶各個方面都十分了解,他常常向臺商宣傳重慶的投資環境。他說,此次市政府邀請臺灣連鎖品牌來渝考察,就是希望在引進比較成熟的臺灣品牌的同時,助力本地青年創業就業。
「從以往來看,臺灣品牌在重慶發展比較分散,勢單力薄,這次他們過來就是期盼找到一個合適的區域,各品牌可以在這裡集中起來共同發展。」林恩慕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目前在重慶已看中六七個點,接下來將依託即將成立的臺灣品牌重慶運營中心幫助臺商選址,全力促成雙方合作。他說,臺灣的連鎖品牌覆蓋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是相當成熟的服務行業,經驗都可複製,與他們合作能極大提高成功率,今後,有創業想法的青年都可來諮詢加盟事宜。(來源: 重慶日報)
渝臺企業投資籤約近60億元 涉智能製造等領域
11月29日,在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開幕的第一天,來自渝臺兩地的企業家集中簽訂兩岸經貿合作重點項目14個,投資總額55.75億元人民幣,主要涉及金融業、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國際貿易等產業和領域。
據了解,本屆「重慶·臺灣周」的主題是「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來渝投資的臺企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項目主要涉及電子晶片、金融、總部經濟、醫療服務等產業和領域。
據介紹,2009年以來,國臺辦先後在部分省市批准設立了50餘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一,重慶彭水蚩尤九黎城昨天正式授牌。除蚩尤九黎城外,我市還成功申報了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兩處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來源: 重慶日報)
臺青企業家:希望更多臺青把握「一帶一路」機遇
新華社重慶11月29日電(記者耿鵬宇、趙宇飛)「『一帶一路』倡議將對兩岸經濟合作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希望更多的臺灣青年能夠深度參與其中,共享發展機遇。」重慶臺協臺青會主委、重慶好年代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光志在29日舉行的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上表示。
此次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上,來自全國臺企聯青年團、臺灣工商建研會青年團、臺灣中小企業總會及北京、重慶等省市的100餘名青年企業家代表,就青年創業新模式、創新創業新機遇等話題展開探討。與會臺灣創業代表表示,「一帶一路」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了重大機遇,希望更多臺灣年輕人以此為契機到大陸闖出一片天地。
黃光志說,大陸擁有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資源,以及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為臺灣年輕人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海外市場機遇也日益成為臺灣青年創業者關注的重點方向之一。
「經過三年的考察,我最終決定將大陸首個鄧鴻吉創意發明基地設在重慶。」臺灣愛迪生創意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鄧鴻吉說,「我親眼看到,大陸的西部地區正在崛起,『一帶一路』更是為西部成為開放前沿,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鄧鴻吉說,重慶具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多種政策疊加優勢,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促使重慶在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行業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為創意發明基地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全國臺企聯副會長、臺青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子凱坦言,臺灣80%的青年人有創業意願,但是臺灣島內人才飽和,市場有限,發展機會較少。大陸經濟發展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的實施,吸引了青年臺商的「西進」。
「今年3月,大陸推出31條惠臺措施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學習、生活、創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遇,有利於臺灣年輕人深度參與『一帶一路』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林子凱說。
共青團重慶市委副書記葉力娜表示,大陸將會進一步創造條件,推動臺灣企業到包括重慶在內的中西部地區發展,幫助臺灣青年在大陸實習、就業、創業,希望臺灣年輕人把握契機,到大陸施展抱負,共享發展機遇。
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是於29日開幕的第十屆「重慶·臺灣周」系列專場之一。本屆「重慶·臺灣周」以「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為主題,共策劃了經貿活動、青年交流、基層交流等系列活動。(來源: 新華網)
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開幕
新華社重慶11月29日電(記者趙宇飛、耿鵬宇)第十屆「重慶·臺灣周」29日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600餘名企業家代表齊聚重慶,共同探討兩岸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
本屆「重慶·臺灣周」以「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為主題,共策劃了經貿活動、青年交流、基層交流等系列活動。
來自渝臺兩地的600餘位各行業企業家參加了活動。其中,臺灣企業多為中小企業,涵蓋現代服務業、文創產業、環保產業、精密機械製造、現代農業等領域。
「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是人心所向、時代潮流。」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在致辭時說,「重慶·臺灣周」自2009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九屆,為推動渝臺兩地交流合作,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開幕式後,來自渝臺兩地的企業共籤訂重點合作項目14個,投資總額55.75億元人民幣,主要涉及金融業、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國際貿易等產業和領域。
數據顯示,前九屆「重慶·臺灣周」共吸引7000餘名臺灣政商名流先後赴渝出席相關活動,共籤約落地項目83個,項目合同金額59.83億美元,合作領域涉及電子信息產業、IT配套產業、汽摩零部件、製造業、現代農業、商業、金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有力促進了赴渝投資的臺資企業快速增長。(來源: 新華網)
臺灣創業者談大陸創業經歷:「不來一定後悔」
10日,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開幕。作為系列專場之一的「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邀請到大陸和臺灣的創業者一起探討兩岸青年創業路徑,共話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圖為研討會現場。 鍾欣 攝
中新網重慶11月29日電 (記者 韓璐)「我想對還在觀望大陸發展的臺灣年輕人說一句:『come on,baby』。現在不來大陸(發展),將來一定會後悔。」29日,臺灣愛迪生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鴻吉在「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上,以親身經歷向臺灣青年發出「邀請函」。
當日,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開幕。作為系列專場之一的「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邀請到大陸和臺灣的創業者一起探討兩岸青年創業路徑,共話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擁有400多項專利、被稱為「臺灣愛迪生」的鄧鴻吉雖然到大陸開辦教育機構只有三年,但他對中新網記者表示自己「感觸很大」。
「現在的大陸早已今非昔比,無論基礎設施還是經濟,發展都非常快。」鄧鴻吉說,另一方面,近年來臺灣青年失業率較高,「經常有臺灣年輕人問我,要不要來大陸(工作)?」
「為什麼會講『come on,baby』這句話?這是我這三年在大陸創業的感覺——不來一定後悔。」鄧鴻吉說,現在很多臺灣年輕人還在猶豫和彷徨,不知道自己未來該怎麼辦。「我經常告訴他們,勇敢地踏出這一步,去大陸工作或者看一看,你會將有無法想像的收穫。所以剛剛我會有感而發地說『come on,baby』,也就是這個原因。」
圖為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副會長林子凱和與會者分享創業經驗。 鍾欣 攝
「過往臺灣青年就業的首選是歐美,第二是臺灣當地,最後才是大陸。現在,對很多人來說,大陸已經超越歐美成為第一首選。」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副會長林子凱告訴中新網記者。
「從2015年開始,臺灣的創業青年對到大陸創業就業的關注開始逐漸增長,現在很多臺灣青年都有意願想到大陸發展。」林子凱說,尤其是IT信息產業,很多臺灣青年希望將自己研發的專利技術和好的產品,帶到大陸進行合作。
在大陸創業已有13年的林子凱,對臺灣青年赴大陸創業提出了12字建議:接地氣、選平臺、看趨勢、走創新。「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應該先定位好自己,了解大陸市場。因為大陸的競爭非常強,要選好平臺和渠道,加強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的交流、合作。」林子凱說。(來源:中國新聞網)
兩岸文化交流音樂會在重慶奏響
圖為臺灣雅樂合唱團正在表演。 鍾欣 攝
中新網重慶11月29日電 (記者 劉相琳)第七屆渝臺藝術直航——「雅樂飛韻渝歌唱晚」兩岸文化交流音樂會29日晚在重慶大劇院上演,渝臺兩地音樂愛好者們同臺獻藝,為現場兩岸觀眾帶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音樂會在臺灣雅樂合唱團古典創意京劇《蘇三起解》中拉開序幕,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周利客串助陣。雅樂合唱團帶來的《煙花易冷》《今山古道》《往日時光》等歌曲讓觀眾大呼過癮,《小城故事》《但願人長久》等鄧麗君組曲引得在場觀眾低聲跟唱,閩南語歌曲《阿爸的風箏》《流浪到淡水》贏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由教師、醫生、工程師和退休人員等組成的重慶橙色記憶女子合唱團為觀眾獻上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半個月亮爬上來》《在那遙遠的地方》等曲目。川江號子的傳承者們則通過歌聲展示出川江船工勞作的壯麗畫卷。重慶市珊瑚實驗小學的童聲合唱團獻上了客家語歌曲《花樹下》等。音樂會在全體大合唱《同一首歌》中落下帷幕。
「海峽兩岸文化相同、語言相通,演唱的許多歌曲在兩岸間已傳唱多年,演出非常精彩。」現場觀眾周女士說,音樂是最好的語言,希望兩岸以後舉行更多文化交流活動,讓文化交流能接觸兩岸同胞心靈,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臺灣雅樂合唱團團長、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夫人江陳美惠稱,雅樂合唱團這些年一直參與兩岸同胞和臺商們的文化交流活動,曾在東莞、南京、上海、北京、成都、武漢等地交流演出,希望該合唱團能在兩岸文化交流上,貢獻一份力量。此次來到山城重慶,希望能以純真的歌曲、熱情的歌聲和共同的語言打動每個人的心,展現「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使兩岸之間的情誼更溫暖,兩岸的明天更美好。(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重慶舉行
中新網重慶11月29日電 (記者 劉相琳)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29日在重慶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及產業界人士共200餘人齊聚一堂,探討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創新實踐,共謀兩岸合作發展新機遇。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致辭時稱,近年來,大陸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成效明顯。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建設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自主的工業乙太網(EPA)、工業無線網絡(WIA-PA/FA)技術被納入國際標準;基於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規模加快部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快速增長,工業大數據、工業APP開發、邊緣採集、智能網關等平臺關鍵軟硬體產業成為發展熱點,這其中都充滿了機遇。
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副召集人吳家農稱,大陸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正迎來「政策年」,有關部委正積極完善工業網際網路政策體系。加快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是雙方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關鍵所在,兩岸應該同心同向同行,以共識為基礎、共進為動力、共贏為目標,努力開創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新局面,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副召集人李詩欽說,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全球正邁入智能化時代,網際網路影響無所不在,製造業也將受惠於此,而工業網際網路的崛起及普及,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希望兩岸間長期緊密的相互合作帶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在未來更好地利用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帶來的發展契機,使兩岸整體產業發展向前推進,進而實現兩岸雙贏。
本次論壇由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主辦,邀請了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大陸沿海省市臺協等工商團體、有關單位和企業嘉賓出席,來自重慶市工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等領域的企業代表也共同參加了論壇。(來源:中國新聞網)
渝臺企業投資55億元人民幣
你好臺灣網重慶11月29日消息(記者 吳新偉)今日,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開幕首日,來自渝臺兩地的企業家集中簽訂兩岸經貿合作重點項目14個,投資總額55.75億元人民幣,主要涉及金融業、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國際貿易等產業和領域。
據「重慶·臺灣周」組委會介紹,本屆「重慶·臺灣周」的主題為「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來渝投資的臺企主要是一些中小企業,項目主要涉及電子晶片、金融、總部經濟、醫療服務等產業和領域。
據介紹,自2009年以來,國務院臺辦就先後在部分省市批准設立50餘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一,重慶彭水蚩尤九黎城也在今天被國臺辦正式授牌。此外,重慶市還成功申報了兩處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包括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來源:你好臺灣網)
逾55億元投資項目籤約落戶
圖為14個重點項目舉行集中簽約。 陳超 攝
中新網重慶11月29日電 (記者 劉相琳)第十屆「重慶·臺灣周」29日在重慶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600餘名嘉賓參會,投資總額達55.75億元人民幣的14個項目籤約落戶。
本屆「重慶·臺灣周」以「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為主題,邀請了臺灣有關政要、臺灣各工商團體、臺灣重點臺商臺企、臺灣青年、臺灣基層人士、全國臺企聯及大陸沿海部分省市臺協參會。期間將舉行投資考察、經貿交流、文化交流及基層交流等系列活動。
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重慶日益成為推動兩岸交流的重要窗口,成為深化合作的重要平臺,願以「重慶·臺灣周」為載體,把渝臺一家親貼得更近、更親,把深化渝臺合作之路走得更寬、更遠,把扶持臺資企業工作做得更好。重慶將更加用情用力推動渝臺合作,努力為臺企臺胞服務,獲得與重慶企業同等待遇;讓廣大臺企臺胞在渝發展有成就感、生活有幸福感,分享重慶的機遇,共享發展成果。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在致辭時稱,重慶將對臺胞在渝發展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實現渝臺雙贏,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將一如既往地給予支持,希望廣大臺商在重慶落戶投資、興業、發展,也希望廣大臺胞多到重慶參觀、旅遊。
在開幕式後,龍明彪為重慶彭水縣蚩尤九黎城授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隨後舉行的籤約儀式上共籤約14個重點項目,涉及金融業、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國際貿易等產業和領域,投資金額55.75億元人民幣。
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重慶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重慶·臺灣周」此前已成功舉辦九屆,共籤約落地項目83個,項目合同金額59.83億美元,合作領域涉及電子信息產業、IT配套產業、服務業等,為助推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重慶·臺灣周」已成為兩岸重要的綜合性交流平臺和渝臺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來源:中國新聞網)
渝臺共贏是主題
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開幕式今日在渝舉行。首席記者 雷其霖攝
全國臺企聯會長、錫山集團董事長王屏生致辭。首席記者 雷其霖攝
華龍網11月29日10時30分訊(記者 王瑋 實習記者 劉潔)今(29)日上午,第十屆「重慶·臺灣周」在渝開幕,來自渝臺兩地600餘名企業家代表齊聚一堂,探討兩地的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
本屆「重慶·臺灣周」的主題為「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包括臺灣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在內的臺灣中小企業人士來渝參加活動、進行交流。據了解,「重慶·臺灣周」還將舉行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的活動,具體包括重要活動、經貿交流活動、文化交流活動、基層交流活動四方面內容。
據介紹,前九屆「重慶·臺灣周」共籤約落地項目83個,項目合同金額59.83億美元;合作領域涉及電子信息產業、IT配套產業、汽摩零部件、金屬冶煉、製造業、現代農業、商業、金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為助推我市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第十屆「重慶·臺灣周」現場有哪些看點,兩地間交流又將碰撞出哪些火花?華龍網、「重慶」客戶端記者稍後將帶來更多詳細報導,敬請關注。(來源: 華龍網)
「重慶·臺灣周」第一天渝臺企業投資近60億人民幣
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項目籤約儀式。首席記者 雷其霖 攝
華龍網11月29日12時17分訊(記者 王瑋 實習記者 劉潔)今(29)日,在第十屆「重慶·臺灣周」開幕的第一天,來自渝臺兩地的企業家集中簽訂兩岸經貿合作重點項目14個,投資總額55.75億元人民幣,主要涉及金融業、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國際貿易等產業和領域。
據了解,本屆「重慶·臺灣周」的主題是「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來渝投資的臺企主要是一些中小企業,項目主要涉及電子晶片、金融、總部經濟、醫療服務等產業和領域。
據介紹,2009年以來,國臺辦就先後在部分省市批准設立了50餘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一,重慶彭水蚩尤九黎城也在今天被國務院臺辦正式授牌。除蚩尤九黎城外,我市還成功申報了2處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包括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來源: 華龍網)
吸引臺中小企業家
你好臺灣網重慶11月29日消息(記者 吳新偉)第十屆「重慶·臺灣周」今在此間開幕,來自渝臺兩地600餘名企業家代表將探討兩地的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
據悉,本屆「重慶·臺灣周」的主題為「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包括臺灣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在內的臺灣中小企業人士來渝參加活動、進行交流。
「重慶·臺灣周」期間,還將舉辦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的活動,具體包括經貿交流、文化交流、基層交流等內容。
據介紹,前九屆「重慶·臺灣周」共籤約落地項目83個,項目合同金額59.83億美元;合作領域涉及電子信息產業、IT配套產業、汽摩零部件、金屬冶煉、製造業、現代農業、商業、金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為助推重慶市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當地官方統計,截至2017年底,重慶市累計批准臺資企業1646家,累計合同臺資277.92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臺資58.29億美元,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202家。(來源:你好臺灣網)
第十屆「重慶·臺灣周」將於11月29日開幕
由國臺辦和重慶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屆「重慶·臺灣周」活動即將於11月29日在重慶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本屆「重慶·臺灣周」以「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為主題,由四個方面活動組成:一是系列重要活動,包括市領導會見重要嘉賓、開幕式、項目籤約儀式、市情推介會、投資考察活動等。二是經貿交流活動,包括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區縣項目推介對接交流會等。三是文化交流活動,包括第七屆渝臺藝術直航——「雅樂飛韻渝歌唱晚」兩岸合唱音樂會、渝臺攝影家重慶行活動等。四是基層交流活動,包括第六屆「臺灣青年菁英重慶行」、第四屆「臺協杯」兩岸青年慢速壘球賽、渝臺基層交流活動等。
本屆「重慶·臺灣周」邀請了臺灣有關政要、臺灣各工商團體、臺灣重點臺商臺企、臺灣青年、臺灣基層人士、全國臺企聯及沿海部分省市臺協參會,共計600餘人。其中,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全國臺企聯會長、錫山集團董事長王屏生等嘉賓將率隊來渝參會。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將率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和中小企業合作及青年創業推進小組領導及成員出席臺灣周活動並致辭。國臺辦副主任龍明彪也將來渝出席活動並致辭。
據統計,本屆「重慶·臺灣周」將籤約16個重點項目,涉及電子晶片、金融、總部經濟、醫療服務等產業,投資金額60餘億元。
歷屆「重慶·臺灣周」活動在海峽兩岸產生了廣泛而積極影響,在提升重慶在島內的知名度,推動渝臺兩地經貿、文化交流各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前九屆共籤約落地項目83個,項目合同金額59.83億美元;合作領域涉及電子信息產業、IT配套產業、汽摩零部件、金屬冶煉、製造業、現代農業、商業、金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為助推我市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重慶·臺灣周」已成為兩岸重要的綜合性交流平臺和渝臺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
附參考資料兩份
參考資料一
第十屆「重慶·臺灣周」活動簡介
一、歷屆「重慶·臺灣周」活動情況
為充分發揮重慶與臺灣的歷史淵源優勢,加強渝臺之間的交流合作,助推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下,2008年,國臺辦以國臺函〔2008〕366號文件明確支持重慶每年舉辦「重慶·臺灣周」活動,並於2009年5月,由國臺辦和重慶市政府共同主辦了首屆「重慶·臺灣周」活動。至今,「重慶·臺灣周」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九屆,受到國臺辦的充分肯定,得到海峽兩岸同胞的眾多好評。
「重慶·臺灣周」活動自2009年舉辦首屆以來,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委領導如盛華仁、李金華、林文漪、王毅、陳雲林、張志軍、劉結一等多次蒞臨重慶出席活動、指導工作。同時,該活動也得到了臺灣政商各界,如吳伯雄、江丙坤、林豐正、蔣孝嚴、黃敏惠、林中森、鬱慕明等臺灣政要,臺灣電電公會、臺灣工商建研會、臺灣工業總會、臺灣商業總會、臺灣中小企業總會等臺灣知名工商團體支持和熱情參與。第九屆「重慶·臺灣周」期間,陳敏爾書記會見了盛華仁副委員長一行。
歷屆「重慶·臺灣周」活動在海峽兩岸產生了廣泛而積極影響,提升了重慶在島內的知名度,推動渝臺兩地經貿、文化交流各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前九屆共籤約落地項目83個(其中IT及IT配套項目36個),項目合同金額59.83億美元(其中IT及IT配套項目14.13億美元)。合作領域涉及電子信息產業、IT配套產業、汽摩零部件、金屬冶煉、製造業、現代農業、商業、金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為助推我市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重慶·臺灣周」已成為兩岸重要的綜合性交流平臺和渝臺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為促進兩岸各項交流交往,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第十屆「重慶·臺灣周」基本情況
(一)活動豐富多彩
本屆「重慶·臺灣周」以「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為主題,由四個方面活動組成:一是系列重要活動。即市領導會見重要嘉賓、開幕式、項目籤約儀式、市情推介會、投資考察活動等。二是經貿交流活動。即2018海峽兩岸工業網際網路合作論壇、2018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區縣項目推介對接交流會等。三是文化交流活動。即第七屆渝臺藝術直航——「雅樂飛韻渝歌唱晚」兩岸合唱音樂會、渝臺攝影家重慶行活動等。四是基層交流活動。即第六屆「臺灣青年菁英重慶行」、第四屆「臺協杯」兩岸青年慢速壘球賽、渝臺基層交流活動等。
(二)出席活動的來賓層級高、範圍廣
本屆「重慶·臺灣周」是大陸各省市臺協和臺灣工商團體參與最多,產業對接充分的一屆臺灣周,必將對進一步促進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產生積極作用。
國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將出席「重慶·臺灣周」活動,並在開幕式上致辭。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臺盟重慶市委主委李鉞鋒也將來渝參加相關活動。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將率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和中小企業合作暨青年創業推進小組領導及成員出席臺灣周活動並致辭。
本屆「重慶·臺灣周」還邀請了臺灣有關政要、臺灣各工商團體、臺灣重點臺商臺企、臺灣青年、臺灣基層人士、全國臺企聯及沿海部分省市臺協參會,共計600餘人。其中,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將來渝參加活動,全國臺企聯會長、錫山集團董事長王屏生,臺灣電電公會副理事長李詩欽,臺灣中小企業總會副理事長吳昆民等臺灣重要工商團體人士均率隊來渝參會。
(二)預計項目籤約將積極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據統計,本屆「重慶·臺灣周」將籤約16個重點項目,涉及電子晶片、金融、總部經濟、醫療服務等產業,投資金額60餘億元,這對完善我市臺資產業結構、助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二
近年來渝臺交流合作亮點紛呈
近年來,重慶以打造臺資企業在中西部重要集聚地為目標,以「辦好活動、建好基地、助推園區、強化措施」為重點,以增強服務能力為抓手,積極引導臺商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參與實施「三大攻堅戰」和「八項行動計劃」,助推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重慶實際利用臺資持續增長,渝臺合作的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截至2018年6月,重慶累計批准臺資企業1683家,累計合同利用臺資280.94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60.53億美元,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205家。同時,11家臺資企業躋身重慶2017年重點工業企業100強。2018年上半年,重慶與臺灣貿易額17.78億美元,增長19.18%。其中,對臺灣出口3.92億美元,增長22.45%;自臺灣進口13.87億美元,增長18.28%。重慶新增臺資項目37個,增長15.6%,合同臺資3.02億美元,增長57.3%,實際利用臺資2.24億美元,增長540%,臺灣繼續成為重慶第五大貿易合作夥伴。
一是廣搭平臺匯聚力量。大力推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發揮「1+2+5+7」的國家級開放平臺體系(「1」即1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2」即自貿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示範項目,「5」即5個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7」即3個海關特殊監管區、1個國家檢驗檢疫綜合改革試驗區、3個保稅物流中心)作用,為渝臺經貿合作奠定良好基礎。成功打造成海峽兩岸重要的綜合性交流平臺,國臺辦與重慶市政府已共同主辦9屆「重慶·臺灣周」活動,在海峽兩岸產生積極廣泛影響,在渝臺兩地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第10屆「重慶·臺灣周」活動中,兩岸各界人士將要聚焦網際網路工業和青年創業發展,共話機遇、共享資源、共謀發展。在臺商聚集區縣建立臺商工業園區,建立國家級重慶(大渡口)臺灣中小企業產業園,省部級北碚臺灣農民創業園,市級西永臺資信息產業園、渝北臺商工業園、永川臺商工業園、璧山臺商工業園、銅梁臺商工業園等7個涉臺園區,園區建設初見成效,臺資聚集效應逐步顯現。通過提供優惠政策、打造發展基地、廣泛開展活動,為臺灣青年來渝就業創業鋪路搭橋。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獲批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
二是臺企布局加快外延。伴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眾多臺資企業從重慶主城九區向周邊區縣「進軍」。其中,渝西片區的璧山、江津、永川、銅梁等地表現搶眼,已成為臺資企業重要集聚地。渝臺經貿合作從傳統行業逐步向金融業、高端商業、製造業等多領域拓展;從一般產業合作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升級;從單一生產環節向完整產業鏈發展。臺資企業廣泛參與筆電製造、手機製造、液晶面板、集成電路等電子信息產業,助推了重慶創新驅動發展和開放型經濟建設。
三是筆電產業領跑全球。近年來,渝臺電子信息產業合作異軍突起,重慶筆電行業通過產業集群招商模式,從2009年堅強實現「0」的突破,到大力引進宏碁、華碩、富士康等知名筆電品牌廠和代工廠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現已建成以臺資企業為主的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製造基地,產值近3000億元,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就有1臺「重慶造」。2017年,重慶實現進出口總值4508.3億元,增長8.9%,其中筆電產業佔出口總值44.6%,對出口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12.6%,已成為拉動重慶出口增長的「第一引擎」。
四是注重打造交流品牌。推動一批國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持續入島交流。連續兩年開展「龍耀寶島」中華銅梁火龍赴臺展演,在島內吸引觀賞人數逾175萬人次。堅定文化自信、訴說兩岸情懷,《連橫詩詞選注》《大陸尋奇——重慶專題》等影音書刊作品獲得兩岸同胞一致好評。加強青少年交流,創新開展「嶽飛文化夏令營」「臺灣大學生重慶實踐」「臺灣青年菁英重慶行」等系列活動,全年邀請臺灣青少年來渝交流近300人次。弘揚同源文化,精心策劃「兩岸同心——巴渝文化教育參訪周」等文化交流活動。做實做強抗戰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等交流品牌,全面提升交流基地文化軟實力和提檔升級建設工作,成功申報彭水蚩尤九黎城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抓實基層交流,「尋找抗戰足跡、共謀和平發展」「『兩岸一家親』—渝臺少數民族交流活動」「海峽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活動」獲得一致好評。連續6年實施基層鄉鎮結對交流活動,促成渝臺兩地353個鄉鎮社區協會締結友好,推動渝臺兩地基層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五是加強惠臺政策保障。制定出臺「重慶惠臺58條」。對標對表國臺辦「31條惠臺措施」,在深入區縣、園區、和臺資企業調研基礎上,針對在渝臺胞、臺企最期盼解決的問題,結合重慶實際,以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出臺《關於促進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重慶惠臺58條」),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眾多臺胞、臺企紛紛點讚;促成臺灣捷苙公司總投資50億元的聚力成外延片和晶片產線項目成功落戶重慶大足。認真做好臺灣同胞居住證制發工作,第一時間召開專題協調會,有力有序開展政策解讀和人員培訓;在全市範圍內設置110個受理點;加強協調督促,積極把「3項權利」「6項基本公共服務」和「9項便利」落到實處。
臺灣攝影家「鏡」贊重慶山水之城
華龍網11月10日18時訊(記者 陳星)昨(9)日,由重慶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聯合華龍網集團共同主辦的「山水之城•美麗之地——渝臺兩地攝影家重慶行」活動圓滿落幕。從4日至9日,由重慶、臺灣兩地20名攝影家組成的採風團攜手走進了渝北悅來、銅梁、忠縣、巫山、江北鐵山坪以及主城的大街小巷,用鏡頭記錄了重慶絕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精粹,暢敘渝臺兩地一家親。此次重慶之行,渝臺兩地攝協對支持互辦影展達成共識,明年重慶攝影作品有望亮相臺灣。
渝臺兩地攝影家合影。記者 劉嵩 攝
渝臺兩地攝影家在渝北悅來街道嘉陵江畔拍攝。記者 劉嵩 攝
此次活動作為今年第十屆「重慶•臺灣周」系列活動的子活動之一,在為期6天的時間中,渝臺兩地攝影家們走進悅來街道一睹了嘉陵江沿岸「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江景和豐富的鄉愁文化;在原鄉風情,大美銅梁,攝影家們體驗了安居古城和銅梁龍文化的深度融合,觀看了銅梁火龍的精彩表演;攝影家們還走進忠州博物館、白公祠,深入領略了忠縣豐富的歷史遺產和厚重的人文底蘊;在巫山神女峰景區,攝影家們一睹了巫山紅葉的醉人秋色,體驗了長江三峽一如往日的靜美;最後渝臺兩地攝影家回到重慶主城品味了華燈璀璨的兩江夜景,感受了重慶的熱情與活力。
渝臺兩地攝影家走進銅梁安居古城。記者 劉嵩 攝
一路行來,重慶這座擁有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城市給渝臺兩地攝影家們留下深刻印象,攝影家們以「鏡」為媒,搭建起了兩岸藝術文化交流的橋梁,用鏡頭記錄了重慶這座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人文風情和自然景觀。臺灣攝影家們對重慶厚重歷史文化底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贊口不絕,兩地攝影家紛紛表示,此次活動開啟了雙方進一步加強交流的窗口,接下來還望能夠繼續加強藝術文化交流,增進兩岸情誼。
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理事長林再生致辭。記者 劉嵩 攝
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理事長林再生說,重慶絕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讓他印象深刻,此次重慶之行創作出了很多作品。此次活動是臺灣攝影家協會第一次和重慶市攝影家交流,臺灣攝影家們將把重慶的風光、人文帶回臺灣,活動期間拍攝的作品將在臺灣舉辦攝影作品展,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之美。
重慶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楊礦致辭。記者 劉嵩 攝
重慶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楊礦也表示,大陸、臺灣都是一家人,擁有著共同的血脈和相同的愛好。此次活動,渝臺兩地攝影家以攝影的名義相聚重慶,用鏡頭承載兩岸人民的情感,用藝術的力量助推了兩岸人民的交流。希望此次重慶攝影家拍攝的作品能夠到臺灣布展,同時也希望重慶的攝影家能夠來臺灣,用鏡頭記錄寶島的美景。接下來,重慶攝影家協會還會策劃、組織、實施與臺灣建立一個雙方交流合作的機制,讓這個活動成為渝臺兩地文化交流的一個亮點和品牌。
忠縣石寶寨景區。記者 劉嵩 攝
文化交流是促進渝臺兩地聯繫的「粘合劑」,經貿往來則推動渝臺兩地共同發展的「加速器」。近年來,渝臺兩地在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實現了互動往來,共贏發展。
渝臺兩地攝影家在渝北悅來街道化肥廠拍攝。記者 劉嵩 攝
據重慶市臺辦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6月,重慶新增臺資項目37個,同比增長15.6%,合同臺資3.02億美元,同比增長57.3%,實際利用臺資2.24億美元。
渝臺兩地攝影家走進江北鐵山坪森林公園。記者 劉嵩 攝
截至6月底,重慶累計批准臺商投資企業1683家,累計合同臺資280.94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臺資60.53億美元。投資1千萬美元以上的臺資企業有205家。
這組亮麗的數據表明,重慶已成為臺資重要集聚地。臺商,正在重慶經濟發展中扮演越來越多的戲份。
新聞連結——渝臺兩地攝影家有話說
渝臺兩地攝協對支持互辦影展達成共識
此次活動,渝臺兩地攝影家用鏡頭記錄了重慶絕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精粹,此次重慶之行,渝臺兩地攝協對支持互辦影展達成共識,明年重慶攝影作品有望亮相臺灣。
重慶洪崖洞夜景。記者 劉嵩 攝
「一路走來,我們創作出了很多作品,有機會渝臺兩地能夠將這幾天創作的作品,分別在重慶、臺灣兩地一起展覽,這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理事長林再生表示,他在重慶度過了一段非常開心的時光,在此之前,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到過陝西、甘肅、寧夏等地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這次終於走進了美麗的重慶。
「我希望此次活動,臺灣攝影家們能把『重慶面孔』帶回臺灣,讓臺灣認識到一個真實的重慶。」重慶市攝影家協會理事董亞林說,「藝術無邊界,作品的是最好的語言,此次渝臺兩地攝影家重慶行活動,以藝術的名義讓渝臺兩地相互了解了彼此。」
臺灣攝影家盛讚重慶發展
此次臺灣攝影家走進重慶,讓他們感受到了重慶的發展速度。十五年前,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高雄分會主任姚志勇曾到過重慶,十五年後姚志勇再次來到重慶,他發現,重慶在發展的同時,「硬體」和「軟體」都在跟著走。有些城市為了發展會擯棄傳統的東西,而重慶在發展的同時,也將傳統文化保留了下來,重慶具備過去、現在和未來。
南岸彈子石老街。記者 劉嵩 攝
「重慶是一個山靈水秀、人傑地靈的地方,重慶的建設和發展速度讓我嘆為觀止。」 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副理事長兼學術部副主任江建林告訴記者,重慶是一個來了讓人還想再來的地方。
「渝北悅來的一個廢棄的化肥廠聽說要被整修保留下來,我覺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做法,可以讓後代知道、了解過往的歷史,在江北區鐵山坪,我也看到了很多臺灣看不到的元素,在一片草坪上,很多廢棄的輪胎被做雕塑來裝飾草坪,很環保,讓我印象深刻。」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高雄分會副主任莊添欽初次來到重慶,就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活力和青春。他表示,重慶一直在建設,在不斷成長,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重慶有很多古老的東西依然保留了下來,非常不容易。
忠縣《烽煙三國》表演。記者 劉嵩 攝
對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理事兼高雄分會會長顏秀婷而言,重慶是一個非常陌生又很熟悉的地方,小學時就聽過「重慶」這個名字,五十年後她終於踏上了重慶這片土地。「6天時間,我們經過了重慶主城、銅梁、忠縣、巫山等地方,拍攝了很多美麗的風光,品嘗了各地的美食,見證了重慶的發展,一路上,我發現最美麗的還有這裡的人。」 顏秀婷說,主辦方的用心安排讓他們感受到了重慶的熱情,這也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深厚感情。
銅梁火龍備受青睞
銅梁火龍作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因其場面壯觀、驚險奇特,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喜愛。據悉,銅梁舞龍隊先後到數十個國家和中國港奧臺等地區參加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此次渝臺兩地攝影家走進銅梁一睹了銅梁火龍的風採。
銅梁火龍表演。記者 劉嵩 攝
「銅梁火龍真的太棒了!我喜歡拍傳統文化,這次看到了銅梁火龍表演,非常激動。」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南投分會長茆庸正作為銅梁火龍的忠實粉絲,他也是此次臺灣攝影家中率先了解、拍攝銅梁火龍的第一人,茆庸正告訴記者,他第一次見到銅梁火龍就是在臺灣,他不會「缺席」銅梁火龍在臺灣的每一場表演。
「我拍攝了很多銅梁火龍的作品,感受到了重慶深厚的民俗文化。」銅梁火龍讓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理事長林再生深受震撼,他期待在臺灣再次看到銅梁火龍表演。
銅梁安居古城民俗表演。記者 劉嵩 攝
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副理事長兼學術部副主任江建林表示,重慶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城市,銅梁火龍表演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重慶把這種古老的文明保留了下來,讓他們看到了重慶以往的民俗文化。
「我喜歡拍古民居,安居古城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棒得地方,富有文化內涵,還可以看見很多龍文化的元素。」 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副理事長胡雪銖說,重慶這座城市帶給了她同其他城市不一樣的體驗,重慶文化底蘊深厚,景色很漂亮。
重慶攝影家點讚臺灣攝影家
此次活動,臺灣攝影家們對創作的熱情和敬業精神讓重慶攝影家們印象深刻。巫山神女峰景區雖然山路曲折、溫度較低,但絲毫沒有阻擾渝臺兩地攝影家們對創作的熱情。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南投分會長茆庸正算是此次渝臺兩地攝影家中年紀最大的攝影家之一,巫山神女峰景區步道很長,為了拍到最美的照片,不管再累,茆庸正都堅持把步道走完。
渝臺兩地攝影家拍攝巫山神女峰景區。記者 劉嵩 攝
「我發現他們對拍照非常有激情,在巫山飛雲臺,長廊很遠,但是他們走得比我們更快,更遠,拍照時很愉悅很投入。」 臺灣攝影家的風採給重慶市江北區攝協主席綦波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重慶本地攝影人,看重慶這座城市的變化已經司空見慣,一些場景已經熟視無睹,此次從臺灣攝影家們的角度看到了很多新鮮的地方,他們的拍攝角度值得我學習。」
「臺灣攝影家們跑得很快,我們都趕不上不。」重慶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文勇表示,這次活動雖然時間很短,但是臺灣攝影家們的敬業精神讓他感觸頗深。
巫山神女峰景區。記者 劉嵩 攝
「我關注了他們每一個攝影家的拍攝視角,很新穎。」重慶市攝影家協會理事蔣廷舉告訴記者,這次活動時間有限,給大家留下一點小小的遺憾,為後續渝臺兩地文化藝術交流埋下一個伏筆。(來源: 華龍網)
渝臺攝影家重慶行啟幕 以圖為媒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圖為渝臺兩地攝影家重慶行活動正式開鏡。 劉嵩 攝
中新網重慶11月4日電 (記者 劉相琳)渝臺兩地攝影家重慶行活動4日在重慶開鏡,由臺灣、重慶兩地20名攝影家組成的採風團,將在接下來6天裡,走進重慶江北、渝北、銅梁、忠縣、巫山等區縣,用鏡頭記錄內陸開放高地重慶的城市魅力,展示三峽庫區的人文風情。
據了解,採風團一行將走進重慶渝北悅來街道,一睹重慶向北發展的機遇和風採;深入「原鄉風情大美銅梁」,體驗安居古鎮和銅梁龍文化的深度融合;領略「忠義之城美麗之地」的風光,感受忠縣豐富的文化歷史遺產以及特色農業產業項目;一睹巫山紅葉的醉人秋色,觀賞長江三峽一如往日的靜美;品味華燈璀璨的兩江夜景,發現重慶的機遇與活力。
圖為渝臺兩地攝影家重慶行活動正式開鏡。 雷其霖 攝
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理事長林再生說,由於歷史原因,臺灣人民對重慶很熟悉,但很多人卻無法親眼看見近年來重慶的變化。此次臺灣攝影家來自臺北、新北、南投、高雄等地,均是拍照二三十年以上的攝影精英。希望兩地攝影家在採風結束後,將拍攝作品整理匯集,在臺灣舉辦展覽,讓更多臺灣人領略重慶的魅力。
活動主辦方之一的華龍網集團總裁、總編輯周秋含稱,希望通過渝臺攝影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視角進行攝影創作,全方位展示重慶的特色文化、美景和美食,將重慶最美最靚麗的一面展現給臺灣島內民眾。
文化交流是促進渝臺兩地血脈聯繫的「粘合劑」,經貿往來則是推動渝臺兩地共同發展的「加速器」。近年來,渝臺兩地在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互動往來,實現共贏發展。據統計,今年1至6月,重慶市新增臺資項目37個,同比增長15.6%,合同臺資3.02億美元,同比增長57.3%。重慶市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已成為臺資重要集聚地,臺商在重慶經濟發展中正扮演越來越多的戲份。(來源:中國新聞網)
渝臺民間交流向深層次、寬領域拓展
資料圖:14個重點項目舉行集中簽約。 陳超 攝
中新網重慶12月27日電 (陳茂霖)27日,記者從臺盟重慶市委、重慶市臺聯等部門了解到,近年來重慶與臺灣之間互動日益頻繁,渝臺民間交流已經向深層次、寬領域拓展。
「涉臺交流有『品牌』,是今年渝臺交流的顯著特徵。」臺盟重慶市委秘書長王昱稱,2018年1月19日至22日,在第十七屆中國西部(重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臺盟中央共協調聯繫26家臺灣企業來渝參展,有力推動了渝臺農業的交流合作;11月臺盟還積極參與承辦第十屆「重慶·臺灣周」,來自海峽兩岸的600餘名嘉賓匯聚一堂,在經貿、文化等領域展開合作。
「今年我們先後接待了臺灣新竹縣婦聯會參訪團、全美臺聯2018和平之旅大陸參訪團等海內外臺胞來渝參觀考察5批91人次,還組織了重慶市陶文化藝術交流考察團、重慶市報業協會交流考察團等5批49人次赴臺交流考察。」重慶市臺聯副會長呂軍表示,除了正常的民間交流互訪外,2018年重慶還在長壽湖成功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姊妹湖產業協作年會,創造性地以湖泊為媒,打造了渝臺湖泊產業交流的新平臺,構建了湖泊文化與產業協作發展新模式,實現了渝臺交流工作從零敲碎打到統籌規劃的轉變,一般交流向打造精品項目的轉變、注重短期效應向注重長遠影響的轉變。
此外,重慶市臺聯還積極發揮「臺胞之家」作用,走訪慰問老臺胞、回渝老兵、家庭困難臺胞,舉辦臺胞新春同樂會、青年臺胞運動會、臺灣歷史主題沙龍會等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市臺聯手機報、在渝臺胞微信及QQ群,建成「掌上臺聯」,把黨和政府的溫暖落實到每一位臺胞身上。
據悉,在重慶還有一群為渝臺交流作出了特殊貢獻的「老兵」,他們都來自重慶黃埔軍校同學會。
「重慶黃埔軍校同學會現有會員58人,已不及極盛時期的二十分之一,平均年齡92歲,最小的87歲,最大的105歲,但這批看似羸弱的黃埔老兵仍不忘初心,以『老牛亦解韶光貴,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向海峽對岸的親朋故舊講述大陸改革開放十四年來的巨大發展,用同窗情、袍澤情、故鄉情,拉近海峽兩岸的距離。」重慶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郭相彥說:「今年上半年,我會還向重慶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師範大學贈送了重慶黃埔同學詩文集《記述》,並獲收藏榮譽證書。」(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