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術期刊「黑名單」戳中了誰的軟肋?
■本報記者 王佳雯 見習記者 李晨陽
近日,一份中山大學人文社科期刊目錄「黑名單」在許多網站和微信朋友圈中流傳,16家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2家CSSCI期刊拓展版的名字赫然在列。
原本屬於中山大學內部文件的「黑名單」,發布一年多後,才因網絡和移動媒體的傳播,引起了研究人員和相關學術期刊編輯的注意。
中山大學此舉欠妥?
2015年初,中山大學網站公布「中山大學關於印發《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要期刊目錄原則(試行)》(2014年修訂版)的通知」,文末清晰地標註著附件說明——「列入黑名單的期刊目錄(可到文科科研管理系統或社科處查詢)」。正是這份黑名單,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
據曾長期從事學術期刊評價工作的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俞立平介紹,一般高校都有自己的學術期刊目錄,供教職人員發表論文作參考。「高校會根據學術期刊分為幾個體系,教師在級別高的學術期刊上發論文,學校會在科研和職稱體系中有所獎勵。」俞立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可見,列學術期刊「白名單」已成為高校常規的做法,但列「黑名單」的卻十分少見。「據我了解,作為一個官方機構,中山大學是國內第一個。」俞立平說。
正因如此,中山大學的做法得到了一些專家的肯定。俞立平表示,自己並非提倡和鼓勵中山大學的做法,但卻從此舉中看到了這所學校了不起的地方。「這個事情沒有爭議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大學的做法滴水不漏,新思想將從何而來。學校應該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
哈爾濱師範大學講師史曉雷則堅定地表達了對中山大學做法的支持。「對中山大學的做法,我鼓勵、贊成。」他補充道,「但中山大學自己也有點遮遮掩掩,這份名單不是學校披露的,而是其他人公布出來的。」
上榜期刊躺槍?
這份「黑名單」確實反映出了一些問題。據俞立平介紹,其中有些刊物一直以來飽受詬病,屢屢在網上出現負面新聞。但也有人替其中的一些學術期刊叫屈,覺得它們被列入「黑名單」著實有些冤枉。
得知自己所在的學術期刊上了「黑名單」,《中國科技論壇》編委張九慶十分驚訝,「我是最近在微信朋友圈裡才知道的,很吃驚」。
張九慶對中山大學的做法表達了不解。他表示,一般是出問題才會上黑名單,帶有一種懲罰性和禁止性的意味,而自己所在的學術期刊「糊裡糊塗」地上了黑名單,讓他有種「躺著也中槍的感覺」。
張九慶說,他所在的學術期刊一直堅持嚴格的外審制度。期刊的影響因子也不錯,更不存在收錢就發文章的行為,「實在不知道這份『黑名單』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其實,爭議恰恰在於因為是內部文件,中山大學並未對列此「黑名單」的依據作出解釋和說明,也並未與被列入名單的學術期刊進行過任何接觸與溝通。
「學校可能也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些學術期刊存在問題,可能是覺得它們達不到學校的要求,或是看到了它們一些不好的做法。不過,中山大學的理由仍無從得知。」俞立平說。
張九慶也正在與其他「上榜」學術期刊聯繫,希望一起向中山大學討個說法。「不過他們的積極性並不太高。」
當記者聯繫中山大學並希望其對「黑名單」予以說明時,得到了「不予回應」的答覆。
需要外科手術式的整頓
對「黑名單」一事,史曉雷態度十分鮮明。他坦言,學術期刊存在很嚴重的「利益使得學術排名錯亂」的問題,並希望未來能多一些這樣的「黑名單」。
關係稿、人情稿,採訪中,專家紛紛提到的這一問題,似乎成了學術期刊繞不過的坎兒。
「學術期刊的總被引用次數和影響因子兩個指標不能太差,不然就會退出CSSCI。」俞立平介紹,為了保住自己的CSSCI資格,大部分學術期刊不會盲目發表人情稿、關係稿,而多是採用正規收錄稿件。
而令人憂心的是,「黑名單」可能只反映出問題學術期刊的「冰山一角」。
據悉,我國學術期刊約有6000多種,人文社科類約3000多種,收錄進CSSCI的大概500餘種。「問題最嚴重的還不是『黑名單』上這些學術期刊,而是排名在500至3000之間的學術期刊。」俞立平說。
要解決學術期刊行為不規範的問題,在俞立平看來,政府不出面很難成功。他坦言,從政府層面建立學術期刊的進入退出機制,是解決其問題的重要手段。
「中國學術期刊的現狀,是積累了幾十年的結果。要改變,需要採取外科手術式的整頓,每年退出一些,循序漸進地改善。」俞立平表示,學術期刊問題的源頭在於「用嚴謹的態度做學問,這是根本,不抓住這個源頭,學術期刊不可能做好」。
(責編:趙竹青、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