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年末,回顧2016,網際網路金融市場裡沒有再次出現餘額寶引領熱潮的瘋狂時刻,但是縱觀全年,網際網路金融的熱度沒有減弱多少,用戶和資本依舊緊緊追捧他們青睞的金融產品。諸多行業巨頭及創新企業持續不斷地發力網際網路金融市場,圍繞著目標用戶推出各種金融產品,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等憑藉巨大的渠道優勢,紛紛布局金融產業;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憑藉自身金融牌照及資金優勢,也紛紛開展創新金融業務;萬達、恆大這類地產商,蘇寧、國美這類電器渠道商,還有樂視這種金融吸金獸等等,中國各行業領域的巨頭們都開始轉戰金融。
就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一年,作為移動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一個初創品牌,總部位於深圳的移動現金借貸品牌「隨手借」憑藉自身穩健的業務作風及快速迭代的金融科技能力,在移動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獲得了一席地位,與其同時,獲得了數百萬用戶的支持和使用,而且伴隨業務的發展,隨手借也受到多家投資機構的青睞。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移動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如何做到健康成長?如何獲得用戶的良好口碑?如何能夠做到吸引資本?隨手借負責人胡吉友先生給出了答案。
產品健康成長,有賴於風控體系的持續優化
「我們從來不會盲目的樂觀,也不會盲目的悲觀。雖然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競爭是巨大的,但是,網際網路金融是整個行業、乃至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勢,這個行業有非常大的創新空間和創業機遇。在這種時代趨勢下,隨手借只要始終把握住金融風控命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手借能夠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胡吉友先生如此解釋隨手借健康發展的原因。
作為在金融行業摸爬打滾十數年的IT專家,胡吉友先生對目前流行的前沿金融科技保持高度關注,對當前網際網路金融對傳統金融的革新改造也有自身獨特的見解。不過,無論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得如何快速,對傳統金融造成了何等重大的衝擊,胡吉友先生始終堅持,網際網路金融脫離不了金融的本質,該業務的命脈終究是風險控制。
有賴於十數年來在金融及IT領域的歷練,胡吉友先生具有金融界人士及IT界人士的嚴謹低調作風,而且,在他的帶領下,隨手借整個團隊及產品都具有了一絲嚴謹低調的韻味。由始至終,隨手借團隊通過紮實的金融科技創新能力,憑藉以周為單位的迭代優化速度,持續地對產品服務、多維數據採集、及大數據風控機制等進行迭代優化,其中,尤其重視風控體系中的大數據反欺詐能力、不同用戶的信用評估模型、好壞用戶的識別能力的優化提升。在短短14個月的發展時間內,隨手借已經默默為數百萬用戶提供了便捷的現金借貸服務及信用評估服務,而隨手借的壞帳率一直保持在1%左右。
提倡金融科技,打造自動化的智能金融系統
「長期以來,銀行貸款服務備受詬病,資料多,流程雜,時效慢,線下授權查驗徵信、銀行面對面籤約,需要抵押物,甚至擔保人。但是,我們提倡通過先進的金融科技力量來認識用戶,分辨信用。這種做法能夠大大節省人力成本,同時,所獲得的用戶信用畫像並不比銀行傳統面對面的審核方式差。」
作為一款基於前沿金融科技技術和大數據風控體系的現金借貸產品,隨手借做到了當前銀行無法做到的服務。通過IT技術手段,在用戶自願授權的原則下,用戶完全可以以純線上的方式將社保、公積金、芝麻信用、學信網等資料提供給隨手借,進而獲得分鐘級別的現金借貸服務體驗。當用戶提交資料的時候,全自動化的金融系統就會立刻進行實時數據分析,通過分析數百項的量化評估指標,進行人臉識別、反欺詐分析、行為建模、信用評估、風險定價等方面的操作。
自動化的智能金融系統,無疑是隨手借快捷服務體驗的基礎。而且,對於當前能夠提升金融服務的前沿技術,隨手借團隊成員也是深有研究的。就在本月初,胡吉友先生就代表公司出席了以「洞見未來--大數據遇上金融科技,開啟金融風控新時代」為主題的第一屆中歐大數據金融論壇。在該論壇中,胡吉友先生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學府的專家學者同臺獻技,為現場觀眾介紹了「大數據風控之反欺詐與區塊鏈技術」,帶領大家領略了當前反欺詐領域的前沿技術魅力。
口碑獲得好評,倍受市場和用戶的認可
眾所周知,在網際網路時代,產品要樹立良好的口碑,必須將用戶的需求作為重中之重,只有滿足用戶的需求,給用戶提供很好的產品體驗和服務體驗,他們才會對產品和品牌產生好感,從而傳播這種優質的體驗,形成口碑。
正因為如此,從隨手借上線以來,整個團隊就非常注重目標用戶的真實需求。產品團隊曾組織成員輪流與用戶溝通,從產品易用性、借貸服務體驗、服務需求場景、服務時效性等多方面進行面對面了解,並針對用戶反饋的情況進行產品優化調整。
與微粒貸、借唄等擁有強大的品牌背書以及渠道優勢的產品不一樣,隨手借是在行業內嶄露頭角的初創品牌,但是憑藉快捷、易用、親民的借貸體驗,隨手借也獲得了市場和用戶的認可,並在用戶圈子裡形成了良好口碑。
胡吉友先生表示,網際網路金融時代是不缺乏創新空間和創業機遇的,從中國各大領域巨頭紛紛網際網路金融市場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在這種大勢所趨的情況下,金融產品只要緊扣金融命脈,把控好風險,在市場上存活幾年還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如果要成為長盛不衰的產品,得過且過的態度是不可取的,金融產品無疑應該根據市場、用戶的變化,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以及風險控制能力,才能獲得最佳的發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