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隆基《新世界史》:「四大文明古國說」錯在哪兒?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11月26日訊,以讀慣了傳統歷史教科書或故事性歷史敘述的人來看孫隆基先生的三卷本《新世界史》,往往有耳目一新的新鮮感,隨之而來的是一種閱讀阻力:它不僅是一部人類文明史,也雜糅進了大量的考古學、地理學、人類學等領域的內容與史料,比起敘述,更注重實證,更有說服性。事實上,孫隆基先生受法國年鑑學派(20世紀的一個法國史學流派)影響很深,該學派認為,歷史是全面的、整體的,包羅了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必須借鑑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四大文明古國說」錯在哪兒?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中國,這是所謂的由大河孕育出的「四大文明古國」。在多種版本的世界史敘述中,人類文明的開端皆由這四大塊地域講起。隨著文化向公眾的普及,這一概念也早已從歷史敘述進入人們的常識,成功喚起了仍生活在這些地域的人們的自豪感。

然而,孫隆基先生卻令人耳目一新地提出,必須要突破「四大文明古國」的「窠臼」。在《新世界史》第一卷第二章中,他專門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古國說」是一個當代化的概念,雖然更符合今日民族主義的需要,卻有礙於說明人類文明的起源,模糊了遠古文明起源的圖像。

他用大量考古學、人類學材料證明,農牧業起源地並不在大河流域,而在山地;各「文明區」也絕非是孤立發展的狀態,而是有著綿延不絕的聯繫。譬如西亞、北非地區的「新月沃土」被視為是兩河文明的發源地,孫隆基先生由此詳細考察了約旦以色列高地、土耳其境內史前遺址、埃及和「環阿拉伯遊牧—放牧複合帶」等,勾連出它們之間相互的關係,也勾連出農業和畜牧業之間的聯繫。

「四大文明古國』乃一種完全從農耕文明角度看世界的執念,它將遊牧與放牧地帶屏諸『化外』。」孫隆基先生在農耕帶之外,亦相當重視草原帶,努力將其納入世界史的構成當中,以此來突破「四大文明古國說」,扭轉牧業是次於農業的低級階段這一成見。

外交學院政治學教授施展則認為,「四大文明古國說」的問題在於,這個說法預設了人類文明史從一開始就是可以以國別、民族來進行敘述的,但事實上,國別、民族的概念直至後代才得以生成。而待其生成後,方才有了人們對於這些概念的認同。人們重視「古國說」,亦是一種對於「認同」的需求,因為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最為便捷利落地人類文明找到一個貌似輪廓清晰的起點,將其追溯得非常久遠,而不至於斷裂並留下許多疑團。特別是那些包括中國在內的「古國人民」的大力推崇,更是在以這種方式來證明本國文明的偉大意義。

「黃土帶的迷思」:中國的大中央主義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感嘆中國歷史教學受制於兩個怪圈:一為根深蒂固的中華大一統觀念;另一為把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規律看成是歷史本身。「於是,本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如夏、商、周、秦、漢便被串在一起,像串糖葫蘆一樣,一根棍串下來,成為一脈相承的改朝換代。」

孫隆基先生亦深深有感於此,提出中國文明起源不應「畫地為牢」,單純強調「大一統」。他認為,中國有一種根植於思想意識深處的「大中央主義」,因此儘管幅員遼闊,卻只有一個統一的「北京時間」,不像俄羅斯有11個時區、美國有4個時區。

在中國早期考古學中,「大中央主義」亦在發揮著作用。上世紀20年代,中原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接連被發掘出來,遂立刻被樹起界碑,分別成為了中國新石器盛期和新石器晚期的「中央時區」。至於後來發現的眾多遠古遺址,便都被視為被仰韶或龍山影響、輻射到的邊緣區,如衛星般眾星拱月。

一時間,「山東龍山文化」、「杭州灣龍山文化」、「湖北龍山文化」等滿目皆是(後來意識到「過載」,才分別被命名為「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這種命名方式無疑是來自於對所謂「中原文化」的信奉,卻大大忽視了它們相互之間不同的文化特徵與來龍去脈。

孫隆基先生將這種「執念」稱為「黃土帶的迷思」。「因為中國人自身認同就有一個是『黃』,祖宗是黃帝,黃土帶又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溫床。」中原主義的觀念認定了中華文化是單核發展的,而把長江流域和長城以北的地帶都雙雙排除在外,認為它們不具備獨自生成、成熟的資質。

「中原主義」的史觀由來已久,它並非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來自於民族主義式的認同需求——對一種無斷裂的民族史敘述的需要。因此傳說中的炎黃被彌接上了,堯、舜、禹和三代彌接上了。而導致「中原主義」的最直接的原因,則是後世掌握話語權、書寫歷史的是中原人、漢族人、農耕民族。「在大一統的傳統下,我們自然無法接受中原是多元的、網絡型的歷史,無法接受多核、共生、逐漸融合的過程。」但漢族雖是中國的,中國卻不是漢族的,將中國史等同於漢族史,我們的歷史敘事便只能是殘缺的半部史。

匈奴:世界的殯葬師

在我們素來所接受的教育中,匈奴一直是以「敵人」的面貌出現在漢民族的歷史敘述當中的,類似蘇武牧羊、昭君和親、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的故事流傳甚廣。在這類故事中,被頌揚被謳歌的都是漢民族的品節,或威武不屈、或深明大義、或有勇有謀。然而仔細想想,我們對那個在長城以北以遊牧為生的「鄰居」,從事實上到底了解多少呢?漢族大敗匈奴後,匈奴向歐亞大陸腹地更深處撤退,又去了哪裡呢?

孫隆基先生向來重視草原帶不亞於農耕帶,因此也非常關注匈奴的問題。在綜合考察了亞歐大陸的語言、種族和地理狀況後,他勾勒出一幅匈奴民族的全景圖。匈奴民族崛起的地方是蒙滿草原,大漠環境苦寒,他們需要依靠南方農耕文明的物資供給,便開始和漢民族交換馬匹和皮革,但更多的,則是靠南下搶掠。

戰國時期,中國分裂為多個邦國,力量有限,北方遊牧民族尚可以小股南下活動,便雙雙呈分散狀態。但隨後,正南方的中國出現了秦漢的大一統,面臨這個挑戰,草原族群也凝聚成了一個大一統的北方帝國,由此開始了和農耕帝國的持久對抗。孫隆基先生認為,兩個帝國恰似一對鏡像,「匈奴帝國仿佛是生在漢民族帝國鏡中的倒影」。

漢武帝時,漢民族開始大規模地反擊匈奴,直到東漢中期,方才終於將這個北方邊患解除掉。匈奴帝國被瓦解後分裂,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留居漠北並逐步西遷。魏晉南北朝以後,這個民族漸漸淡出漢族歷史敘述的視野。孫隆基先生繼續考察了匈奴經中亞進入歐洲的軌跡,認為他們比哥特人更早進入羅馬帝國。

中亞的「匈人」和匈奴到底是什麼關係,在學界依然是個學術爭議點。但孫隆基先生著眼於世界史,希望將匈奴從漢民族的「敵人」身份中脫離出來,放到世界史中去觀照。「匈奴作為一個時代,由東到西,有時區的差別。匈奴時代在東方結束得最早,在西方結束得較晚。」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四大文明古國說」錯在哪?——從「全球史」視野看古典世界格局
    嘉賓(從左到右):李禮、孫隆基、施展11月22日,一場主題為「'四大文明古國說'錯在哪?」的沙龍在字裡行間書店舉行。孫隆基先生的著作《新世界史》(第一卷)就要回答這些問題。他在辨析「四大文明古國說」的起源和證據的基礎上,指出其謬誤之處,進而用「全球史」視角,結合最新的學術成果,給我鋪展出一幅全新的古典世界圖景。正如孫隆基先生說:「目前該是將歷史性質的理解通盤翻轉的時候了。」這個下午,三位嘉賓就一話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 「四大文明古國說」錯在哪裡?《新世界史》又「新」在哪裡?
    這也是《新世界史》之所以以突破四大文明「古國」的窠臼開其端,用農牧的辯證關係將兩河與尼羅河文明連扣。關鍵在兩者之間的「環阿拉伯遊牧—放牧複合帶」,它形成於農牧革命誕生地的環兩河山側帶西段之日趨乾旱,在農牧兩業中偏向了「牧」,顯示「牧」並非是次於「農」的低級階段,而是平行的發展。
  • 孫隆基反思四大文明古國說:勿將今日觀念投射於古代
    其實,除了《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先生的《歷史學家的經線》亦在嚴肅讀者群中頗有口碑,今年,三輝圖書和中信出版社聯手,不僅再版了孫先生這兩部代表作,且推出了先生著力最多的《新世界史》(目前剛出卷一),堪稱是歷史愛好者的一次盛宴。  值此機會,孫隆基先生再訪京城,使讀者們亦有幸能親聆大師教誨,而孫先生對於「四大文明古國」的思辨,尤其引人深思。
  • 【活動預告】著名歷史學家孫隆基北京之行
    【活動安排】第一場:11月22號「四大文明古國說」錯在哪?——從「新世界史」視野看古典世界格局字裡行間書店(德勝門店)讀者沙龍活動【嘉賓】孫隆基(美籍華裔歷史學家,《新世界史》《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作者)施展(政治學學者
  • 孫隆基:中國古代的家國同構,是兩種極權主義的結合|孫隆基|集權...
    近日,《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作者孫隆基《新世界史》一書第一卷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孫隆基在其多年教授「世界通史」課程講義的基礎上,綜合全球史研究的學術成果。這部《新世界史》的「新」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一是新視角,摒棄以「民族國家」歷史為中心、由點到面連綴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視角對各文明的有機聯繫與互動進行跨區域的總結,呈現三維立體的歷史圖景。
  •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只有四個?古國是國嗎?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有印加文明,為何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說起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恐怕都是最早在歷史書中學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教科書寫道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古埃及文明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
  • 克裡特、希臘文明這麼早、這麼輝煌,為什麼不是四大文明古國呢?
    克裡特文明是世界及地中海發現的最早的文明之一,島上發掘出了公元前10000年到古希臘的遺蹟。公元前3000年就進去了青銅時代,後期又出現了文字,這是一個文明出現的標誌。那最早的青銅器和文字出現在哪兒呢?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6000年前就出現了青銅器,文字的出現也大體是同一個時期。
  • 瑪雅文明聞名世界,與四大文明古國相比,卻顯得「微不足道」
    瑪雅文明聞名世界,與四大文明古國相比,卻顯得「微不足道」特別是隨著近代旅遊業的不斷興起,有很多遊客也是紛紛前往所遺留下來的瑪雅文化遺址去旅行觀光動作之瑪雅文明,他們對於天體運行規律的精準計算以及現如今依然完整保存的瑪雅金字塔等眾多文明
  • 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在現代東亞文化圈中流行的一個概念,用來總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四個人類文明較早誕生的地區。由於上古文明大多缺乏相對精確的文獻紀錄,各文明的具體生成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尚有古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及亞述等文明。
  •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古希臘古羅馬
    今天跟大家聊聊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說起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教科書告訴我們,四大文明古國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古埃及文明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在公元前343年被波斯徵服。
  • 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和印度明明都在,為什麼說只剩下中國
    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和印度明明都在,為什麼說只剩下中國自人類誕生以來,地球上誕生了四大文明發源地,也就是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恆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對應的國家則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國。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文明未能得以延續,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至今。這就讓人費解了,巴比倫早已不復存在,可是埃及和印度依然健在,為什麼人們會說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了呢?古巴比倫文明可以說是四大文明古國中遭遇最慘的一個,它被伊斯蘭文化徵服,最後就連人種都換了。
  • 四大文明古國之外的古希臘文明簡述
    中國文學家、革命家梁啓超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國,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分別在黃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誕生文明。文明的誕生基本都有一個規律,就是有大的河流,人類在河流周圍種植農作物,需要挖渠引水,貿易運輸都需要集結奴隸,逐漸建立了城市文化。但是世界上還有其他文明也比較古老,只不過因為有的年代不夠久遠,有的沒有城市,有的沒有文字。按照世界通用的說法算古國應該具備幾個要素,但是也各有爭議,比如城市群、語言文字、青銅器、文化等。
  •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巴比倫滅亡,但為何說只剩下中國?
    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眾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了中國一個,那麼其他三個國家去了哪裡?現在的埃及和印度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二嗎?事實上,中國確實是目前四大文明古國所遺留下來的最後一個國家。
  • 四大文明古國數學領域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文明古國有著許許多多的偉大的發明以及文明成就。今天小編就單純地從四大文明古國數學領域方面的成就與大家分享。古埃比倫數學方面的成就是六十進位法的發明。
  • 「四大文明古國」是誰提出來的? 為何希臘沒有在內?
    可能你經常聽說:四大文明古國。這四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巴比倫,印度,埃及此時有人就提出疑問了,為什麼沒有希臘?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呀,對西方國家的影響也十分大,為什麼文明古國裡沒有希臘呢?古代希臘,可是古羅馬帝國的中西地帶,古羅馬帝國是古代西方世界中最大的國家,這個帝國都說希臘語。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你知道哪一個
    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實中國是最晚出現的。排在中國之前的分別是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順序,而在於它們對其他文明的產生了巨大影響。已知人類最早出現的古代文明是在現今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之間產生和發展的兩河文明。他最早形成於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正式形成於約公元前四千年。這裡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出現了王國,他擁有人類已知最早的契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法律典籍,人類最早的學校,人類最早發明六十進位計時的巴比倫時間。
  • 聊聊四大文明古國,以及誕生它們的四條母親河
    今天第一章,我們來聊聊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以及咱們中國,而且紅塵君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訴大家,這裡面唯一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過文明的,只有我們,其餘的都已經今非昔比,同名不同國,有些甚至都已經消亡了。
  • 在希臘,出了很多牛人,卻為何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讓近代歐洲人從宗教主宰一切的黑暗時代走出,以「人文主義」思想,重新審視世界,最終誕生了近代歐洲科學、哲學、文化等。而近代歐洲又是近代人類社會的領頭羊,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近代人類主流文明,從源頭上來說,是古希臘文明的傳承。
  • 致敬四大文明古國《龍劍》將在埃及舉辦發布會
    網易自研動作探險網遊《龍劍》今日宣布,將於11日6日不刪檔不限號內測同日開啟《龍劍》四大文明古國的全球巡迴發布會計劃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獨留中國綿延不絕?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直接闡述了地理對動植物的影響,說明地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動物、植物的生長。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先有自然地理進而繁衍出人文地理。大河向東流,說的是我們的華夏的自然地理,明德清明,訴說的我們華夏的人文地理。地理環境始終是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種、甚至一個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