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初產婦的產程標準指在子宮口開至3指(3釐米)後即進入產程活躍期,隨後按每小時1釐米速度推進,如果達不到這個速度,臨床醫生就可以診斷為難產,進行幹預。剖宮產和使用催產素是使用最高頻的兩個醫學幹預手段。
上海新華醫院張軍教授團隊發現,宮口開3指後,大多數初產婦並未進入產程活躍期,而要到6指之後……最新一期《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介紹了這項新產程標準的相關研究結果。這項被譽為「張氏標準」的新產程標準已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新產程相關指南意見稿的重要循證依據。
最新一期《柳葉刀》雜誌介紹了新產程標準的研究結果,並配發評述介紹了新產程的「張氏標準」。「張氏標準」的提出者正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環境與兒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軍教授。
張軍教授說,新產程標準的推廣使用有望降低初產婦的剖宮產率,以及在分娩過程中催產素的使用率。
2018年12月,《柳葉刀》雜誌發表了挪威Stine Bernitz教授團隊開展的一項多中心整群隨機臨床試驗,該研究從2014年12月-2017年1月共招募11615名初產婦,主要目的是比較使用新產程和舊產程的兩組人群中剖宮產率的差異。這一結論也驗證了張軍教授團隊在21世紀初所提出的產程新標準。
產婦分娩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產科醫生依賴對產程是否正常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來進行管理。美國產科先驅Friedman教授於1952年根據500例美國初產婦產程時限特徵,將宮頸擴張規律及胎頭下降規律用曲線方式描記,並闡述了健康初產婦產程時限,這個曲線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主導了產科管理。
張軍教授自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對產程進行研究,發現當今的產程與經典的描述具有很大的差別,並於2002年發表了第一篇相關論文,對舊產程提出了質疑。在後續10年裡,他對產程進行了系列研究,並開展了一項納入超過23萬分娩量的大規模觀察性研究。該研究確立了當今產婦的產程顯著慢於舊產程,並提出了新的鑑別難產的標準。該項研究結果在2014年被美國婦產科協會和國際母胎醫學協會採納,顛覆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被全世界廣泛使用的舊產程標準。同年,中國專家對新產程的臨床處理達成《新產程標準及處理的專家共識》。
張軍教授介紹,過去初產婦的產程標準指的是,在子宮口開至3指(3釐米)後即進入產程活躍期,隨後按每小時1釐米的速度推進,如果達不到這個速度,臨床醫生就可以診斷為難產,進行幹預。剖宮產和使用催產素是使用最高頻的兩個醫學幹預手段。
然而經過多項系列研究,張軍教授發現,宮口開3指後,大多數初產婦並未進入產程活躍期,而要到了6指之後,絕大多數的婦女進入了產程活躍期,因此界定難產的標準需要大幅修改。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新版的關於產程和分娩管理的意見,認為「孕婦在進入產程後需要被給予更多的時間來充分試產」。這是繼20多年前《正常分娩管理實用指南》之後,又一部關於安全分娩的重要技術指南。在這份名為《促進良好分娩體驗的產程管理》的WHO指南意見稿中指出:「允許有一個比較緩慢的產程進展,而不是通過藥物或其他醫療幹預來加快分娩。」張軍教授的系列研究是該指南意見的主要循證依據之一。
此次《柳葉刀》發表的研究結果中,挪威研究團隊儘管並未發現兩組人群中產時剖宮產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產時剖宮產率均較該地區以往報導的水平有所下降。同期的雜誌評論文章中寫到,由於全球各國剖宮產率差距較大,在挪威這樣剖宮產率原先已處於較低水平的國家已很難再進一步降低產時剖宮產率,然而在其他一些剖宮產率較高的國家地區,可能通過新產程標準的使用來減少不必要的產時剖宮產。
新產程的發現和推廣,其目的在於給予婦女更多的試產時間、降低初產婦的產時剖宮產率。張軍教授表示,通過臨床研究來指導臨床實踐是非常必要的,關注產程進展本身、減少不必要的產科幹預,讓婦女有更充分的試產時間,在減少產時剖宮產的同時確保母嬰安全,才是新產程以及WHO新指南推薦的最終目的。
原標題:診斷難產標準從「開三指」延至「開六指」,《柳葉刀》新產程標準將促自然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