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美麗也是技術活 美麗也是技術活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迪士尼。從上世紀開始至今,這個公司的公主系列電影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小女孩。
在《冰雪奇緣》大爆之前,人們總是認為公主文化是小孩子的事情,但自從安娜和艾莎兩個獨立勇敢的公主/女王形象深入人心以後,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出現了自稱是「迪士尼在逃公主」的人。
上下滑動查看討論丨來源:豆瓣小組「村通網——網絡黑話指南」
當「自稱公主」這件事發生在小女孩身上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即合理又可愛。但是當成年人類自稱公主的時候,人們的反應就刻薄了許多,畢竟就連迪士尼的公主裙也只發售兒童版本。
有段子說,自稱自己是迪士尼在逃公主的人如此之多,讓人們疑惑迪士尼是不是什麼不良組織被一窩端了。「迪士尼在逃公主」也被列在「討厭人類大全」裡,被網友們指摘和嘲笑。
那麼,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成年男女自稱公主?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呢?
即使當爸爸也可以有公主夢丨圖蟲創意
公主,越來越像「我」了
首先,迪士尼的公主們本身就不可以一概而談。這些自稱公主的人們,所定義的公主特質可能各不相同。
迪士尼的公主電影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經典,復甦,和現代。
經典階段以《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灰姑娘(1950)》和《睡美人(1959)》為代表。
這個階段的公主優雅、美麗、善良,有著清澈的歌喉,但除了這些她們什麼也沒有。她們沒有權力,沒有野心,沒有抱負也沒有堅韌的性格,她們只能被動地等待王子來拯救。
來源:圖蟲創意
這個階段公主們的善良與寬容雖然十分治癒人心,但是她們的故事線也非常固定,她們總是美麗、耐心,在某種不公和剝削之下,仍然幻想能夠獲得真愛。
這些故事雖然浪漫,但公主們的生活是和現代人類生活脫節的。
復甦階段有《小美人魚(1989)》、《美女與野獸(1991)》、《阿拉丁(1992)》、《風中奇緣(1995)》和《花木蘭(1998)》。
這個時期的迪士尼電影受到了第三代女性主義的影響,公主們已經不再是完全被動、無助的了。
小美人魚有著到陸地上去的夢想,寶嘉康蒂拒絕父親的婚姻安排,木蘭不愛紅妝、替父從軍,這個階段的公主們已經體現出了一定的自主性,雖然「真愛」依然是電影的主題,但她們同時還追求其他東西。
公主們還有別的事要忙丨圖蟲創意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
有學者發現,在經典和復甦階段,尤其是從1937至1995這些年,迪士尼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包括公主們)一共做了39種家務,而男性角色只做了6種。這兩個數據非常生動地表現了迪士尼這段時期電影中的性別角色分工。
時間進入21世紀,迪士尼又先後上映了《青蛙王子(2009)》、《魔發奇緣(2010)》、《勇敢傳說(2012)》、《冰雪奇緣(2013)》和《海洋奇緣(2016)》幾部公主電影(艾莎和安娜不算在迪士尼公主系列產品線中,但依舊可以列入討論範圍)。
我們迎來了真正想要的公主。
樂佩樂觀勇敢,用一個平底鍋對抗惡人;安娜和艾莎性格迥異,卻用姐妹之愛融化冰雪;莫歐娜堅持內心揚帆遠航,用堅韌和智慧平息神明之怨。公主們的故事保留了「真愛」這個核心,卻在更精彩的故事線裡各自展開。
「在逃公主」也可以有精彩的故事丨圖蟲創意
公主形象越來越獨特和立體,也越來越真實,人們更容易在這些新公主身上找到認同感。到此時,公主不再去符合人們對公主的期待,而是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創造新的期待。
這樣立體又美好的存在,人們向她們自我認同,也在情理之中 。
「像女孩」,沒什麼不好
人們更樂意自稱「公主」,還有一個原因是,不再覺得「承認自己身上的女性特徵」是一件壞事。
我們身上的性格特質通常被社會文化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稱作女性社會性別特徵,一部分稱為男性社會性別特徵。
女性社會性別特徵就是指那些傳統中認為女性該具備的特徵,正面的比如溫柔、寬容、有耐心,負面的例如敏感、脆弱、沒主見。男性社會性別特徵則是指傳統中認為男性應該具備的特徵。
有研究表示,經常暴露在公主文化當中的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對公主文化更加認同。
經過對公主文化的認同,他們身上都體現出更多女性社會性別特徵,出現更多符合女性社會性別特徵的行為。這種影響不僅是當時的,也是長遠的。
因此,認同「公主」這個頭銜,就是在向女性社會性別特徵認同。
來源:圖蟲創意
有人會認為,把女孩稱為「女漢子」是一種褒獎,說男孩「娘娘腔」是一種貶損,仿佛擁有女性特質就使人羞恥,而擁有男性特質就應該驕傲似的。
但實際上,男孩女孩都可以是公主,所謂的男女社會性別特徵是社會建構的結果。「自稱公主」,實際上是在表示,他們為他們身上的女性特質感到驕傲。
同時,就像在逐漸「進步」的公主形象一樣,認同公主的人所認同的女性社會特徵,也在日新月異。從以前的順從、依附,到如今的獨立、自信,男女社會性別特徵的界限也正在逐漸模糊。
來源:@Ladybeardddddd
公主們,用童話對抗生活的難
在寫作這篇文章時,我也就「為什麼會有人自稱公主」詢問了很多朋友,獲得了很多回答。有不少朋友將「自稱公主」的重點放在了「自戀過度」、「只想被寵愛」上。
確實有研究者指出,有一部分自稱公主的成年女性,她們面對有挑戰性的工作時,更容易選擇放棄;她們也更願意做家庭主婦,而不是出去工作。
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我更認同的是,那些自稱公主的人們,在用童話世界的樂觀與美好,對抗生活中的困難。
來源:圖蟲創意
「當公主」是很多小女孩童年時的夢想,她們在小時候進行很多公主相關的扮演(pretend play)。這些扮演行為能夠增強她們理解同伴情緒的能力,和更好的情緒整合能力。
心有「公主夢」的女孩情緒更積極,對周遭的人和事也有更正面的理解。
楊百翰大學人類發展學的教授薩拉·科尼(Sarah M. Coyne)在她發表的文章《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公主》中指出,向公主認同,更能讓我們有價值感。
除去公主優雅的外殼,公主文化不僅僅是關於美麗的外表和精緻的生活方式,它實際上是一部部「大女主戲」,它的內核其實是女性,甚至自我的價值和力量。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無論他們遇到什麼情況,都可以從這種自我價值感中獲益。
同時,哥倫比亞心理研究所的教授蘇珊·謝菲特(Susan Scheftel)指出,「公主」實際上是掌權女性的一種表現。向這樣的公主認同,很能激發個體的潛力,因為她們相信可以在自己的故事中做自己的主人公。
來源:圖蟲創意
正如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在她的小說《小公主》裡說的那樣:
「我是一位公主,所有女孩都是。
儘管她們不夠漂亮、不夠聰明或年輕,
她們仍然是公主。」
參考文獻:
[1] Coyne, S. M., Linder, J. R., Rasmussen, E. E., Nelson, D. A., & Collier, K. M. (2014). It’sa bird! It’sa plane! It’sa gender stereotyp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uperhero viewing and gender stereotyped play. Sex Roles, 70(9-10), 416-430.
[2] Coyne, S. M., Linder, J. R., Rasmussen, E. E., Nelson, D. A., & Birkbeck, V. (2016). Pretty as a princess: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engagement with Disney princesses on gender stereotypes, body 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7(6), 1909-1925.
[3] Golden, J. C., & Jacoby, J. W. (2018). Playing princess: preschool girls』 interpretations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Disney princess media. Sex Roles, 79(5-6), 299-313.
[4] Lindsey, E. W., & Colwell, M. J. (2013). Pretend and physical play: Links to preschoolers' affective social competenc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59(3), 330-360.
[5] Zhang, S. (2017). Investigating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Disney Princess Culture on Young Women: Approach, Ideals, and Gender Roles With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Doctoral dissert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Seattle).
[6]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right-media-mindset/202003/why-the-world-still-needs-princesses
[7]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evolving-minds/201508/princess-culture-what-is-it-all-about
活兒姐
有沒有誰想當「迪士尼在逃皇后」的?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ao.chai@guokr.com
原標題:《摸著良心說,你想不想當「迪士尼在逃公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