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瓷器當中有很多釉色,不同釉色的瓷器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藝術美感,比如青瓷莊重大方,樸素文雅。黃釉象徵著皇家的權力,氣勢磅礴。今天我們主要說的是瓷器的綠釉,也是傳統釉色的一種。
首先綠釉是以銅為著色劑,鋁化合物為基本助溶劑,早期漢代就已經燒制,宋代已經形成有綠釉的陶器和陶瓷。其中定窯燒制的綠釉瓷器被稱為「綠定」,價值極高。明代燒制高溫綠釉和低溫綠釉兩種。
其中,高溫綠釉瓷器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釉色深翠明亮,還有劃飛鳳紋樣的器物;康熙時期綠釉呈色淺淡蔥翠。低溫綠釉燒制時期在明朝成化年間,更接近孔雀綠。清代時期還有秋葵綠、水綠、蔥綠等新品種繁衍而生。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這些綠釉的特點:
孔雀綠也叫「法翠」,很多人也稱為翡翠釉或者吉翠釉。釉色有深淺兩種;深色的呈現蔥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白色釉底,釉色鮮明豔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孔雀綠是一種以銅色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燒造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另外一種是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
松石綠也叫秋葵綠,是清代雍正時期創造燒制的綠釉新品種,現代配方中採用硫酸鋇、碳酸鈣、硼酸等配置而成,因為呈色為淡黃色中微微透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
果釉綠是綠釉之一,是為缸豆紅窯變異色,釉面苔綠成片,其間泛紅暈,像蘋果的顏色。呈色的原理是製品在窯內最後階段被氧化,銅變成氧化銅,導致釉的大部分或全部變成綠色。
郎窯綠也是綠釉之一,為郎窯紅的窯變品種,又叫綠郎窯,其呈色原理是郎窯紅製品在窯內燒成的最後階段,因銅紅釉誤被氧化,使釉中的低價銅變為高價銅,從而使器物裡外釉面呈現淺綠色。郎窯綠燒制始於清代康熙年間,又被稱為綠哥瓷。
翠綠釉是綠釉之一,顏色較豆綠燒深沉,屬高溫綠釉,在1300左右的窯溫下燒制而成,翠綠釉燒制後相當穩定,宜作為色地在上面進行彩繪內容。
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瓷器類目、品種不同,有花瓶、青瓷、茶具等等,所代表的也是這個時期所獨屬的一種陶瓷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