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段話告訴我們讀書學習是為了擁有選擇的權利,獲得快樂。
不讀書和讀書的人生到底有什麼差別?
首先就是選擇的權利,只有足夠強大,才能去選擇,反之只能將就。
從小一起上學的朋友,上到初中的時候,離開一部分,上到高中的時候,又離開了一些,上到大學畢業的時候,有人選擇停止,有人選擇繼續。
那些初中就放棄讀書的人,大部分已經結婚生子,有的已經生了二胎,他們守在老家,重複著父母走過的路。
男人辛苦在外打工,女人在家照顧孩子,或者夫妻一起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家裡,讓爺爺奶奶照顧。
這個階段的人多半不會思考太深刻,因為太過現實的世界早已經限制了他們的想法,能掙錢養家就行,沒得選擇,況且沒有能徵戰四方的能力,如何戎馬一生?
大學畢業的人不一定比他們快樂,但卻有更多的選擇,思想的高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可以選擇流水線的工作,也可以選擇更高難度,更有意義,自己喜歡的工作,多年來學習獲得的東西不只是浮於表面的知識,更多的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你的想法,你的學習能力。這些東西是內在的,但卻是十分有用的,這就是選擇的權利。
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讀書給了他們選擇的機會。
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就只能靠讀書改變命運,每上一個臺階就站的更高一些。
有人說,讀不讀書其實沒什麼區別,人家沒有學問,不是照樣混的比你還好,人家成了老闆,而你還在給人家打工。
這樣的例子很多,總有人用某某小學畢業卻發家致富的例子來說,讀書沒有用。
讀書真的沒有用嗎?這樣來說本身就把讀書功利化了,讀書只是為了掙錢嗎?
有人說別假清高了,誰活著不是為了錢,只要能掙錢,其他都無所謂,有了錢就有了快樂,就有了話語權。
這大概是被殘酷的現實世界所逼迫的無奈,而那些沒有文化卻發家致富的人卻真的只是少數,用少數的例子來鼓吹讀書無用,實質是在麻痺自己,尋求一個合理的理由,可以不努力的理由。
要不然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繼續深造呢?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受教育不是為了站上頂峰,而是為了不跌入谷底。」
那些朋友中有的守著家裡的田和娃,有的在都市裡奮鬥,有的坐在辦公室,有的在享受外國的風景,你從哪裡停下,就只能看到哪裡的風景,爬得越高,看的越遠,選擇越多。
隨著時代的發展,本科畢業生也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大,不讀書就只能變成芸芸眾生中最普通的一個,一粒塵埃,被時代的荒流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