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蘋果宣布要開始建設新總部ApplePark之日起,它就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為了能搶先一睹真容,盤旋在Cupertino這片土地上拍攝的無人機就沒少過,而那些影像,也構成了我們印象中的ApplePark——地球Home鍵、建築奇觀、古怪的大飛船、(讓投資人肉疼的)奢侈大項目……
(圖自)DailyMail
但是,如果從這個「產品」的用戶角度——一個從身處建築之中,而不是俯瞰的角度來看,它又是一個如何的存在?
如果從內部眺望,當視線穿過窗戶,停留在院子的小山坡上,(原來的)那些印象頓時都消散了。
這讓人感到……平靜,即便仍身處在嘈雜的建設施工之間。原來,當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摩天大樓,它那凌人氣勢會消逝成一種溫和的寧靜感。
StevenLevy踏上「大飛船」後,,任職Medium主編,並曾於《Wired》擔任主筆。他被視為最權威的蘋果公司評論者,並曾在2004年一篇關於蘋果公司的專題報導中,搶在官方發布前向公眾介紹了第四代iPod,這對於極度注重保密的蘋果公司來說極少發生。感嘆道他是美國著名科技新聞工作者
這次,他受邀在蘋果首席設計師JonathanIve的陪同下參觀了ApplePark。,從一個更「接地氣」的角度來窺探賈伯斯所打造的這片「世外桃源」。我們將藉助他的視角
ApplePark可以說是賈伯斯的一部「自傳」,因為這片土地上處處都「藏」著他成長的故事:回憶中最愛的樹木、第一份實習經歷等,統統都刻在了這裡。想了解更多,歡迎關注愛範兒(微信號ifanr),並回復關鍵詞「賈伯斯」了解。
出發,登錄「大飛船」
開車沿著NorthTantauAvenue前進,Levy他們經過了部分建築,那些將成為沒法進到theRing裡工作的員工的辦公地(註:蘋果內部將ApplePark內的圓環形主建築稱為「theRing」),旁邊的遊客中心也只完成了一半。
在幾年前,這一大片土地仍是空曠平坦的停車場,現在卻因人造山坡以及數百棵等待植入土地的樹木而顯得連綿起伏。行人的視野,也由此免於觸及繁忙的WolfeRoad和280號州際公路。
隨後,汽車駛入了755英尺(約為230米)的隧道,它銜接了WolfeRoad和ApplePark,由此可通往主園區和theRing的地下停車場。隧道內牆上貼滿了小小片的白色瓷磚,閃亮得就如剛剛裝修好的高級浴室。
當眼前的道路逐漸明亮起來,theRing也開始出現在視野中。沿著這個環形的建築行駛,陽光下的曲面玻閃閃發亮。而夾在樓層間,像「帽沿」一樣的玻璃,則為建築增添一分異域又帶復古未來感的氣質,讓人想起上世紀50年代中的插畫。廉價科幻雜誌
(像「帽沿」一樣的玻璃,圖自)蘋果
4層樓高的「大飛船」一共有9個入口,Ive選擇帶Levy從咖啡廳的入口進入建築內部。這個咖啡廳的高度跨越了足足4層樓,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中庭,完成後最多可同時容納4000人。
除了全建築通用的曲面玻璃外牆之外,咖啡廳的外部還有兩道巨大的玻璃門。天氣好的時候,這兩道門就可以打開,讓員工們享受在「戶外」邊曬太陽邊喝咖啡。這些玻璃門每個都有85英尺高,54英尺寬(約為25米高,16米寬)。為確保每塊44萬磅重的玻璃門在滑動時仍能保持安靜,工程師將驅動玻璃的機器全都埋在地下了。
(圖中8號位置則為咖啡廳的巨型玻璃門)
而theRing內側則設置了一條人行通道,以供員工在這3.25英裡長的圓形邊上暢快地散步。這代表了開放和自由,雖然未必是人們會和蘋果公司聯想一起的特質,但也正因如此,才要這樣設計。
(theRing內側)
當Levy從樓梯前往更高樓層時,Ive無法按捺心中的自豪之感,和他介紹起樓梯的設計。這些階梯由輕薄的混凝土製成,呈現了近乎完美的白色(Ive對白色近乎痴迷,早期iPod的白,就純淨得彷如白鯨一般)。
除此以外,它們的扶手欄杆也非同尋常。和一般設置在牆壁旁的欄杆相比,它們看起來像是雕刻在牆體內一樣。
你可以用螺絲將欄杆固定在牆上,這本質上是建造完成後添加的東西。但是,有了(好)設計,你可以一次性把這些問題永久解決。
Ive在說這話時,絲毫沒有要掩飾自己對一般做法的鄙視。在美觀之餘,這些樓梯也符合消防樓梯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消防樓都要配置有厚重的門來緩慢火勢蔓延,但由於賈伯斯受到了遊艇防火樓梯的啟發,建議在以玻璃包裹的樓梯間布滿高壓噴頭。這樣的話,噴頭產生的高密度水霧足以壓制火勢,而消防局也通過了這個設計。
(JonathanIve,自1997年起,參與了所有蘋果產品的設計,包括ApplePark)
上到更高樓層後,Levy停了下來,認真地感受了一下眼前的風景。原來從空中俯瞰theRing而感受到的凌人之勢,頓時化解為一片寧靜。
在「大飛船」裡做程式設計師是什麼體驗
隨後,當他們來到一間將近完工的辦公「艙」,感受了一位平常蘋果程式設計師將擁有的工作體驗。體驗由最先接觸的門把手開始,理所當然地,把手必須得要融合於門框之內(畢竟,誰敢在蘋果總部粗糙地用螺絲釘來固定部件),並且擁有著和MacBookPro一樣的鋁合金手感。這個把手同樣也有沿用於建築的其它部分。
辦公室內的牆面,最開始的時候賈伯斯有非常特定的要求的。如何特定法?他的要求並不是說「我想要橡木」或是「我想要楓木」,而是,他給建築師說明了木材的切口要如何操作,而且木材得在冬天砍下,最理想是一月份的時候,因為這時的木頭所含的樹液和糖分都處於最低值。一群頭髮已經發白的建築師坐在對面,紛紛大呼「Holyshit!」
而最終採用的木頭,出於環保理由,並沒有用上賈伯斯所選那款,團隊定製了一款由回收木材製作的木板,但在效果上也非常接近「Holyshit」的效果了。
至於程式設計師用的桌子,是可以調節高度的,按鈕就藏在桌子底下。調節按鈕設計成凹凸形,凸起按鈕可升高桌子,凹陷按鈕則相反,這樣的話就無須彎頭來看了。不用說,電線之類的必須要有自己的置放空間,為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桌子的設計曾改了好幾代。
(調節桌子高度的按鈕)
而程式設計師工作環境中的空氣,正如官方介紹一般,基本都是靠自然通風。為此,園區內有一座叫作「BreathingBuilding」的建築,是整個室內通風的調節器。此外,地板和天花板的混凝土內還藏了水管來調節溫度,以確保室內溫度可保持在68-77華氏度(20-25攝氏度)之間。而且,自然通風讓在室內工作的員工和外界建立起聯繫:
我們不想讓你(員工)感覺自己在賭場裡一樣。我們想你知道現在是天黑還是天亮,外面的溫度大概是什麼情況。風真的有在吹嗎?那是賈伯斯最初意圖,以此達到某種打破室內和室外的邊界。那會喚醒你的感官。
蘋果的環境負責人LisaJackson如此解釋道。
面對外界質疑,總建築師Foster:你們一定是瘋的
(賈伯斯和Foster,圖自)Bloomberg
在接下來的參觀中,Ive還和Levy分享了他們在建造ApplePark時,為了尋找合適的材料幾乎走遍了世界,以及他們又是如何攻破一個接一個在工程建造上遇到的困難,就如設計製造其它蘋果產品一般。當談及對這片土地將近「天價」的人力物力投入是否值得時,Ive和他說道:
拿將近荒謬的龐大數據來談論這座建築讓人感到非常沮喪。雖然從一些數據上來看它非常驚人,但你(建造它出來)不是為了住在這些數字裡面。
即便這些玻璃的製造工藝是技術上的奇蹟,但這並不是成就所在。我們的成就在於建造了一個可以讓許多人產生聯繫、進行合作、可以散步和聊天的空間。
他認為,建築的價值,不在於對它的投入,而在於它帶來的成果。而ApplePark在設計和製造上的「不將就」,是為了鼓舞公司裡的工程師、設計師,甚至是咖啡廳管理人員,來創造儘可能高質量和創新的產品。
(帶蘋果專利的披薩打包盒)
是的,連ApplePark咖啡廳裡的管理者,都在為讓員工能吃得更好而進行創新:他協助蘋果申請了一項新專利——披薩打包盒,帶呼吸孔的打包盒可保持披薩的良好口感。
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種能反映我們這家公司的體驗和環境。這是我們的家,我們今後所做的一切將從這裡開始。
Ive強調道。除了投入大之外,ApplePark另一個受到批判的點在於,它是一個相對而言「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而許多科技公司,如亞馬遜和推特,他們都在支持一種將公司融入城市之中的概念,免除員工長時間通勤的麻煩。而和Google建造中的新總部相比——它可輕鬆地根據需求建造新空間,ApplePark又顯得如此缺乏「彈性」。
對於這些評判,一直以來和賈伯斯緊密合作的建築師NormanFoster,堅定地維護ApplePark的價值:
這座建築生於史蒂夫·賈伯斯的熱情。一個美麗的產品從天而降到這片青翠、讓人舒暢的土地上,它將容納1.2萬人,這個想法,是一個真正的烏託邦願景。
因此,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和這些批評抗衡,並告訴他們說『你們一定是瘋的。』
(Foster的設計草圖)
也許,正如Levy所總結一般,從某個角度來看,ApplePark更像是賈伯斯的「建築化身」。在他的嚴厲和明晰缺席的情況下,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融合了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足以體現他個人價值的「產品」。
由於這裡的「賈伯斯基因」之多,蘋果曾考慮以「賈伯斯」作為ApplePark的名稱,但後來覺不合適。不過,Cook給他找到了更好的位置——處於整個園區最高點的禮堂,被命名為「SteveJobs劇院(SteveJobsTheater)」。
(SteveJobs劇院,圖自)蘋果
這個劇院,不僅其設計是由賈伯斯苦思冥想所得,而且,這個舞臺,也是賈伯斯曾向世人展示其獨一無二的演講魅力,以及自己最為驕傲的作品的地方。連TimCook也說:
這(SteveJobsTheater),感覺非常『他』。
題圖以及未標明出處的圖片均來自Wired
iPhone8將很有可能成為首批在SteveJobsTheater發布的新品,可見,蘋果公司是認為這個產品是能給賈伯斯「通過」的。想了解iPhone8究竟有多創新?歡迎關注愛範兒(微信號ifanr)「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