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追求極至,樂享足夠好的生活很難麼?
André Spicer | 衛報
mints 編譯
在考試、工作、創新中追求極致,可能會傷害自己,甚至那些優秀的人也不例外。
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對卓越的痴迷已經到了極致的地步。無論是工人、家長、學生、情侶還是廚師,每個人都期待自己卓爾不群,好的不能再好。我們必須努力成為最好的員工;練出六塊腹肌和馬甲線;擠進令人羨慕的上流社會關係圈,同時也要看起來比誰都快樂。
哪怕是最普通的學校,也會有人爭當最優秀的學生;每個公司都想要打敗對手,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學校要成為「優秀的學院」;卑微的地方全科醫生也會力求「卓爾不凡」。
儘管你做得足夠好,但是人們都認為這還不夠好。
追求極至有很多積極的後果,但同時也會是有害的。
追求極至會造成巨大的不平等。當高績效員工得到豐厚的獎勵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只能拿個零頭。並且會讓人懷疑自己不夠稱職,心生怨恨。
痴迷於極至不僅會傷害到廣普大眾。而且也會傷害最優秀的人。
在英國進行的「不安全的優秀者」研究發現:一直為自己打雞血維持最優秀的狀態的做法,往往會讓最優秀的人感覺自己不夠好。因此會造成破壞性非常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
同樣,那些拼命學習進入頂尖學府的學生,內心往往極其脆弱,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更大。
最終,追求極至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永遠無法獲得滿足。
溫尼科特
如果追求極至是一個有害的陷阱,我們又該如何擺脫它呢?50多年前,心理治療醫師溫尼科特給出了一個答案。
溫尼科特在和父母一起治療孩子的過程中注意到,那些努力成為完美的母親/父親的人最終給自己的孩子製造了很多的問題。適應良好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會表現得「足夠好」。
足夠好的父母不會那麼疏忽大意,因此他們的孩子不會受到傷害。這些父母也不會一驚一乍、大驚小怪的讓孩子一直籠罩在自己的陰影之中。
相反,他們只是提供足夠的愛和支持,讓孩子自由的成長。
他們不會過多的給予孩子,因此孩子也從未意識到他們的需求和欲望會被限制。溫尼科特意識到:當孩子意識到父母不是十全十美的之後,孩子們就會生成一種具有自主感的驅力。這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們認識到——當他們心血來潮之時,在他們之外還有一個不會順應自己意願、不會屈從於自己幻想的世界。
近些年來,溫尼科特的育兒課程在其他領域得到了運用。作家艾弗拉姆·阿爾珀特(Avram Alpert)最近提出,我們應該放棄對偉大的痴迷,應該努力創造一個足夠好的生活。做得足夠好意味著願意回應他人的需求,並且能夠回應別人的要求,同時也願意認識到我們自己的局限性,也願意拒接自己無力為之之事。
足夠好的員工願意做他們自己的工作,甚至承擔超出他們職責範圍的任務,但是他們知道他們的局限性,當他們感到不知所措、超出能力範圍或懷疑自己時,他們能夠拒絕接受自己不能勝任的工作。
足夠好的配偶會關注他們伴侶的需求,但不會屈從於對方心血來潮的過分要求。
當我們營養均衡,並且經常鍛鍊的時候,我們對我們的身體已經足夠好了,而且我們也會認識到——生活比健身房和喝冰水更有意義。
足夠好不僅僅適用於我們的個人生活。它還能夠讓我們正確審視自己的公司。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工作場所、醫院、學校或政府都絕頂出色,也許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僅僅是讓它們變得足夠好。足夠好的工作場所會給員工一份體面的工資、相對有趣的工作和發展機會。
足夠好的工作場所不會讓員工做出古怪的承諾,不會重新定義福報、不會誘導員工透支自己,更不會向員工承諾擁有一切。
足夠好的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和激勵的學習環境,但他們不會為了成績而教書育人。
當我們生病時,足夠好的醫療保健可以提供我們獲得所需要的支持,但它也不會不斷地幹擾人們的生活,這樣才能確保患者的健康。
足夠好並非易事。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會引發一些不舒服的感覺,比如內疚和羞恥。但是,這些情緒感受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一個至關重要的現實——我們並非無所不能,這會讓我們更願意尋求幫助,而非假裝表現得很出色。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足夠好的公司機構——當我們沒有得到我們認為應該得到的一切時,我們就會容易變得沮喪和憤怒。但這些感覺會促使我們努力承擔責任。想想那些需要自己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的學生,那些需要改變生活方式來緩解疾病的患者,或者那些需要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等待老闆解決問題的員工。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公司機構並不完美、存在不足時,可能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期待公司機構兌現無法完成的任務。
以足夠好作為自己的目標,可能會幫助我們不再盲目擴充膨脹,而這些往往導致了虛誇膨脹後的悲劇。
足夠好的生活聽起來不像追求極至那樣鼓舞人心。但是,正如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所言,接受那些與足夠好相伴相隨的挫折,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在這樣的生活中感到了安全,但也能夠專注那些對我們有意義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足夠好的人比做一個非凡的人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