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請給了即將成年的你們一次難得的機會來認真審視自己過往的成長經歷、思考自己的優缺點和核心競爭力、以及自己可能真正喜歡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2021屆的早申結果陸續出來了,結果可能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鏡。
之前不少家長覺得今年衝美國名校應該會更容易,
一是因為美國的疫情嚴重可能很多人放棄了美國大學的申請;
二是今年美國頂尖大學普遍的test-optional政策降低了申請門檻,而很多家長自動把申請門檻的降低對應到了錄取門檻的降低;
三則是有些家長覺得今年疫情影響可能有一部分美國人會因為美國私立大學高昂的學費放棄頂尖名校的申請轉投公立大學的懷抱。
那真實的情況如何呢?針對以上家長的三個揣測,我們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1. 從目前已公布的一些美國頂尖大學的早申人數來看,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是普遍暴增了至少10%以上,個別學校甚至早申申請人數暴增了30%。
2. Test-optional的確降低了申請門檻(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是申請人數暴漲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從錄取數據來看,錄取門檻並沒有降低,雖然有不少錄取美國名校的學生的確沒有SAT,但是從錄取學生的高中背景、學術背景(GPA、AP、學術等綜合方面)來看,我們會發現其實拋開SAT1和SAT2來看,頂尖名校錄取的學生整體學術背景都是在水準之上的。
3. 美國的疫情的確影響到了不少美國家庭,但是美國私立大學並沒有因此轉而擴招基本沒有獎學金需求的中國申請人。相反,美國一些頂尖大學擴大了QuestBridge學員(美國一個為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入讀大學的NGO組織)的招生名額。給更多美國本土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入學機會,埃默裡大學今年在早期階段共錄取了56名QuestBridge學員,這個數字接近去年的兩倍。
今年美本申請的情況概括
把美本申請前不少家長懷抱的揣測解釋清楚後,我們再來看一下今年的美本早申整體的情況,根據數據我整體概括如下:
1. 美國名校的中國學生錄取總數基本持平;
2.海外高中優勢凸顯,前十的美國頂尖大學裡有多所學校的中國海外高中錄取生源明顯超過大陸高中生源,這裡還沒算入在大陸外籍子女國際學校裡就讀的生源;
3. 名校錄取的生源高中基本和往年差異不大,雖然個別大陸高中名校今年的錄取看上去略顯失利,有個別美國頂尖名校首次錄取了大陸非頂尖高中生源,但是如果細究其背後邏輯便會發現,其實根本錄取原則還是那一套,背後其實大有千秋,這裡不做具體展開。
從以上3點的概括來看,我們便會發現其實疫情並沒有大幅度改變美本招生的規則和趨勢,我們還是要拋開對疫情相關的憑空揣測,從美本招生的本質來看其之後的走向。在這裡,也想對美本競爭的趨勢做個簡單的分析給後面的申請人一些建議(這些內容同樣可供繼續奮鬥在RD申請準備的學生和家長們參考)。
美本申請的走向判斷
首先,美國頂尖名校的本科招生人數近十年來都基本是穩定持平的,國際生比例也基本是穩定在10%左右,考慮到頂尖美國大學對教育質量的追求、本身的財力、招生的重要標準多樣性來說,對華招生的名額不可能會出現大幅度的增長。而隨著國內國際學校的遍地開花,以及學生和家長普遍規劃意識的提高和申請準備的提前,頂尖名校的申請競爭只會加劇。
其次,今年的test-optional政策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提示,就是申請中拋開標化成績,美國大學看什麼?
今年不少沒有SAT成績的學生拿到了頂尖名校的錄取,也不少SAT1550+的學生被拒了,這些案例意味著什麼?
絕對不是說SAT不重要,只是在今年下很多申請人並沒有機會參加SAT考試的特殊情況下,美國大學因為公平起見放棄了把SAT作為一項重要的學術標準。
這些案例真正傳達的意思是,除了SA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其實美國大學完全有更加立體多維的方式衡量申請人的綜合實力:包括但不限於高中競爭力、高中成績單、選課難度、推薦信、學術背景等。這些,我們才稱之為學術硬實力。
SAT只是一個學術參考標準而已,而中國家長們受國內大學招生的邏輯限制,自動把美國的大學招生代入了中國大學的招生模式,其實哪有這麼簡單呢。疫情下特殊的一年早申結果也在用事實數據告訴我們,SAT僅僅是申請者實力展現要素之一。
所以,無論是今年的申請人還是後來者,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全面的評估自己的學術實力,做出合理的判斷。
再次,美高在美本申請中的優勢其實在前兩年已經顯現出來了,只是今年更加凸顯了。如果我們從美本申請的底層邏輯來看,就不難理解這個趨勢了:在今年test-optional的背景下,美高的成績單和推薦信含金量的確是過硬的學術實力的體現。這就好比古代在科舉考試之前,其實基本名門世族才能出貴子,而有了科舉考試之後,寒門才有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也有了寒門出貴子的機會。道理其實是類似的。
給後來者的建議
說完了美本申請的趨勢走向,覺得還是有必要給大家一些我的建議。
首先,儘早規劃。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話粗理不粗。申請絕對不只是搞定託福和SAT再加幾個學術研究,美本申請涉及到的考核因素其實非常多,學術標準就有硬實力(GPA、GPA排名或者percentage、推薦信、選課難度等)和軟實力(高中學校背景、學術研究背景等),除了學術外還有領導力、社區服務意識等層面的考察,再到面試的流暢輸出,這些都絕對不是一年兩年的功夫能搞定的。
其實,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今年早申業內整體感覺都是哀聲遍野、個別名校高中也出現早申結果相比往年滑鐵盧的情況,很大的原因其實和學生對自己定位失衡有關,太多人衝頂尖名校失利,只會造成RD更加慘烈的局面。不要簡單從「我SAT考了1500+/我有個挺牛的學術競賽,我想衝名校」這個想法來看申請,SAT1500+往年來看真的只是一個名校簡單的門檻而已,而談到學術競賽,則要問問在這個學術領域這是最牛的學術競賽嗎?它是像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牌一樣能夠幫我從一眾該學科申請人中脫穎而出嗎?除了這個學術競賽外我還有其他申請人所沒有的個人特質嗎?為什麼招生官要錄取我而不是我知道的其他幾個強勁對手?我能為學校帶去什麼?試著站在招生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申請。
第三,不要過分相信文書的逆天作用。就像我前面說的,學術層面的考察是美國名校招生的最底層邏輯,美國大學絕對不想招一個可能會被退學的人進來。學術的基石沒問題之後,美國大學會從軟性材料綜合考察申請人:活動背景(領導力、社區服務意識等層面)、人文閱讀素養(因為不少美國名校本科階段有核心課程或者大量的閱讀要求)、面試表現等。在上述的考察都能夠達到美國名校的基本標準後,才是到文書是否能夠打動招生官了。所以,文書的作用可以這麼來理解,它既非常重要又可能壓根沒用。重要是因為它是把申請材料、申請人背景的點點面面串聯起來的畫龍點睛之筆,但是拋開學術標準和軟性實力來空談文書,那文書其實壓根發揮不了作用。隨著信息的公開透明化,我相信美本申請會愈發回歸理性。
寄語
在這個異常慘烈的申請季,我想告訴各位正在經歷這個過程以及明年、後年陸續會邁入這個過程的申請人:申請結果固然重要,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美本申請給了即將成年的你們一次難得的機會來認真審視自己過往的成長經歷,思考自己的優缺點和核心競爭力,以及自己可能真正喜歡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把這次機會當成自己的一份成年禮吧,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是人生中一筆難得的財富。希望每一個正在經歷申請季以及即將邁入申請季的你們都能從美本申請季中收穫滿滿!
-End-
本文由三皮匠教育聯合創始人薛玉葉老師原創,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若需轉載請聯繫小皮匠獲得授權。
想了解更多留學乾貨
可關注下方「三皮匠教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