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方序 王新剛
前不久,一位包裹嚴實、步履蹣跚的老人,推開了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韓春茂教授專家門診的房門。和常人不同,他一進門,就輕輕脫去寬大外套,外套之下,是遍布全身的疤痕。
從醫三十多年的韓教授一眼就認出,那是嚴重燒傷後遺留下來的特徵性印記。
果不其然,詳細的病史追問下來,眼前的這位患者老張,1983年遭受了全身100%的特重度燒傷,幾經生死,他堅強地活了下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燒傷之後,7年頑疾如惡鬼纏身
這次,老張輾轉找到韓春茂教授,卻不是因為燒傷治療,而是另一個折磨了他七年之久的「頑疾」。
7年前的一天,老張的家人在給他擦身時,發現他右腿膝蓋後面有一塊皮膚黑黑的,有指甲蓋大小,「黑皮膚」一圈還有點「水」滲出來。老張和家人都覺得,這可能是燒傷後的疤痕有點破潰了,沒太在意。
這樣過了3年,原來那塊指甲般大小的「黑」皮膚,已經長到5公分大小,就像一個月餅那麼大,周圍還不斷有豆腐渣樣的東西掉下來。慢慢的,老張還覺得這地方很痛。
老張一家人覺得不對勁了,連忙到當地醫院治療。在當地醫院先是接受了擴創植皮手術,結果創面非但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植皮悉數壞死。輾轉到當地的大醫院,又接受手術治療,效果仍不明顯。
這次,老張在韓教授門診,輕輕捲起右腿褲管,被膿液浸透的紗布胡亂地綁在小腿上,惡臭難聞。拆去溼透的紗布,顯露出小腿後側布滿膿液的暗紅色傷口。
職業敏感性讓韓教授立即察覺到,這傷口很不簡單,他帶來的病理報告也證實了韓教授的猜測:瘢痕癌。
瘢痕癌是一種皮膚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既往受損傷的皮膚、長期的瘢痕以及慢性傷口的基礎上,以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最高。燒傷瘢痕患者很常見。
瘢痕癌常發生在燒傷瘢痕組織的基礎上,患者多由於瘢痕奇癢而撓抓,導致瘢痕破損和糜爛,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惡變而成。
局部主要表現為,原有瘢痕或慢性傷口長期不愈,出現潰瘍性或硬化性病變,並伴有惡臭分泌物。病變部位表面呈疣狀或菜花狀增生,生長迅速,觸之易出血,邊緣隆起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本病侵襲性強,若侵及深部組織,尤其是骨膜及骨質時可產生劇痛。易發生轉移,可轉移至局部淋巴結、肺、腦等器官,嚴重者危及生命。
老張對完整皮膚的渴求,常人難以想像
37年前從100%燒傷的磨難中逃出死劫的老張,如今已60歲了,他的大半生,都在和創面作鬥爭,像這樣的特重度燒傷人,對完整皮膚的渴求,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他和家人多方打聽,選擇來到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拼一拼」。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這一幕。
上世紀八十年代100%的燒傷都能活下來,這已經是奇蹟。這次面對巨大的瘢痕癌,難道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
韓教授給老張做了全面的身體檢查,很肯定地告訴他:「還有辦法!我現在就給您安排住院!」老張晦暗的眸子似乎一下子變得明亮。
患者如期住進病房,分管醫生是燒傷與創面修復科的副主任王新剛博士。
經過仔細全面的病情評估和疑難病例討論,手術切除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為了實現巨大惡性潰瘍的根治性切除,團隊決定為老張做巨大惡性腫瘤的根治性切除,並進行徹底的同側膕窩、腹股溝淋巴結的清掃,最大程度減少復發機率。然後通過植皮實現創面的完全修復。
說起老張的診治經過,王新剛總結道:「這位患者的治療至少要問三個問題:
第一,要搞清楚腫瘤侵犯的深度、範圍,有無轉移?
第二,患者經歷過特大面積燒傷,惡性潰瘍多年,能耐受手術嗎?
第三,腫瘤切除後的巨大創面如何修復?從身體其他疤痕上取下的皮能在創面上存活嗎?
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團隊在韓春茂教授的親自指導下,為患者制定了詳盡的個性化診療方案,確保治療順利進行。」
幸運的是,老張經過一個月的住院治療,一步步實現了腫瘤的根治性切除和創面的植皮覆蓋,並如期順利出院。纏繞老張7年的頑疾至此告一段落。作為感謝,老張一家給主管醫生團隊送上了感恩錦旗。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