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的「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之一「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再推15種新書,匯中華人物,揚時代精神——
□本報記者 孫海悅
「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第二輯印製中,編輯在印廠監印圖書。
接力出版社 供圖
「這裡的好多名字都是我讀小學時就耳熟能詳的。現在兒子上小學了,希望這些楷模的故事能激發孩子們的愛國情懷,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有讀者這樣評價「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之一「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
6月1日,「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第二輯15種圖書與全國青少年讀者見面。
在時代脈動中發現好故事
「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分為「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中華傳奇人物故事匯」「中華先烈人物故事匯」「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4個系列,由中華書局、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出版。
自2019年7月第一輯50種圖書面世後,「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入選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目錄、「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以及2019年度中國出版協會30本好書等。成績和榮譽的背後,是出版者和作者的攜手同心、精益求精。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講述了與黨建讀物出版社合力打造其中兩本圖書的故事。
2019年7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了廣西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事跡。黨建讀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立即邀請廣西本土兒童文學作家王勇英進行創作。他們認為,這樣的「80後」好幹部、時代楷模應該列入「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出版計劃。
作為第一位走進黃文秀家中詳細探訪的作家,王勇英來到黃文秀生前工作的百坭村,採訪村民和黃文秀曾幫助過的孩子們,一字一句記錄下真實的黃文秀。她還多次實地走訪多位廣西地區扶貧第一書記,最終用飽含情感的筆觸講述了感人至深的黃文秀的故事。
在寫作《鍾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時,兒童文學作家李秋沅在掌握翔實資料的基礎上,歷時半年精心構思,經三次修改定稿。根據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情況,1月28日,李秋沅又用一周時間增補了最後一章《國士的擔當》。在戰「疫」關鍵時刻,2月13日,黨建讀物出版社建議電子版提前上線。於是,兩社立即提速,全力投入。
接力出版社戰略規劃部王燕介紹說,接到任務後,接力社審校部主任迅速給6名校對分配了各自的任務,責任編輯與審校人員溝通的微信群同時組建。
2月13日下午4:00,責任編輯將二校退改稿發到微信群,6名校對開始分頭校對。晚8:30,6個部分校對完成,責任編輯處理校對意見,趕在第二天上午9:00前把退改意見發給排版公司,中午再出下一校次稿件。這樣的工作流程重複了3天,最終趕在第四天凌晨0:30出齊清樣,稿件也得到黨建讀物出版社和鍾南山的認可。
2月18日起,《鍾南山:生命的衛士》電子書在全網發布,更多青少年從中感受到醫者風骨,汲取戰勝疫情的力量。
編輯審稿前有「三部曲」
中華書局承擔的是「中華先賢」「中華傳奇人物」兩個系列。在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看來,講好中華人物故事,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生動闡釋,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的集中展現,這也是系列叢書的定位和目標。
「把好質量關,做好優質圖書,幫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華書局大眾圖書出版中心主任李靜表示,第一輯出版後,雖然有階段性的喜悅,但也讓她和團隊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為此,編輯小組進一步完善、細化了書稿編輯規範,使得第二輯多方面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在嚴把質量關、提高書稿「準入」門檻方面,編輯團隊在拿到書稿後先對稿子進行全面評估,從史料、故事、文筆等各方面衡量書稿質量,嚴格與叢書策劃案和寫作要求相對照。對於沒達到叢書寫作要求的書稿,編輯團隊反覆與作者溝通,討論修改方案,修改後仍達不到叢書要求的,做退稿處理。
「可以說,編輯介入了書稿的部分寫作工作。」李靜介紹說,編輯做好「三部曲」後才開始審稿,即先看人物史傳、當代人寫的人物傳記,熟悉當時的歷史背景,在對人物有了紮實的了解之後再開始編輯書稿。「編輯對書稿中出現的史實、人物、細節都要進行核查,做到由來有據。」
李靜介紹說,即將推出的「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第二輯20種,繼續選擇在歷史上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包括商鞅、蕭何、司馬遷、王安石、蘇軾、李綱、史可法、夏完淳、于成龍等。為此,第二輯的作者選擇更多考慮文史功底,兼顧敘事能力,力圖使文本滿足青少年的閱讀需求和接受能力。「這些作者主要是高校青年教師,他們在史料把握、故事提煉、文筆呈現上能保持較高的水準,使圖書品質得到保證。」李靜說。
權威作者通俗表達
編輯出版「中華先烈人物故事匯」叢書,不僅僅是一次出版任務,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學習出版社社長董保生說,叢書旨在通過講述先烈人物故事,表現他們為革命獻身的事跡和精神,彰顯英烈的豐功偉績和社會影響。
為此,學習出版社提出,必須嚴把政治關。對革命先烈要心懷崇敬,要濃墨重彩地記錄,更要理直氣壯地傳揚。編寫工作的具體要求,就是要以點帶面、以小見大。
學習出版社三編室主任李巖介紹說,學習出版社挑選權威研究部門中既熟悉黨史、軍史,又有一定文學創作功底的作者承擔撰寫任務,以便更好地把握歷史事件和人物特點,在內容精良的同時保證權威性。
李巖談道,叢書關鍵字包含「故事匯」,因此,講故事的同時不能脫離史實,應做到從事實出發,既不拔高也不貶低,與「演義」「傳奇」等性質的圖書鮮明地區分開來。不追求對人物一生全景式掃描,而是選取人物關鍵環節和典型事件突出主題;不進行學術探討,而是進行通俗表達,以情感人、以事感人。
在通俗活潑的語言風格和互相關照的結構安排方面,叢書的行文風格以通俗為基調,以感人的細節和吸引人的情節為敘述主體,突出故事性和可讀性;每冊字數控制在8萬字左右,結構上包括引子、感人故事、感悟等部分。「引子包括人物小傳和人物的一些基本信息,是感人故事的基點。感人故事是人物小傳的發散和細節展現,感悟則是透過史實反映出來的精神實質。」李巖說。
出版方介紹,「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預計出版310種,至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全部出齊,形成一個崇尚英雄、學習英雄、宣傳英雄的英雄模範人物出版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