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有一位將科學普及作為自己職責和義務的科普達人,他就是該院主任藥師,湖南省首批名中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劉紹貴教授。
如今,70多歲的劉教授仍然堅持在臨床一線,每天他不是在藥房、藥庫驗藥,就是在辦公室著書立說,20年手寫原創80餘萬字的科普文章,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普達人。
科普達人:20年手寫原創科普文章80餘萬字
1964年,劉紹貴從湖南中醫學院畢業後,進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工作。至今,他已在中藥學領域辛勤耕耘了半個多世紀,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中藥臨床應用、中藥鑑定、中藥炮製及醫院藥事管理等多個層面均有深入研究,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理念,被稱為我省德藝雙馨的首席中藥專家。
2019年,在該院舉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深入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樹典型 立標杆」評選活動表彰大會上,劉紹貴被評為醫院「十大模範人物」之一。
除了在中藥學專業與醫院藥學領域有較高的造詣外,劉紹貴更是湖南乃至全國中醫藥界一位卓有影響的科普達人。在2018年《環球時報》和《生命時報》組織的2018榮耀醫者評選活動中,他榮獲「科普影響力獎」;同年,因在健康傳播工作中的突出表現,被評為「2018年度健康傳播影響力人物」。
劉紹貴的科普寫作源於20世紀70年代末。1978年,他應邀參加《中藥基本問題》一書編寫併兼審校,此書以通俗的問答形式展開,1979年出版,應了當時行業人員的急需。科普能為更多大眾服務,這讓劉紹貴感受到了科普的力量。從此,劉紹貴將傳播中醫藥科普知識作為他的職責和義務,開始了長達40餘年的科普寫作。
70多歲的劉紹貴教授,現在仍然堅持在臨床一線,每天他不是在藥房、藥庫驗藥,就是在辦公室著書立說。據不完全統計,從1999年至現在的20年間,劉紹貴僅寫作科普文章就有400餘篇,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用筆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篇幅長的文章近萬字,篇幅較短的也有千餘字,按平均一篇文章2000字計算,這20年來,他創作的科普文章達80餘萬字。此外,他還接受省內10餘家媒體採訪,應邀在省會和部分地市進行多次科普養生巡講。他是湖南乃至全國中醫藥界卓有影響的科普達人。
牢記使命:傳播中醫藥科普知識是他的職責和義務
劉紹貴說,科普就是把人類研究開發的科學知識、方法,以及融化於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精神,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使之為公眾所理解和運用。它是科學技術通向人類社會的橋梁,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與科學研究同等重要。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遂的哲學智慧,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基因,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液,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本質特徵,在哲學和理論層面與中華文化具有同構性,是我國獨特而優秀的文化資源,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是中國人幾千年以來與疾病作鬥爭的生存技術。
中醫藥科普和中醫藥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廣博,底蘊深厚,在科普宣傳中佔有極大比重,且比任何一類科普更貼近生活,關乎人的健康。歷來就是中醫藥文庫的重要構成部分,歷史上曾經出現大量的中醫藥科普讀物,如《醫學三字經》《本草成方便讀》《湯頭歌訣》等,在中醫藥學的傳承進步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向大眾傳播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知識是每一位中醫藥人的責任和使命。劉紹貴說,中醫藥人應以中國哲學、文學、史學為基礎,以中醫藥典籍、中醫藥名家、中醫藥文物、中醫藥史跡為對象,研究中醫藥理論、臨證診療、用藥發展規律、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中醫藥人的道德理念、價值取向、行業規範,以及名家風範,同時,歷練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積澱,與世俱進,不斷吸納新知和正能量,鑄造和運用自己的「神來之筆」,在寫好高深的學術研究論文的同時,寫出更多的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科普文章,讓中醫藥知識服務於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助推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助推中醫藥文化的國際交流和傳播,助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胡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