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脈」在惠州的時光,是什麼讓蘇軾文思泉湧?

2020-12-11 羊城派

文/羊城派記者 夏楊

從1094 年10 月抵達,到1097 年4 月離開,蘇軾在惠州不足兩年零七個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水照曾做過統計,就在這段短短的時間裡,蘇軾創作了400 多篇(首)詩文、序跋等。更有一說,包含書畫創作,總數多達580 篇、首、幅。

如此大致算下來, 在惠州的時光, 蘇軾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到兩篇作品問世。這比很多現代人發「朋友圈」都多,可謂文思泉湧、筆耕不輟!

蘇軾在惠州短暫停留的這段時間, 給惠州帶來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當然也可以說,是惠州收留了失意中的蘇軾,給了他心靈的溫暖和詩文創作的條件。

那麼,在惠州的時光,到底是什麼因素,讓蘇軾文思泉湧?

【擁抱自然】 大美山水,詩意遊走

縱觀蘇軾在惠州900 多天的行蹤,你會發現,儘管由於「惠州安置」,處於被「監視」的狀態,但他或有官員朋友陪伴,或就近靈活安排,還是去了不少地方。蘇軾的很多創作靈感, 就來自他親眼所見的嶺南風物。

蘇軾一向豁達, 每次被貶外放,儘管內心惆悵,但最終都成了他的採風之旅。顯然,這次也一樣。他一路坐船南行,每到一地, 凡遇佛寺道觀或山水勝跡, 都會利用瑣碎時間棄船前往。過廣州時, 他上了白雲山, 在蒲澗寺「神會」 安期生。他寫詩曰:「昔日菖蒲方士宅, 後來薝蔔祖師禪。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學。」

沒到惠州前,蘇軾的小舟經過他心儀已久的道教聖地羅浮山。他與葛洪神交已久,當然不願錯過拜山機會。「人間有此白玉京, 羅浮見日雞一鳴。南樓未必齊日觀,鬱儀自欲朝朱明。」(《遊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山中留住的那晚,他情緒激動,一口氣寫下六篇散文和一首詩。

這一路所見,客觀上給他鬱悶的心情一些釋放。風景與他相遇,便產生了一篇篇詩文。

到了惠州,他被太守詹範安排住在了風景絕佳的合江樓。當年的合江樓建在東江和西枝江的交匯之處。登上此樓,近有江帆,遠有山樹,都盡收眼底。「江風初涼睡正美,樓上啼鴉呼我起。」(《寓居合江樓》)可見當時的蘇軾心情大好。

雖遭貶謫,但蘇軾仍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地方官和百姓對他都有幾分景仰和尊重。除了當時的惠州太守詹範,還有後來的繼任者方子容,及循州太守周文之、博羅縣令林、廣州太守王古等,都不時前來探望他,給他送來生活所需,邀他攜酒訪幽。

比如蘇軾剛到惠州不久,程鄉(廣東梅縣)令侯晉叔、歸善縣(今惠州城區和惠陽區)主簿譚汲等,就邀他坐船去大雲寺, 並在松樹下野餐飲酒。此事他記述在《浣溪沙》中:「羅襪空飛洛浦塵, 錦袍不見謫仙人。攜壺藉草亦天真。」

對愛好遊歷山水的蘇軾來說,等人邀請顯然不夠。大雲寺出遊不久,他聽說白水山風景不錯,就帶著兒子蘇過自行前往了。他們在湯泉裡洗澡,傍晚才返回。他當日的詩文間流露出對這方山水之愛:「此山吾欲老, 慎勿厭求取。溪流變春酒,與我相賓主。」(《白水山佛跡巖》)

惠州山水秀美, 即便不出市區, 還有西湖讓人流連。於是,西湖周邊,留下了蘇軾密密匝匝的足跡。其《江月五首》寫道:「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湧金門外看。」你看,他夜晚還在遊西湖!

蘇軾幸甚,在他失意的時候,惠州給了他安頓。惠州幸甚,蘇軾每行一處都留下了故事和詩文。這又成了惠州新的風景線!

【赤子情懷】 混跡民間,生活入詩

儘管受到惠州當地的照顧,但畢竟是貶官,剛在合江樓住了十多天, 朝廷就責令惠州府對他嚴加看管。蘇軾不得不搬出合江樓,遷往嘉祐寺(荒郊野外的一座破廟)居住。

接連的打擊令他心情鬱悶。他回想起自己的過往,「定居之後,杜門燒香,閉門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思無邪齋」,並作《思無邪齋銘》、《思無邪丹贊》。此後, 他對寵辱、得失、進退、貴賤等有了更深的認知。「心若掛鈎之魚, 忽得解脫」。(《記遊松風亭》)

貶官「不得籤書公事」,這客觀上免去了他的「案牘勞役」。在惠州,他走出官府,走進了民眾生活,「杖履所及, 雞犬皆相識」。他找屠夫買菜,和鄰裡攀談, 這些人都成了他的朋友。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透著地氣,讀來生動鮮活!

紹聖二年三月, 他遊覽白水山佛跡巖, 歸途中遇到一位80 多歲的村叟, 老者熱情地請他飲酒, 並約他待荔枝成熟時再來一遊。他寫詩記事:「有酒持飲我,不問錢有無。」「步從父老語,有約吾敢違? 」 此後他一

直記掛著這件事, 又寫詩曰:「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和陶歸園田居六首》)這就是淳樸的鄉間生活。

因與民眾的感情, 蘇軾熱情地歌頌嶺南風物。比如荔枝,他寫過多篇詩文, 最著名的當然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成了千百年來推介嶺南的第一廣告詞。

愛荔枝, 他還飽含深情地寫道:「海山仙人絳羅襦, 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因感懷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差點誤國的故事, 他還寫下了為民請命的千古名篇《荔枝嘆》:「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蘇軾是個富有情趣的人,他把日常種菜、種藥、釀酒、做飯等都寫進了詩文。

他愛酒, 一位道人朋友給他一個釀酒方,他便親身試驗,果真釀出了桂酒。為此他高興得手舞足蹈, 不僅邀請朋友來品嘗, 還寫成了《新釀桂酒》、《桂酒頌》、《書桂酒頌》等多篇詩文。後來又得到釀真一酒的方法,他又很快釀出了真一酒。

對於真一酒釀造方法的來歷,他敘述得神秘而充滿仙氣:「予在白鶴新居, 鄧道士忽叩門,時已三鼓,家人盡寢,月色如霜。其後有偉人,衣恍榔葉,手攜鬥酒, 丰神英發如呂洞賓者,曰:『子嘗真一酒乎? 』三人就坐,各飲數杯,擊節高歌。合江樓下,風振雲湧,大魚俱出。袖出一書授予, 乃真一酒法及修養九事。末雲九霞仙人李靖書。既別,恍然。」

在惠州的生活是艱苦的,有時需朋友接濟方可度日。即便如此,他仍是樂觀的。買不到肉的時候,他就和屠夫商量,把別人不要的羊脊骨賣給他。回到家,他先下鍋煮, 然後塗上酒和鹽,再放火上烤,結果香氣四溢。他興奮地把這一「發明」寫信告訴弟弟蘇轍。我們今天讀這封信頗為心酸,卻又能從中感受到他當時苦中作樂的勁頭。

就是這樣,蘇軾用他的華彩健筆記述著日常瑣事,諸如《記惠州土芋》、《菜羹賦》、《記菊帖》、《種茶》等等。有人統計過,此間蘇軾所寫詠茶詩有4 首,詠荔詩詞有5 首, 詠梅詩詞有6首, 有關酒的詩文更有8 篇之多。這些詩文都十分清新有趣。

透過這些「瑣碎」的文字,900 多年後的我們,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位智慧而樂觀的老人,其赤子之心,熠熠閃光。

【心靈溝通】 跨越時空,唱和陶潛

被貶惠州的蘇軾, 其心情總體是苦悶的。到惠州的第一個上元夜, 他寫詩回首自己生活的變化:「前年侍玉輦, 端門萬枝燈……去年中山府, 老病亦宵興……今年江海上, 雲房寄山僧……」如此變故,心靈強大如蘇軾, 也努力地尋求著精神的寄託。

這一時期蘇軾的詩文中,有一類很特殊,是跨越時空,與距他約600 年的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隔空唱和之作。

雖然蘇軾一生中寫唱和陶淵明的詩最早不是在惠州,但最集中、最多的無疑是在惠州。有人統計過, 在惠州的兩年多時間, 和陶淵明的詩竟然多達109 首!

陶淵明厭倦官場, 擔任彭澤縣令僅80 多天就棄職而去,留下了震古爍今的《歸去來兮辭》。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隱居, 過著簡樸的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蘇軾仰慕陶淵明, 曾想像著把自己與葛洪、陶淵明畫在一張圖上。「愧此稚川翁,千載與我俱。畫我與淵明,可作三士圖。」他多次遊走於葛洪生活過的羅浮山,為他的丹灶、藥池題字寫詩; 更流連於陶淵明用詩文營造的「桃花源」裡,隔著時空與之唱和。

唱和陶淵明, 是蘇軾在惠州的貶謫生活的一種特殊表達。他沒有直接述說自己的不滿和苦痛, 而相反, 他隨遇而安, 努力去適應當時的生活處境。「環州多白水, 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 寓我有限年。」(《和陶歸園田居》)

為何蘇軾要和陶淵明詩?東坡研究學者王啟鵬曾專門做過分析: 他們心境相同、心靈相通。

具體說來, 一是蘇軾仰慕陶淵明。陶淵明了解自己的心性,決然離開官場,蘇軾在心靈上認同陶淵明, 自己卻未能做到這一點。「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追和陶淵明詩引》)。

二是他當時的處境, 很容易被陶淵明詩歌觸動。陶淵明「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裡, 復得返自然」,在仕途中跌跌撞撞身心受傷的他,這樣的詩句有扎心之痛,容易形成心靈的共鳴。

其三, 也是蘇軾的無奈之舉。回望自己坎坷的仕途,可謂「成也文字敗也文字」, 烏臺詩案中差點丟了命, 在被貶黃州時「廩入既絕」,「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生活之艱辛可見一斑。而被貶惠州,親人離散,只有朝雲和小兒子蘇過陪伴, 不久朝雲也病逝了。體弱多病,舉目無親,當時處境下的蘇軾, 心境難免有所鬱結,又不敢多說話,就想出了追和古詩的方式, 實現特殊的心靈表達。

這一推斷, 蘇軾留下的文字可以證實。他給朋友程全父的信中說:「僕焚毀筆硯已五年,尚寄味此學,隨行有《陶淵明集》,陶寫伊鬱,正賴此耳。」

正是用這種方式, 蘇軾營建了他在惠州時光的精神世界。他品讀陶淵明,並用自己的感受與之「交流」。「門生饋薪米, 救我廚無煙」「米盡初不知, 但怪飢鼠遷」「典衣作重九」「落英亦可餐」 ……生活的艱辛躍然紙上。今天讀來,仍令人心潮起伏,感慨良久!

【學者訪談】

申東城:惠州山水風物給了他創作靈感

嘉賓:惠州學院副教授、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申東城

羊城晚報: 蘇軾在惠州留下大量詩文,是不是惠州的山水風物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申東城: 地域文化無疑是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厚的來源和土壤。我們說物候和氣候會影響主體創作意識,這對蘇軾和惠州來說也是如此。蘇軾把惠州以及嶺南的一些風俗習慣寫到自己的作品中, 還有當地物產,比如最著名的那首「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就是惠州風物在蘇軾詩文中的體現。蘇軾在惠州是閒職,政治上無法大展拳腳, 只好寄情山水,所以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的詩文作品。

羊城晚報: 您覺得,蘇軾為何會大量寫作「和陶淵明」詩?

申東城: 陶淵明在歷史上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田園詩人, 蘇軾跟他不一樣,蘇軾是被貶的,但是蘇軾被貶後, 尤其是到惠州,一點實際權力都沒有了,情況也有點像陶淵明。蘇軾主動「和陶淵明」,也是在調節自己的情緒,開闊自己的心胸眼界,學習陶淵明的一些思想,對身邊的山川風物更加注意觀察,用心去體驗生活,忘卻煩心事。

羊城晚報: 這些唱和詩,對蘇軾、對惠州有怎樣的影響?

申東城: 這也讓蘇軾在思想上逐漸發生了轉變, 從原先的堅定的儒家思想者, 慢慢開始在儒家中加入了佛道思想, 讓蘇軾開始在哲學上也有了一些認識。對於惠州來說,蘇軾有意地去變化詩風,使得他更關注當地風貌,能夠產生更多的詩文作品,也讓惠州更多的景色習俗風貌呈現在蘇軾的作品中,被後人所熟知。

羊城晚報: 現代人看來, 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申東城:對蘇軾的評價有很多, 他也確實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在書法、繪畫等領域的成就也很突出之外,他在醫藥、烹飪、水利等方面都有所貢獻。評價蘇軾是一個天才式的人物,一點都不過分, 他具有球形發散思維,不斷地在學習、在進步。難得的是,蘇軾還是一個很接地氣的人,很親民,詼諧幽默。總的來說,我覺得蘇軾身上體現了一種文人士大夫的形象,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看,不同層次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各取所需。

羊城晚報: 蘇軾是中國古代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您覺得這和他的人生起落有沒有關係?

申東城: 肯定是有關係的。文化成就自不必說了, 蘇軾在文學和藝術上的地位以及作品, 決定了後人對他的評價看法。蘇軾的人生起落豐富了他的見聞、經歷, 也豐富了他的內心。他內心很堅強,也很自信, 用豁達幽默的態度來對待生活。苦難出詩人, 蘇軾的人生起落對他文化的提升、思想境界變化, 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羊城派記者 黃翔宇)

【文脈觀察】

學者探討:如何讓東坡文化走近現代人?

2019 廣東旅遊文化節暨第十屆(惠州)東坡文化節近日在惠州舉辦。共舉辦了40 餘項主題活動,東坡元素融進了一個個文旅項目中。11 月23日, 東坡文化圓桌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東坡文化研究學者和惠州本地學者聚集一堂,共同探討東坡文化。

研究:東坡在惠州時處於「思想轉型期」

研究東坡文化有多少現實意義? 中國蘇軾硏究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蘇東坡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名譽會長楊子怡對此很感慨:蘇軾為惠州文化做出的貢獻,對惠州本土文化的影響,至今惠州人有口皆碑。楊子怡認為:「東坡是一座『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文化高山,有掘之不盡的豐富文化寶藏。」

楊子怡說,現代人關注東坡文化, 應該學習蘇東坡身上的優良品質, 繼承弘揚其精神內核。具體來說,包括東坡為官時愛民憫世的情懷、廉潔剛直的品格、幽默豁達的人生態度、不斷自我完善的精神等。這些即使放在今天, 也十分具有借鑑和學習意義。

東坡是如何不斷完善自我的? 楊子怡說,蘇軾早期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傳統儒家, 有濃厚的忠君愛國思想;但在惠州時,固有思想發生轉變, 不再一味盲從愚忠,「惠州是蘇軾的思想轉型期」。

建議:打造大灣區研學基地、辦「詩人節」

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該如何開發和利用東坡文化?中國蘇軾研究會副秘書長、《蘇軾研究》主編劉清泉倡議,應該讓更多人熟悉立體的東坡文化,大力發展東坡旅遊。

劉清泉說, 在全域旅遊時代,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蘇東坡就像一個旅遊形象大使,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就要用好這張文化名片。惠州可以藉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強大吸引力,開發東坡文化研學教育, 吸引更多海內外學者、學生到惠州研學,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坡文化研學基地,形成「文化+ 研學」效應。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內與海外》雜誌主編朱小平則認為, 蘇東坡在惠州寫了那麼多優美詩詞,並留下了很多足跡,這是很重要的文化痕跡, 許多僑民都非常喜歡。建議惠州對此加以保護、宣傳,並作為旅遊資源。甚至還可以以蘇東坡寓惠故事為由頭,舉辦類似「詩人節」等活動,吸引海內外華人前來觀摩、旅遊,擴大東坡文化在海外的傳播。(羊城派記者 黃翔宇)

【文脈連結】這樣走,尋覓東坡足跡

11 月23日,惠州文旅部門發布了兩條「東坡遊徑」旅遊線路指引,為自由行遊客到惠州尋找蘇軾的足跡提供參考。

東坡遊徑1

起止點:惠州西湖—金帶街—東新橋—合江樓—水東街—東坡紀念館—東坡祠—中海湯泉- 羅浮山

線路裡程:60 公裡

推薦緣由:「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惠州西湖是蘇東坡在惠州期間留下最多故事和詩文的地方。

東坡遊徑2

起止點:惠州西湖—豐渚園—朝京門—合江樓—東坡紀念館—東坡祠—中海湯泉—巽寮灣—雙月灣

線路裡程:100 公裡

推薦緣由:東坡在外放嶺南為官時,常寄情於嶺南山水之間,尤其是惠州西湖、合江樓等地方是東坡先生抒胸懷情、託湖海言志之處。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夏楊

實習生 | 詹雅琦

相關焦點

  • 「惠州文脈」「天下不敢小惠州!」蘇軾給惠州帶來了什麼?
    說到惠州,你最先想到什麼?問過許多人,回答出入不大。那就是:蘇東坡、西湖、羅浮山……蘇軾,這位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當年因政治失意,被貶謫到惠州這個南方小城。從此,他成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一從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 「惠州文脈」再添桂冠!惠州三縣區榮膺「詩詞之鄉」
    900多年前的北宋時代,大文豪蘇東坡仕途失意,被貶到惠州。他在寓惠的兩年零七個月時間裡,留下500多篇詩詞文賦,為惠州帶來了文脈傳承與文化自信,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輝。當然,惠州這座城市的詩意盎然與文明素養,遠不止蘇軾一人之功,歷史上有大量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先後來到惠州,孕育了惠州這個千年古郡既溫情又豪邁、既自信又包容、既守正又創新的嶺東雄郡之風骨。
  • 「惠州文脈·聚焦」文種花地開嶺東,千年文脈煥新彩
    《西湖》副刊已經出版40多期2020年,是惠州城市得名1000多年。千年前,惠州因「寶藏皇帝」宋仁宗而得名,又因蘇東坡揚名天下。恰逢羊城晚報《惠州文脈》創刊一周年,「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文學榜」系列活動正如火如荼地舉行。
  • 惠州記者書寫惠州古城故事 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
    日前,「享一盞香茗·悅湖山有靈」——《湖山有靈》新書發布會在惠州西湖愛樹觀湖書院舉行,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記者侯縣軍攜新書《湖山有靈》與廣大讀者見面,並分享創作背後故事和心得體會。惠州文史學者、高校教師、文創公司負責人等30名來賓和一批讀者應邀而來。
  • 「千年府城 嶺東雄郡」聽不懂惠州話的蘇軾在惠州都幹些什麼呢?
    在惠州得名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有一位歷史文化名人對惠州文化影響至深,那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東坡居士——蘇軾。雖然蘇東坡在寓居惠州不到三年的時間,卻建橋修路造福惠州百姓,更在文化上留下不朽的文章詩篇,讓「惠州」二字名聞天下。
  • 蘇軾 | 黃州惠州儋州
    【宋】蘇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偶然看到後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感到很有意思。這種自己問自己的情況,在回憶往事時,常有發生。想到自己曾經做過的某件事情、某個行為或者某個想法時,就會問自己「你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情呢?」,「你怎麼會這樣呢?」
  • 惠州跨年之旅上篇:暖陽中尋蘇軾足跡,打卡嶺南山水感受秀美溫婉
    時光煮茶,歲月陳香。轉眼新的一年序幕已悄然拉開。歲末年初,2021年即將開啟之際,自冷空氣籠罩的武漢飛抵嶺南山海之城惠州,來了場享受暖冬的跨年之旅。有要好的友人在惠州旅行相關的微博點讚並留言:這個新年開張好,一是遠足,二是風和日麗。不得不說,這評論深得我心,也確實如此呀!
  • 蘇軾被貶偏遠的惠州,寫下一首有趣的詩,現在成了惠州的一張名片
    那說起蘇軾對於惠州最大的一個貢獻,自然是他所留下的那些感人的詩篇,其中這首《惠州一絕》,更是令這首詩現在已經成為了惠州的一張名片,人們只要一提起惠州,自然而然地會想到蘇軾,進而想到他這首詩,以及裡面所描寫的荔枝。那作為東南沿海一帶比較常見的一種水果,可是到了大文豪的筆下,則是重新煥發出了生命,並且也讓人們見識了惠州最有獨特的水果。
  • 惠州,一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蘇軾和他的《惠州一絕》功不可沒
    惠州,位於廣東,是一座經濟發展迅速的新興工業城市,然而,翻開惠州的歷史畫卷,我們會發現,惠州同樣是一座各種文化交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唐代到清末,共有400餘位中國名人臨履惠州,並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在這些文化名人中,對惠州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晚年的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和儋州是蘇軾先後被貶謫的三個地區,在這裡,他歷經人生百態與苦辣酸甜,修煉成豁達樂觀的蘇東坡。惠州,是蘇東坡被貶的第二站。
  • 蘇軾的黃州惠州儋州
    而「雪芹」二字,則源於蘇軾詠黃州《東坡》的詩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可見,曹雪芹對蘇東坡是心嚮往之的。當然,蘇東坡也有自己的偶像,他一生都在學陶淵明。弱冠之年的蘇軾進京應試,一考就得了事實上的狀元。因主考官歐陽修,猜測封閉試卷出自他的弟子曾鞏之手,為避嫌,把這試卷分降為第二。幾年後,蘇軾參加由宋仁宗親自主持的「制科」殿試,又考了第一。
  • 【惠州文脈·雜談】從「蘇軾」到「蘇東坡」:困境中的心靈淬鍊與...
    蘇東坡被貶惠州 資料圖 文/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為報詩人春睡足,蘇軾驚訝之餘方知,太守的有意「為難」,只為磨鍊其性情,對他實有知遇之恩。對此蘇軾一生感激。 自小飽讀儒學經典的他,如孟子一樣好辯,有浩然氣,遇不平事忍不住要發聲。於是在朝廷裡,他是個出了名的炮筒子。這性子遲早要碰壁。
  • 中大張海鷗教授:「元氣男神」蘇軾貶謫惠州的歲月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東坡在晚年遇赦北返的途中,遊覽金山寺時看到十年前畫家李公麟為他畫的畫像時寫的一首詩。張海鷗介紹說,蘇軾在廣州、惠州、儋州期間寫了許多詩、詞,既優美又高深,是文化偉人的智慧結晶,是對歷史、社會、人生的哲學感悟和審美體察,優雅、精闢、有趣,富於溫馨積極的生命意蘊。 張海鷗介紹說,高太后主政八年去世了,哲宗(17歲)親政。
  • 惠州文脈:傳統「東江味道」也在悄悄謀變
    匯集東江流域風味美食的惠州西湖百年小吃第一街——「熙湖門美食街」正施工建設中,計劃在2020年春節前啟用,將進一步弘揚惠州特色美食。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走訪專家,盤點惠州人舌尖上的「年味」,發現惠州仍然沿襲著傳統的特色過年菜餚,也出現了創新的新派客家菜,備受市民歡迎。
  • 花開惠州 文種西湖
    「2020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文學榜」暨「惠州市文化智庫」活動昨日舉行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海生 陳麗媛 通訊員 劉智慧12月3日,惠州舉行「2020惠州文脈據介紹,這是惠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舉措之一。活動當天,大會公布了「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文學榜」年度榜單。
  • 【惠州文脈·風物】魂牽夢縈!蘇東坡寓惠詩詞中的王朝雲
    蘇東坡與王朝雲 漫畫/杜卉 【編者按】 從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到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寓居惠州共兩年零七個多月
  • 大美中國古建築樓閣篇:廣東惠州合江樓,蘇軾被貶惠州時下榻之所
    合江樓不僅是廣東六大名樓之一,還跟宋代歷史上乃至我們中國歷史上一位「重量級」的文化名人有關,這個人便是有著「詩神」之稱的「蘇軾」,因為這座合江樓便是蘇軾來惠州任職時下榻的第一站,而且還留下了《寓居合江樓》等膾炙人口的詩作。
  • 相逢山水惠州 詩意綿延千年
    惠州這塊土地上發生過太多驚心動魄和悲歡離合,詩化的描摹,未遠之時光,舊夢可續,如「東江才子」王映樓《朝雲墓》所寫:美人埋骨土猶香。 王映樓、黃遵憲、宋湘、江逢辰等名家均有精彩作品,古蹟、歷史、人物同步呈現,讚美、感嘆、無奈交織其中,構建了惠州宏大的歷史畫卷,表現了世人對惠州人物風情的特殊情感。 沿前人足跡,襲先賢遺韻,尋出貫穿千年文脈。
  • 黃州惠州儋州,三次被貶依然笑對人生,蘇軾的旅遊日記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首詩是蘇軾在臨死前寫的最後一首詩,他在病榻上總結了自己一生的故事,從意氣風發的大宋少年郎,到垂垂老矣的耄耋老人,他的眼中一次次浮現著自己的歲月。縱馬汴京城,彎弓西北望,赤壁臨江賦,烏臺起風雲,荔枝三百顆。我的心就像已經燃燒殆盡的木頭,身體就如同未被系在碼頭的小舟。
  • 蘇軾在惠州寫的一首絕句,描寫生動,後兩句更顯幽默
    由於疾病纏身,蘇軾走得極慢,那些押送者都不願前往,而先生自己又無錢僱人買馬。就這樣一路跋涉前進,可是還未到英州,忽然使者帶著一紙聖旨趕到,又將蘇軾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蘇軾無奈,只好服從新的命令,繼續趕路,終於費盡周折來到了廣東惠州。
  • 惠州成立文化智庫 承東坡之願興鵝城文化
    這是抗戰時期惠陽縣立第一中學(今惠州市一中)的校歌,此為歌曲頭一句,總結了惠州文脈因東坡而興,延綿千年。   據《蘇軾寓惠集》,東坡在惠州940天,寫下詩、詞、文、信、書畫等587首(篇、幅),除惠州西湖外,東新橋、西新橋、合江樓、嘉祐寺、松風亭、白鶴峰故居、羅浮山、白水山、湯泉等,凡杖履所及,大都有作品留下,惠州山水因此而「昭著於天下古今之心目」,知名度迅速提升。   「以蘇軾謫居惠州為緣起,惠州和江浙、峨眉及粵北高僧大德有了前所未有的頻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