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駒院士在中國數學會數學教育研討會的發言

2020-12-17 騰訊網

10日31日,中國數學會等單位為了紀念中國現代數學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姜立夫先生(1890年—1978年)誕辰130周年,舉辦了「姜立夫先生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暨中國數學基礎教育高峰論壇」。姜立夫之子姜伯駒院士做了關於中國數學教育的主旨演講。

演講 | 姜伯駒(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學教授)

來源 | 中國數學會

半個月前,最高領導人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又指出我國「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就想從這個「雙循環」說起。

貿易戰背後是科技戰,科技戰背後是人才戰、教育戰。人才領域和教育領域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一直存在,大家習以為常。現在必須思考調整,並非未雨綢繆,已是兵臨城下。40年來我國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在中高端人才領域形成了國際循環為主的格局,爭取到了經濟上跨越式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則出現了大學招生要標榜出國留學比例,人才選拔要比拼國外履歷,民辦中學搶著辦國際學校等偏向。現在,有人要拒發入境籤證,有人要驅趕出境,有人要脫鉤。我們怎麼辦?除了政策上繼續開拓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外,立足點必須移到教育的國內大循環,並且實現高質量發展。

十幾年來教育界都在談論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據報導,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他接著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報導中說,這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我覺得「錢學森之問」應該叫「錢學森之夢」。我們的學校要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大師,生生不息,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許多人認為這只是高等教育之痛,基礎教育是好的。我覺得這是整個中國教育事業之痛,基礎教育在某些國際測試中的表現往往只是「田忌賽馬」式的勝利,應付考試本來就是我們的強項。我們的高等教育其實是「帶傷起跑」的。

回顧2000年,我國自上而下地推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運動,以減輕學生負擔為名,削減內容,改組體系,制訂課程的國家標準,重編全套教材,俗稱「課標運動」,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場地震。2006年教育部召開課標修訂座談會,記得是在東北師大,我提出過,我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一刀切。小國可以,中國這樣的大國不可以。課程標準,講什麼怎麼講全都規定了,你必須宣布這只是全國的最低標準,決不能設最高標準,這是我當時的底線。不幸的是,20年的實踐證明我還是太天真了。高考題目不準超標,高考不考的課堂上不教,課標就成了事實上的最高標準。於是高三全年不學新課,複習應試;高考成績扁平化,區分度低;大學老師抱怨學生水平下降,不愛學習;學生被學校封閉管理或被家長半封閉管理,苦悶疲憊。許多家長生怕學校教得太少,拼命給孩子找補習班,甚至出國讀書繞開高考,催生出中國特有的一個無比繁榮興旺的校外教育循環。「課標+高考」使高三年級蛻化變質,學業進步換成了功利操演。我們的教育體系得了梗阻病。

一方面,這損害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和性格成長。中學階段,毛主席說「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是求知好奇熱情迸發的時期,是學會獨立思考走向自信自強的時期,是創新精神與志向形成的時期。高三正在十六、七歲的金色年華,卻被按下「暫停」鍵,戴上「緊箍咒」。求知渴望的銳氣受挫,被灌輸題型套路;興趣愛好被就業焦慮所淹沒,志願的選擇屈從於家長的意向。對比頂尖創新人才成長所需要的環境:追求新知的激情、自學習慣的養成,獨立思考的自信、創新智慧的比拼,真是南轅北轍。孩子們高三這一年的壓抑和煎熬,其心理創傷的廣泛和深刻超過了新冠疫情的封城衝擊,其長久的負面影響超越了一年學業的損失。

另一方面,這阻礙了高等教育的現代化。數學教育是理性文明的啟蒙,數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語言。先進國家早已把微積分引入中學,我國雖也出版過的高中用的微積分教材,卻束之高閣,自生自滅。從高校來看,20多年前北大物理系只好在物理課中先講幾周初等微積分,分不清速度與加速度,不懂力又不懂波,物理學何從談起?!大一新生的數學知識被困在17世紀以前的平臺上;而出國學習不管學哪一行的,往往意外地發現數學成了絆腳石。

中華民族先賢們千錘百鍊的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瑰寶。比如因材施教,比如與時俱進,比如因地制宜,比如不拘一格,這樣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使中華文明能傳承發展幾千年。這些理念,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學生的天賦、興趣、能力、性格、環境存在差異是客觀現實。實事求是,摒棄一刀切,增加彈性和多樣性,這是辦高水平基礎教育的必經之路。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我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能因材施教,是高水平教師的主要標誌,名師是名校的支柱,師資隊伍的建設優先於技術條件的改善。這些道理不僅適用於高等教育,對中等教育也是適用的。如果沒有教育理念和體系的結構性改革,再亮麗的短期業績考核數據也是脆弱的,不可持續的。

我想冒昧提一個比較具體的建議,作為一個可能的突破口。我建議取消高三的浪費青春的備考制度,中學數學課程改用彈性的體系,以快慢班或者選修課的方式,使畢業生學過初等微積分的比例達到15%左右;高考試題不含微積分,但是這門課的經歷與成績記入招生檔案,給高校的專業錄取與選課指導做參考。別的課程先不要攀比,能突破這一門,就是從僵化體制到彈性體制的質的飛躍,難度很大。工作量也很大,800萬高中畢業生的15%是百萬之眾。師資培訓、資格認定、質量督導,都要認真組織,絕不能放水。這將推進理工科高等教育的提高,也有助於改變尾大不掉的校外教育循環,把教師的精力重新吸引到真正有利於提高孩子們素養的道路上來。

歷史證明,深刻的改革總會動一部分人的奶酪,為更多人創造更多的奶酪,又隨時有被吐沫淹死的可能。決策層的提倡和推動是關鍵中的關鍵,否則試點容易夭折,前幾年少數高校的自主招生試點就是例子。有了經濟特區40年偉大實踐的經驗,教育特區是否也值得考慮?怎樣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發揚創新精神,調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兩個積極性,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要?

科教興國定為基本國策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為本,已經深入人心。科與教本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家,必須統籌規劃。可是實踐中卻出現了分離的跡象。科技回歸生產力的範疇,基調是創新發展;教育卻悄悄落入意識形態或社會管理的範疇,傾向於保守維穩。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跡象。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的時候,更是如此。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剛剛結束,我還來不及好好學習。會議公報表達了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強決心,這是需要教育的自立自強做後盾的。教育是「本」,「本」不穩固,科技的自立自強是不能持續的,因為比拼的不僅是應對外來 「卡脖子」產品替代升級的「速度」,更是源自內生動力驅動的科技原始創新的「加速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礎教育結構性改革的得失,往往要十幾年才看得清。我懇切地希望,在黨中央制訂2035年遠景目標時,能就深化教育改革,包括深化基礎教育改革,高瞻遠矚地指明方向,指導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徵程上少走彎路。這個契機一定要抓住,不能再等15年。因為今天的中學生,正是現代化建設2049年遠景中挑大梁的主力軍,幫助他們意氣風發地健康成長,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數學會」。

相關焦點

  • 中國數學「最強大腦」匯聚溫州!中國數學教育研討會今日舉行
    中國數學教育研討會今日舉行 2020-10-31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學「最強大腦」齊聚溫州 探討未來數學教育發展
    溫都訊 「姜立夫先生誕辰130周年活動暨中國數學教育研討會」昨天在龍港市舉行,姜伯駒、田剛、王詩宬、勵建書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28所國內重點大學數學學院院長、教授等五十餘位數學精英齊聚溫州,追憶姜立夫生平事跡與光輝業績,探討未來數學教育發展的方向。
  • 中外數學家紀念中國數學會成立70周年
    25日上午,為紀念中國數學會成立70周年,中國數學會主辦、山東大學承辦的中國數學會70周年年會在山東省威海市舉行。據介紹,此次大會是中國數學史上規模最大的紀念性學術活動。
  • 「最強數學大腦」匯聚溫州 致敬「數學家搖籃和播種者」
    前天,中國數學教育研討會在姜立夫先生的家鄉溫州龍港市舉行,追憶姜立夫的一生,緬懷他的光輝業績,探討未來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溫州,素有「數學家搖籃」的美譽,中國數學界的溫籍教授有200來人。1910年10月,他考取庚款留學第二批留美學生,191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理學士學位,1919年5月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是中國最早的留美數學博士之一。歸國後,姜立夫先生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系和嶺南大學(現為中山大學)數學系,並籌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為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培養了陳省身、江澤涵、吳大任等著名數學家。
  • 調和分析及其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程民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在...
    2017年10月26日到28日,調和分析及其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程民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和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程民德先生的親屬,曾經的同事、學生,及數學界的同行、朋友從全國各地以及歐洲、美國等地趕來,為紀念程先生齊聚一堂。
  • 李克正: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必須掌握在數學界
    10月31日,中國數學會等單位為了紀念中國現代數學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姜立夫先生(1890年—1978年)誕辰130周年,舉辦了「姜立夫先生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暨中國數學基礎教育高峰論壇」。在論壇上,多位關心中國數學教育的有識之士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其中2001年頒布的「數學新課標」再度成為討論的議題(過往討論可參見《15年前,姜伯駒院士為何怒批數學「新」課標?》)。《返樸》獲授權在此刊發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李克正先生在論壇上的發言(標題為編者所加),希望與讀者諸君共同思考。亦歡迎各界來稿討論。
  • 上海交通大學吳文俊數學中心成立
    未來網高校頻道5月17日訊(記者 候智 通訊員 杜欣 祁潔)5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著名校友、蜚聲國際的數學家吳文俊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紀念吳文俊院士誕辰一百周年暨數學科學與數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 中國數學會醫學數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
    2020年11月28日,中國數學會醫學數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會議由中國數學會、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協辦。中國數學會秘書長鞏馥洲主持會議,來自數學、生物、醫學等不同領域的上千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和線下形式參會。
  • ...助力健康中國——中國數學會醫學數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大...
    會議由中國數學會、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協辦。中國數學會秘書長鞏馥洲主持會議,來自數學、生物、醫學等不同領域的上千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和線下形式參會。
  • 四川大學舉行紀念柯召院士誕辰110周年暨數學科學與數學文化學術...
    7月17日上午,四川大學紀念柯召院士誕辰110周年暨數學科學與數學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蓉舉行。會上,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田剛院士,前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王元院士等致辭,柯召院士女兒柯孚久教授深切緬懷慈父。會上還舉行了《芒鞋踏遍嶺雲頭》柯召院士紀念宣傳片首發儀式及《柯召傳》110周年紀念版贈書儀式。
  • 全國50餘位數學「最強大腦」匯聚溫州
    10月31日,「姜立夫先生誕辰130周年活動暨中國數學教育研討會」在龍港市舉行,姜伯駒、田剛、王詩宬、勵建書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28所國內重點大學數學學院院長、教授等50餘位數學精英匯聚溫州,追憶緬懷姜立夫生平事跡與光輝業績,探討未來數學教育發展的方向。
  • 重磅 | 2019年中國數學會三大數學獎揭曉!
    開幕式上公布了2019年中國數學會華羅庚獎、陳省身獎和鍾家慶獎獲獎名單。洪家興和馮克勤獲得第十四屆華羅庚數學獎,吳臻和張平獲得第十七屆陳省身數學獎,崔春風、邱國寰、吳開亮和解龍傑獲得第十四屆鍾家慶數學獎。
  • 中國數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湘潭舉行
    10月21日上午,由中國數學會主辦、湘潭大學承辦的中國數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湘潭舉行開幕式,13位中科院院士、近800位中國數學界精英與會。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致開幕詞,副省長向力力向年會發來賀信。  袁亞湘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數學會在過去一年所開展的一系列國際學術活動,以及在科技普及和推薦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就。
  • 近日,19位院士、近100名專家同赴川大,共同緬懷這位老校長!
    7月17日,四川大學在望江校區明德樓召開紀念柯召院士誕辰110周年暨數學科學與數學文化學術研討會,深切緬懷柯召先生,紀念他為我國數學事業、教育事業,以及為學校建設與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柯召院士家屬代表柯孚久教授和白以龍院士;中國科學院王元院士、姜伯駒院士、張恭慶院士、張景中院士、馬志明院士、文蘭院士、郭雷院士、田剛院士、
  • 跨學科牽手攻關 中國數學會醫學數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近日,中國數學會醫學數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會議由中國數學會、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協辦。中國數學會秘書長鞏馥洲主持了會議,來自數學、生物、醫學等不同領域的上千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和線下形式參會。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院士在致辭中介紹,北京大學聯合中科院、東北師範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單位,共同申請成立了醫學數學專業委員會,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 中國數學會三大數學獎揭曉!
    龍以明,數學家,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天津市數學會理事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數學聯盟執委。龍以明主要從事動力系統與非線性分析研究,特別關注哈密頓動力系統與辛幾何。他是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特邀報告人,曾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陳省身數學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數學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獎項,以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勞模等榮譽稱號。
  • 上海交大吳文俊數學中心成立
    紀念吳文俊誕辰一百周年專題片:《中國數學家的驕傲——吳文俊》5月9日,在上海交大著名校友、蜚聲國際的數學家吳文俊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紀念吳文俊院士誕辰一百周年暨數學科學與數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
  • 中國數學會組建醫學數學專委會
    原標題:中國數學會組建醫學數學專委會(記者付東紅 通訊員於潔)由中國數學會、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數學會醫學數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近日舉行。來自數學、生物、醫學等不同領域的上千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和線下形式參會。
  • 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當選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中國數學工作者的學術性法人社會團體——中國數學會迎來四年一次的換屆大會,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當選新一屆理事長。田剛院士 北京大學新聞網 圖據北京大學新聞網消息,2019年11月21-24日,中國數學會第十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9年學術年會在廣東省佛山市召開。24日,中國數學會宣布選舉結果,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田剛院士當選為新一屆理事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