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31日,中國數學會等單位為了紀念中國現代數學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姜立夫先生(1890年—1978年)誕辰130周年,舉辦了「姜立夫先生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暨中國數學基礎教育高峰論壇」。姜立夫之子姜伯駒院士做了關於中國數學教育的主旨演講。
演講 | 姜伯駒(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學教授)
來源 | 中國數學會
半個月前,最高領導人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又指出我國「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就想從這個「雙循環」說起。
貿易戰背後是科技戰,科技戰背後是人才戰、教育戰。人才領域和教育領域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一直存在,大家習以為常。現在必須思考調整,並非未雨綢繆,已是兵臨城下。40年來我國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在中高端人才領域形成了國際循環為主的格局,爭取到了經濟上跨越式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則出現了大學招生要標榜出國留學比例,人才選拔要比拼國外履歷,民辦中學搶著辦國際學校等偏向。現在,有人要拒發入境籤證,有人要驅趕出境,有人要脫鉤。我們怎麼辦?除了政策上繼續開拓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外,立足點必須移到教育的國內大循環,並且實現高質量發展。
十幾年來教育界都在談論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據報導,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他接著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報導中說,這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我覺得「錢學森之問」應該叫「錢學森之夢」。我們的學校要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大師,生生不息,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許多人認為這只是高等教育之痛,基礎教育是好的。我覺得這是整個中國教育事業之痛,基礎教育在某些國際測試中的表現往往只是「田忌賽馬」式的勝利,應付考試本來就是我們的強項。我們的高等教育其實是「帶傷起跑」的。
回顧2000年,我國自上而下地推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運動,以減輕學生負擔為名,削減內容,改組體系,制訂課程的國家標準,重編全套教材,俗稱「課標運動」,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場地震。2006年教育部召開課標修訂座談會,記得是在東北師大,我提出過,我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一刀切。小國可以,中國這樣的大國不可以。課程標準,講什麼怎麼講全都規定了,你必須宣布這只是全國的最低標準,決不能設最高標準,這是我當時的底線。不幸的是,20年的實踐證明我還是太天真了。高考題目不準超標,高考不考的課堂上不教,課標就成了事實上的最高標準。於是高三全年不學新課,複習應試;高考成績扁平化,區分度低;大學老師抱怨學生水平下降,不愛學習;學生被學校封閉管理或被家長半封閉管理,苦悶疲憊。許多家長生怕學校教得太少,拼命給孩子找補習班,甚至出國讀書繞開高考,催生出中國特有的一個無比繁榮興旺的校外教育循環。「課標+高考」使高三年級蛻化變質,學業進步換成了功利操演。我們的教育體系得了梗阻病。
一方面,這損害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和性格成長。中學階段,毛主席說「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是求知好奇熱情迸發的時期,是學會獨立思考走向自信自強的時期,是創新精神與志向形成的時期。高三正在十六、七歲的金色年華,卻被按下「暫停」鍵,戴上「緊箍咒」。求知渴望的銳氣受挫,被灌輸題型套路;興趣愛好被就業焦慮所淹沒,志願的選擇屈從於家長的意向。對比頂尖創新人才成長所需要的環境:追求新知的激情、自學習慣的養成,獨立思考的自信、創新智慧的比拼,真是南轅北轍。孩子們高三這一年的壓抑和煎熬,其心理創傷的廣泛和深刻超過了新冠疫情的封城衝擊,其長久的負面影響超越了一年學業的損失。
另一方面,這阻礙了高等教育的現代化。數學教育是理性文明的啟蒙,數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語言。先進國家早已把微積分引入中學,我國雖也出版過的高中用的微積分教材,卻束之高閣,自生自滅。從高校來看,20多年前北大物理系只好在物理課中先講幾周初等微積分,分不清速度與加速度,不懂力又不懂波,物理學何從談起?!大一新生的數學知識被困在17世紀以前的平臺上;而出國學習不管學哪一行的,往往意外地發現數學成了絆腳石。
中華民族先賢們千錘百鍊的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瑰寶。比如因材施教,比如與時俱進,比如因地制宜,比如不拘一格,這樣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使中華文明能傳承發展幾千年。這些理念,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學生的天賦、興趣、能力、性格、環境存在差異是客觀現實。實事求是,摒棄一刀切,增加彈性和多樣性,這是辦高水平基礎教育的必經之路。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我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能因材施教,是高水平教師的主要標誌,名師是名校的支柱,師資隊伍的建設優先於技術條件的改善。這些道理不僅適用於高等教育,對中等教育也是適用的。如果沒有教育理念和體系的結構性改革,再亮麗的短期業績考核數據也是脆弱的,不可持續的。
我想冒昧提一個比較具體的建議,作為一個可能的突破口。我建議取消高三的浪費青春的備考制度,中學數學課程改用彈性的體系,以快慢班或者選修課的方式,使畢業生學過初等微積分的比例達到15%左右;高考試題不含微積分,但是這門課的經歷與成績記入招生檔案,給高校的專業錄取與選課指導做參考。別的課程先不要攀比,能突破這一門,就是從僵化體制到彈性體制的質的飛躍,難度很大。工作量也很大,800萬高中畢業生的15%是百萬之眾。師資培訓、資格認定、質量督導,都要認真組織,絕不能放水。這將推進理工科高等教育的提高,也有助於改變尾大不掉的校外教育循環,把教師的精力重新吸引到真正有利於提高孩子們素養的道路上來。
歷史證明,深刻的改革總會動一部分人的奶酪,為更多人創造更多的奶酪,又隨時有被吐沫淹死的可能。決策層的提倡和推動是關鍵中的關鍵,否則試點容易夭折,前幾年少數高校的自主招生試點就是例子。有了經濟特區40年偉大實踐的經驗,教育特區是否也值得考慮?怎樣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發揚創新精神,調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兩個積極性,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要?
科教興國定為基本國策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為本,已經深入人心。科與教本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家,必須統籌規劃。可是實踐中卻出現了分離的跡象。科技回歸生產力的範疇,基調是創新發展;教育卻悄悄落入意識形態或社會管理的範疇,傾向於保守維穩。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跡象。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的時候,更是如此。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剛剛結束,我還來不及好好學習。會議公報表達了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強決心,這是需要教育的自立自強做後盾的。教育是「本」,「本」不穩固,科技的自立自強是不能持續的,因為比拼的不僅是應對外來 「卡脖子」產品替代升級的「速度」,更是源自內生動力驅動的科技原始創新的「加速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礎教育結構性改革的得失,往往要十幾年才看得清。我懇切地希望,在黨中央制訂2035年遠景目標時,能就深化教育改革,包括深化基礎教育改革,高瞻遠矚地指明方向,指導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徵程上少走彎路。這個契機一定要抓住,不能再等15年。因為今天的中學生,正是現代化建設2049年遠景中挑大梁的主力軍,幫助他們意氣風發地健康成長,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