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氣詞的分類:
1﹑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
(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
(2)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
(3)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
2﹑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
(1)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
(2)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
(3)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
·句尾語氣詞:
1.「也」:表靜態,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語氣。並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複句中後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語氣。
2.「矣」:主要用於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於其他類型的句子(複句的後分句、描寫句、疑問句),表示把已經或者將會出現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的。相當於「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於這種情況,有往小裡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於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
(1)一般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後面,既表示「於(介詞)+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2)用在形容詞謂語後面,隱含「於是」而指代比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
(3)用在及物動詞後,相當於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些。如「非曰能之,願學焉。」
(4)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出現了,那麼「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
6.「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疑問語氣詞。
(1)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來,然後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
(2)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
(3)用在特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
(4)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譯為「嗎」或「呢」。
(5)「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吧」。「乎」仍是疑問語氣。(6 )用於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是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與(歟)、邪(耶)」:
(1)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
(2)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語氣。
8.「哉」:
(1)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
(2)用於反問句尾更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於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於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面。
·句首語氣詞
1.「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
(1)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入正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語詞。
(2)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層﹑假設﹑結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蓋」:
(1)作句首語氣詞時用於發議論。不譯。
(2)用在句中主語後謂語前,表示猜測或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唯(惟、維)」
(1)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於《詩經》《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
(2)用在句中,表示限制範圍﹑幫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句中語氣詞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奏的作用。有時用在並列的詞組後面,表示頓宕語氣。
2.「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相關閱讀
易混淆!兼詞、兼類詞、詞類活用
虛詞「之、其、而、以、於」
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
古漢:形容詞用作名詞
古代漢語:介詞
代詞「者」的用法
指示代詞「所」的用法
查看更多,請點擊主頁菜單「古現漢語→古漢雜貨文匯總」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