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焉、乎、哉,文言語氣詞知多少

2021-02-13 漢語言文學學習

·語氣詞的分類:

1﹑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

(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

(2)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

(3)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

2﹑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

(1)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

(2)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

(3)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

·句尾語氣詞:

1.「也」:表靜態,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語氣。並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複句中後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語氣。

2.「矣」:主要用於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於其他類型的句子(複句的後分句、描寫句、疑問句),表示把已經或者將會出現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的。相當於「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於這種情況,有往小裡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於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

(1)一般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後面,既表示「於(介詞)+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2)用在形容詞謂語後面,隱含「於是」而指代比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

(3)用在及物動詞後,相當於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些。如「非曰能之,願學焉。」

(4)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出現了,那麼「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

6.「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疑問語氣詞。

(1)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來,然後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

(2)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

(3)用在特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

(4)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譯為「嗎」或「呢」。

(5)「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吧」。「乎」仍是疑問語氣。(6 )用於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是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與(歟)、邪(耶)」:

(1)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

(2)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語氣。

8.「哉」:

(1)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

(2)用於反問句尾更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於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於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面。

·句首語氣詞

1.「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

(1)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入正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語詞。

(2)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層﹑假設﹑結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蓋」:

(1)作句首語氣詞時用於發議論。不譯。

(2)用在句中主語後謂語前,表示猜測或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唯(惟、維)」

(1)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於《詩經》《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

(2)用在句中,表示限制範圍﹑幫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句中語氣詞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奏的作用。有時用在並列的詞組後面,表示頓宕語氣。

2.「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相關閱讀

易混淆!兼詞、兼類詞、詞類活用

虛詞「之、其、而、以、於」

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

古漢:形容詞用作名詞

古代漢語:介詞

代詞「者」的用法

指示代詞「所」的用法

查看更多,請點擊主頁菜單「古現漢語→古漢雜貨文匯總」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文言基礎知識:感嘆語氣與祈使語氣
    (三)感嘆語氣1.哉、夫「哉、夫」是最常見的感嘆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呀」。如:1.先生欺餘哉!(韓愈:《進學解》)——先生欺騙我啊!2.今若是焉,悲夫!「哉」通常用在句尾。在主謂倒裝句裡,「哉」的位置在句中——主語之前、倒裝的謂語之後。如:3.快哉此風!(宋玉:《風賦》)——這風使人爽快呀!「風」是主語,「此」是「風」的定語,「快」是謂語。4.異哉言乎!(範縝:《神滅論》)——你的話真奇怪啊!「言」是主語,「異」是謂語。
  • 學者稱"之乎者也"是「文言語氣詞」 閱讀時不發音
    學者稱"之乎者也"是「文言語氣詞」 閱讀時不發音   近日,南開大學學者孟昭連稱 研究發現,「之乎者也」這類「文言語氣詞」,並非古人口語,而是一種書面語符號,它的功能是提示斷句和語氣聲調,相當於現代的標點符號,閱讀時不需要發聲。
  • 高考語文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焉
    高考語文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焉 2013-01-30 17:09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語氣詞的解析和比較
    一、語氣詞的分類:1 ﹑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1 )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2 )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3 )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2 ﹑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1 )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2 )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3 )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
  • 高中語文|文言斷句的5個妙招,非常實用
    尤其是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1、句首的發語詞和謙敬副詞,「其、蓋、凡、諸、唯、盍、夫、則、夫、且夫、若夫、竊、請、敬」等前面可斷句。2、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3、句末語氣詞 ,「者、也、矣、歟、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
  • 「之乎者也」:語氣詞?標點符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論語》中人人都會背誦的一段話。也就是說,文言就應該是古人口語的忠實記錄,即所謂「映照說」。但孟昭連經過多年研究後疑竇頓生。  按照語言學界共識,西周之前漢語是沒有語氣詞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在書面語中出現的,在二三百年間很快達到完備的程度。從《尚書》開始,《詩經》《左傳》尤其是《論語》及戰國其他諸子著作,都有大量語氣詞。
  •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者,匿也。人焉廋哉:人怎麼能藏起來呢?同樣在《孟子》中,同樣有更具體的觀眸子以察人而人焉廋哉的辦法。^_^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 文言文語段斷句的訣竅
    文言文語段斷句的訣竅文言文斷句就是對考查的語段進行語意上的停頓。考查方式以主觀題為主,即從所給的文言文段中選取一段話進行斷句,分值為3分。文言文語言組織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文言文語段的斷句,劃分時藉助一定的標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論語|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只有知人,才能夠善任,不能知人,所謂的任用也就只能是盲動。每個人都有其閃光的一面,要客觀、綜合地評價員工,善於發現員工的長處,知人善任,發揮其能動性。
  • 八年級文言虛詞解析匯總
    絕密★啟用前文言虛詞(第一模塊)《考試說明》中列出的十八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一、而三、乎1、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2、 壯士,能復飲乎?3、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7、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語文知識:盤點18個常見文言虛詞之用法(4)
    語文知識:盤點18個常見文言虛詞之用法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 【高中@專題】18個重要文言虛詞用法、意義及例句
    (《石鐘山記》)固定結構……之謂也、其……之謂乎:說的就是……啊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也哉: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孔雀東南飛》)固定結構且夫:況且,再說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然動詞通「燃」:燃燒死灰獨不復然乎?《韓安國列傳》認為……正確成然之。
  • 文言文知識梳理:從文言到白話,貴在方法
    掌握文言語句翻譯的一般方法增:即對省略部分要增補出來。文言文中比較常見的是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這樣的文言句子在翻譯時必須調整過來。(《公輸》)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①公將鼓之。
  • 文言語氣助詞「之、乎、者、也」探源
    雖然「之乎者也」常作為文言虛詞出現,但是它們可不是「天生」的虛詞,它們原本有都實際意思,是實詞,本文重點挖掘它們造字本義,探討它們的起源。「乎」甲骨文「乎」是會意字,在號角上加三點指事符號,表示吹奏的氣流通過號角發出的聲音,也就是吹號示警,召集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