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璟 馬曉敏 覃小原 楊婕
製圖:張璟 馬曉敏 覃小原 楊婕
指導老師:朱媛媛、雷霖
SUIBE數據新聞團隊出品
2020年的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人類不得不與病毒共存。即使逐漸熟悉口罩、消毒液和社交隔離,面對再度席捲而來的病毒變異、倫敦封城,疫苗仍舊承載全球矚目和期待。
1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宣布,疫苗接種將分兩步走,在冬春季節到來之際,對部分重點人群和高危人群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隨著疫苗獲批上市,產量逐漸提高,普通人群的接種工作將有序展開。
全球範圍新冠疫苗接種第一輪高峰已至,大規模接種疫苗將成為趨勢。
作為一支擁有獨立研發疫苗的特殊力量,中國生產的疫苗除供給本國外,在國際市場中也能佔據一席之地。
然而,疫苗開打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若要拯救世界我們還有多長的路要走呢?
疫苗研發、量產、開打之後,一切都能「風平浪靜」嗎?難免會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身體很健康,必須要打疫苗嗎?
疫苗屬於預防性生物製品,但健康人往往缺乏危機意識,難以看到預防的價值。大眾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難免心存疑慮。
那麼,疫苗靠得住嗎?就Ⅲ期臨床數據來看,各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未出現很嚴重的問題。
但在疫苗上市後,其持續安全性問題不容忽視。疫苗需要經過多個嚴格的檢測環節才能注射,對存儲、運輸條件頗為嚴苛,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疫苗的質量。
至少已有三個公司(Gamaleya、輝瑞/BioNtech、Moderna)的疫苗有效性超過90%,這意味著100個接種疫苗的人中,至少有90個人不會感染新冠,同時可能為這個群體建立了群體免疫保護力。
儘管,人們對疫苗存在各種疑慮,疫苗無法做到百分百有效,但是它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依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疫苗使人類終結了天花,使我國消除了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質炎,控制了B肝、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結核、乙腦等疾病。
疫苗的出現,直接和間接挽救了無數生命,極大降低了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
據統計,計劃免疫實施33年來,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四種傳染病總發病率下降99%以上,共減少發病3億人次,減少死亡400萬人。
疫苗能否致勝,更難的恐怕是分配問題有限的疫苗應該怎麼分配?貧窮地區的疫苗該如何保障?
目前,全球的新冠疫苗大多是為富裕國家供應的,這些國家一直在與製藥公司談判,確保疫苗一經生產就有優先購買權。
但對有著全球近一半人口的南蘇丹、尼加拉瓜以及南非共和國等中低收入國家來說,他們並不具備能與製藥公司達成大筆交易的購買力。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些國家能夠獲得的新冠疫苗劑量,最多只能覆蓋其14%的人口。
個別富裕國家預購了遠超其需求的新冠疫苗,貧困國家被遠遠甩在後面,新冠疫苗的貧富差距愈加凸顯,這種不平等顯然無益於新冠疫情的全球治理。
COVAX項目預計在2021年底前交付20億劑疫苗,並保證為所有參與國提供足以保護至少20%本國人口的疫苗。但對貧窮國家其他八成的人群,疫苗如何獲得還尚未可知。如果分配缺乏有效調節,國際中既有的不平等就會因此加劇。
疫苗惠及所有人還需更多努力。
當疫苗產量還不能滿足全世界需求時,到底誰能獲得第一劑疫苗?什麼才是最關鍵的優先分配因素?全球疫苗聯盟執行長塞思·伯克利(Seth Berkley)博士指出,為了制止新冠大流行繼續蔓延,首批疫苗需要用在「刀刃上」才能有最優效果,也就是說,疫苗應該首先分配給
高危易感人群,即那些處於感染風險和極具傳播性的人群。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新冠疫苗
公平分配框架,對接種疫苗提供指導。
如果按照國家或地區來劃分,哪些國家或地區將獲得優先接種的機會呢?雖有一些有效接種路徑,但全球範圍內的具體接種方案還未完善。
現階段新冠疫苗的主要受益者是部分發達國家和優先接種人群,隨著疫苗的普及,當接種疫苗人口達到全球人口的70%~90%時,我們才能達到
群體免疫的基本條件。那時,全人類都將是新冠疫苗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