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國字號學會「組團」來青,科學家要把論文「寫在青島大地上」

2020-12-20 瀟湘晨報

在「科創圈」,青島正在受到「頂級智庫」越來越多的青睞。

近日,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座談會召開,又有10家「國字號」學會「組團」來到青島,帶著智囊團、科技成果和創新項目,通過籤約合作、會企交流等方式,為青島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動青島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

現場對接,各個全國學會紛紛帶來了各自領域內「天花板」水平的專家,青島則拿出了產業雄厚、場景廣闊的應用市場。10個學會和海爾、雙星等30多家青島企業面對面,提出需求、給到方案,探討合作的可能。

走進園區,全國學會根據自身行業特色,在青島找到對應的「落腳點」,到研發中心去、到生產一線去,為青島產業發展進行深度「把脈」。

攜手前進,全國學會通過與青島培育成果轉化基地、共建產業創新中心等方式紛紛在青島設立「根據地」,找到了合作的長效機制,頂級創新成果的來青之路更加順暢。

這是青島與全國學會資源的深度對接、和頂級智庫共榮創新的重大機遇,是「科創中國」試點城市給青島帶來的平臺「紅利」。

6月4日,青島成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搭上了中國科協這趟滿載創新資源的發展快車;8月14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讓青島站在了全國聚光燈下,「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活動啟動,青島開啟了與全國學會深入合作的大門。隨後,全國學會陸續選擇把國家級會議、賽事落在青島,與這座城市擦出了更多攜手同行的火花。

01 10家全國學會和30家青島企業現場「約會」

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材料研究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中國水產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公路學會,這10個「國字號」學會與青島來了一場「情投意合」的深度合作。

一次對接不是全部,長期合作才是未來。對接會上,青島的協會、高校和企業紛紛與全國學會籤訂長期合作協議、共建成果轉化基地,學會的成果在青島落地有了「抓手」,搭上全國學會這趟頂級智庫的發展「快車」,青島也得到了長期有效的「車票」。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與山東領軍科技集團、青島海爾智能技術研發有限公司分別籤訂了合作協議,全國核心材料專家向青島企業輸送有了「傳輸帶」,先進科技成果與青島新材料產業深度融合有了「粘合劑」。

通過合作,材料學會專家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囊團,將極大提升領軍集團石墨烯研發的質量,實現產業化,推動青島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海爾的智慧家居領域也將用上更加輕薄、耐腐蝕,能抗汙、除菌實現自動控溫控溼控氧的多種前沿材料技術,雙星的廢舊輪胎裂解項目得到全國學會的加持。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揭牌並落地萊西,讓素有「中國石墨之鄉」之稱的萊西與材料學會「再續前緣」。在前幾天剛結束的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新材料科技專家服務團對接會上,已經有十餘位專家對青島的石墨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深度「把脈」,與當地企業建立了聯繫。通過基地,材料學會在青島有了掛牌服務的「居所」,將面向全市新材料企業制定長期服務活動機制。

直面青島農機「大而不強」的困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與青島市科協、青島市農機生產流通協會及青島農業大學電機學院籤訂了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島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合作協議。科研院所、高校、政府、企業齊聚,這個創新中心將以應用為導向,促進青島現代農機裝備升級,提升農機企業科技含量與競爭實力。

對接會上當然少不了有深入、務實的溝通。50多位企業人員代表著會前提出精準需求的30多家青島企業,與全國學會的專家開展了面對面的對接洽談,就解決產業發展難點、建立長期合作聯繫、共建協同創新機構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科技創新不能囿於「象牙塔」,也不能搞「獨奏」,必須圍繞全市發展大局,與城市發展戰略和產業方向緊密契合,突出主攻方向。抓住發展機遇,靶向產業需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才能實現創有所用。

02 「國字號」學會緣何與青島「情投意合」?

全國學會能與青島結緣,首先得益於「科創中國」試點城市這條紐帶。合作發展、開放協同,全國學會的資源由此開始加速向青島傾斜,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與這座創業城市進行了精準對接。

「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是青島必須抓住的發展機遇!獲批以後,《青島市建設「科創中國」試點城市行動方案》、青島與中國科協籤署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合作協議》讓各項工作紮實有序推進有了「頂層設計」;青島構建了「科創中國」協同推進體系,成立了推進專班,構建了科協、科技、工信、民營經濟等部門橫向協作,市、區市、功能區縱向聯動的協同推進機制,形成了科技經濟融合的服務網絡。

做好準備、敞開懷抱,青島吸引有關全國學會陸續在這裡開展科技服務活動。從中國科協年會籌備和舉辦開始,相關論壇就針對青島產業需求量身定製,學會便組織院士專家深入企業指導、開展精準對接;年會後,各學會繼續為青島引入學術會議、導入專家資源,把脈青島產業發展,深化科技服務和合作,新的成果不斷湧現。

自8月以來,中國自動化學會已經把4個全球會議、賽事的舉辦地選在了青島,其中包括上周剛結束的中國機器人大賽這一全國影響力最大、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機器人學科競賽,吸引了來自全國超3500名參賽選手,為青島壯大機器人產業規模帶來了助推力;中國材料學會也計劃於青島舉辦8000人規模的新材料大會。

獲批以來,青島已與17家全國學會對接會議20餘次,梳理了100餘項企業發展重大需求,吸引學會與青島企業對接、走進產業園區30餘場次,籤訂了近20項合作協議。

11月25日,「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北片區)建設現場交流調研活動在北京舉行,青島作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代表,面向全國分享了借力「科創中國」發展的典型經驗。

成為試點城市的青島,為什麼能抓住機遇,令全國學會「青睞」有加?這背後,我們還應該看到青島承接頂級智力資源的稟賦和實力。

頂級科研成果的落地需要廣闊的產業空間和企業平臺。而青島產業門類齊全,工業、製造業、新材料等領域有雄厚的企業實力和產業基礎,給全國頂級科研成果的落地提供了廣泛的產業應用空間;海洋、生物醫藥、大健康等新興產業也有可期的發展前景。

疊加上合示範區、自貿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青島穩穩站在了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正靈活運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雙向發力」,在全球範圍內優化配置資源。這樣的青島,就如一個全球資源集聚的大平臺,全國學會自然能從其中找到「用武之地」。

青島正在打造「科創中國」創新發展的完備生態。出臺《加快建設創業城市的十條意見》《青島市「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打通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打造「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環境的「4+1」發展生態,讓頂級科技成果能在片「熱帶雨林」中茁壯成長。

青島與「國字號」學會的「兩情相悅」,是科研成果與產業應用的對接,是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對接,更是一流智庫資源與這個「城市中的獨角獸」的對接。

03 讓科學家的論文「寫在青島大地上」

從110多個申報試點的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試點城市,青島必須抓住機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持續深挖中國科協背後210個全國學會的資源,與全國學會間形成共榮發展的長期效應。

擁有科學家、科創企業家、投資家等豐富的創新資源,每一個全國學會都是一個產、學、研、用協同的平臺。而青島必須在「科創中國」這個平臺組織、樞紐組織上,把這些資源引進來,讓頂級科研人員的論文「寫在青島大地上」。

對接全國學會的資源,青島要立足產業發展實際,有所「揚棄」、精準發力,推進科創資源與青島產業深度融合。

今年以來,青島由市級領導牽頭,成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13個產業專班,研究制定十大新興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加快超高清視頻、5G、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高技術產業發展,全力打造中國人工智慧應用與服務產業高地、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和機器人產業基地。這些領域是青島的未來所在,對科技賦能最為迫切,也是科創最為活躍的區域。

對接全國學會的資源,青島要摸清企業創新需求,通過全國學會科技服務真正助力企業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這個環節不是簡單的「給」和「拿」,而是讓青島和在與全國學會的碰撞中消化吸收、共榮創新。從某種角度上講,科技創新其實就是技術產業化,而「科創中國」為青島破題技術產業化的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方面,要梳理青島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支撐政策和措施,讓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對青島產業需求和創新生態有更深入的了解,為進一步的深入合作奠定基礎;同時,要打通渠道,將市場的需求和企業的難點、痛點、堵點收集匯總。實現了企業需求「上傳」,才能更好地吸引科技資源「下沉」,科技和產業才能在相互協作中推動著彼此向前。

當然,學會的資源不能限制在學、研、產等環節,在創新成果推向市場的過程中,學會的資源也能發揮很好的「背書」作用。現在青島與全國學會的合作是「播種」,讓青島的創新成果可以無中生有、從小變大;在不久的將來,青島可以有更多產品推向市場,一個產、學、研、用貫通的產業鏈條正在形成。

打好「科創中國」這張王牌,構建與全國學會對接合作的長效機制,青島正構建具有生命力的創新生態和技術創新模式,形成科技經濟融合的「青島路徑」,打造成為「科創中國」創新樞紐城市,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源:青島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技送入農戶家
    原標題: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技送入農戶家   「十三五」時期,寧夏大地上,一批批科研人員奔赴田間地頭、旱塬山坳,圍繞寧夏
  • 最牛的科學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你心目中的科學家是什麼樣子?白大褂、白手套,站在一堆精密機器中間。也許,他們還有另外一副樣子。一個中國小夥子緩緩登臺,表情平靜,腳步裡寫滿鎮定與從容。實際上,他和所在團隊正在創造歷史,一項三十年來從未出現過的歷史——他們要代表中國科研團隊,領取 " 戈登 · 貝爾 " 獎,一項被譽為世界超算應用領域 " 諾貝爾獎 " 的獎項。這也是該獎創辦 30 年來,我國科研團隊在此大獎上零的突破。這個中國小夥名叫甘霖。
  • 青島景區首次入圍生態遊評國字號 百果山上榜
    原標題:生態遊評「國字號」百果山上榜    晚報訊 記者昨從青島市旅遊局獲悉,根據《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與運營規範(GB/T26362-2010)》、《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管理規程》和《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與運營規範
  • 同濟大學: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秉持濟人濟事濟天下信念
  • 破除「SCI迷思」,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今年1月底,科技部下發通知,要求各有關攻關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勇挑重擔、敢於擔當,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項攻關任務上來,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在於科研論文的價值被人為扭曲。正如多個通知中所指出的:一些研究部門和研究人員沒有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一些部門和人員存在「唯論文」的傾向;一些部門和人員存在「SCI迷思」。什麼是SCI?它並不神秘,也不「高大上」。它是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
  • 把論文寫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
    新疆新聞在線網1月19日消息(實習記者李維):新疆林業科學院造林治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魯天平從事林業工作36年來,常年奔波在天山南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把論文寫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
  • 新生代表: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校長李元元寄語新生:要德才兼備,追求卓越,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你們當中,大部分是95後、00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影響,你們網絡學習、線上答辯、雲端面試,戰勝了諸多困難與挑戰,通過了疫情大考。」
  • 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
    李屏南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
  • 把論文寫在邊疆大地上
    28年來,他投身教育事業,初心不改、激情不減。2018年,身為德宏師專副教授的他毅然接受州委、州政府的委託,僅用200餘天便籌建了一所新學校,隨後躬耕基礎教育事業,把論文寫在了邊疆的大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想,籌建學校實際上就是在做科研,不懂的東西可以學,遇到困難就攻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想到這篇科研『成果』將為邊疆教育事業作出貢獻,作為教育工作者,能擔此使命,我是自豪和激動的,我一定竭盡全力把它做好。」班雲感言。為了保證學校能按時開學,他不敢懈怠,始終衝在第一線。
  • 《信用華夏》專訪鄭喜芝: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
    《信用華夏》專訪鄭喜芝: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 留在農民家農業是第一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在耕地數量減少趨勢難以逆轉的同時,耕地質量問題日漸凸顯。
  • 「論文不能光寫在紙上,還得寫到大地上」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可他隨時一挽褲腿就下田種地的樣子像個農民;他和團隊不用一滴農藥就解決了三七易生病、無法連續多年種植的難題,可他卻宣布把價值10億元的林下三七種植技術專利無償贈給鄉親;他曾在媒體的鏡頭裡忽然「消失」,杳無音信,卻在兩年後手託一顆兩公斤重的冬季馬鈴薯在兩會「代表通道」上為一個叫蒿枝壩的小山村代言
  • 回歸學者初心和使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領導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偉大號召,2020年10月29日下午,經濟管理出版社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在出版社會議室聯合舉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反思》新書發布會。來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4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 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攻堅「三廢」治理 守護青山綠水 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20年來,柴立元跟「三廢」治理一個個難題較上了勁,「我們要站在國家和行業最需要的地方。國家關心什麼,我們就要關注什麼;企業急需什麼,我們就要研究什麼。」
  • 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李屏南    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 弘揚科學家精神 「技術頑童」李金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做了這麼多年的工程,自己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我想把我的通信工程實踐知識教給學生,而自己呢,邊做研究邊繼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19年,李金新主持研發超級無人機低空轉發系統,該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提供應急救援,無人機可第一時間進駐災害現場,搭建起「空中臨時基站」,為應急救援提供指揮調度通信服務。
  • 山東「來好事了」,一所「國字號」大學有望落戶青島,網友:期待
    山東「來好事了」,一所「國字號」大學有望落戶青島,網友:期待!山東省是我國的「教育強省」,這裡優質高校數量很多,省內重視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現在這裡的高中教育資源比以前豐富多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對社會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個省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很多。
  •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10年來,科技小院師生先後研究或引進冬小麥、夏玉米、西瓜、蘋果、葡萄、棉花等作物高產高效技術37項。僅小麥深耕一項技術,就使當地小麥產量平均增產6%。  實踐出真知,創新無止境。在曲周,中國農大致力與當地政府、企業等各方不斷拓展合作,促進資源匯聚,科技之花在實踐的沃土中絢爛綻放:  ——綠色種養業不斷發展。
  • 山東又將迎來一所「國字號」大學,實力不輸山大,有望落戶青島
    一直以來,人們將山東稱為「齊魯大地」,並且這裡還是我國「禮儀之邦」的代表,因為有儒家學派的代表孔子在這裡誕生,因此山東對於教育的重視度非常高,人才本就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對於山東來說,雖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但這裡並不是我國的科教重地,省內很多學科可以說是在齊頭並進,但是能夠拿得出手的大學其實寥寥無幾。
  •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如果說一個人一輩子只為做好一件事,那麼,對於陳永忠來說,這一件事就是讓每個人都吃上最純正、最好、最健康的茶油。陳永忠在脫貧攻堅期間,通過油茶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讓一片片高產油茶基地在邵陽大地紮根結果,吸引一大批回鄉創業人員走上了油茶致富的道路。 如今,油茶產業已經成為邵陽縣的支柱產業,累計帶動全縣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
  • 楊芙清院士: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向國際一流期刊邁進
    一直以來,科技界認為能在《中國科學》上發表文章是很高的學術榮譽,而且審稿也非常嚴謹,因而不敢輕易投稿。 1983年,我和我的研究生們承擔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軟體工程核心支撐環境」,在創新研發的基礎上,總結提煉了論文「軟體工程核心支撐環境BETA-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