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皮影老藝人在表演。東方IC供圖
宋瑋、宋瑞、趙欣(從左至右)與張韜。 (西安外國語大學供圖)
5月23日,西安外國語大學新傳院07級畢業作品展,當長達70分鐘的紀錄片《影人兒》播放完畢,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但在三位作者心裡,當歷時三年持之以恆,當費盡心力做一件事,獲得認可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其間的辛勞和感觸或許是最大的收穫。
「全班最好的選題」
趙欣、宋瑋、宋瑞是西外編導專業的學生,也是同舍好友。大二的一次專業課作業,她們提交了策劃:華縣皮影雕刻的興起與皮影表演的衰落。在專業課老師董陽看來,那是全班最好的選題。於是,她們開始了三年拍攝的第一步。
三個西安女生,到百公裡外的華縣農村拍片子,不是簡單的事情。且不說只能利用周末時間,也不說途中轉車的疲憊,僅僅是找尋拍攝對象,就已經讓她們頭疼不已。甚至有幾次,她們猶豫是不是應該放棄這個題材。
趙欣已經著手新的選題,宋瑋也花了三個夜晚寫出了另外的策劃案。但當宋瑋把新選題提交時,董陽老師否決了。「老師對我說,你還是拍皮影吧。」宋瑋說,當時自己非常無奈,「因為我已經想不到,還有什麼辦法繼續拍攝華縣皮影。」
在她們彷徨的關頭,一位叫張韜的攝影師,闖入了她們的視野。
艱難尋找老藝人
張韜的出現,是整個拍攝過程中最幸運也是最曲折的故事。「如果當時沒找到他的話,就絕對不會有這部紀錄片。」趙欣說。
在找不到任何線索的情況下,宋瑋再一次在網上搜尋,得知2009年9月,在中大國際曾舉辦過「張韜攝影與皮影藝術展」。三人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前往華縣尋覓張韜。
張韜是個攝影家,30多年來,他一直將鏡頭聚焦在華縣皮影老藝人身上,見證了華縣皮影幾十年興衰歷程,也成為很多老影人的知心好友。
這些老藝人都在七八十歲的年紀,住在華縣的黃土塬上。他們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年老體弱。
因為華縣沒有熟人,她們輾轉打聽到張韜的大概地址,然後僅憑從網上看到的照片,在小區門口等。最後終於通過小區住戶,聯繫上了張韜。出於對華縣皮影的熱愛與對華縣皮影現狀的憂慮,張韜答應帶著她們拜訪老藝人。
她們關於華縣皮影的新旅程開始了。
「皮影戲是他們的生命」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張韜帶她們尋訪了85歲的趙振才,80歲的魏振業和76歲的孫前恩。
孫前恩老人是皮影愛好者,他利用自己的退休工資,自發為皮影戲寫書編材料,已經有20年。
魏振業老人患有腦血栓,記憶力下降,行動不便,唱腔是再也吼不起來了。
儘管如此,這些老人們仍然堅持著對皮影戲的熱愛。
「對他們來說,皮影戲已經不是年輕時候維持生計的把式,也不是年老時的消遣。皮影戲已經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趙欣說。
「用自己的認知記錄」
三年的拍攝中,她們記錄了皮影戲衰落掙扎中許多感人的人和事,她們對皮影戲的未來和出路也有了自己的感悟。這個曾經離她們遙遠的古老藝術,已經在她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趙欣說:「文化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在這個古老文化落寞的時候,皮影的性質已經悄悄改變了。它不再只是民間風俗,現在大家以刻皮影為生,賣皮影賺錢,演皮影戲吸引人們,它已經和商業化密不可分。但我們可以帶著真誠的態度,用自己的認知,用自己的理解,把它記錄下來,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西外新傳院院長王天定教授說,能夠持之以恆深入農村堅持三年,她們所體現出的專注、認真、努力和耐心,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實在難能可貴。
延伸閱讀
皮影戲的艱難生存
華縣皮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藝術,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明清為鼎盛時期。在誕生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華縣皮影戲卻日漸衰微,面臨著「外熱內冷」和「後繼無人」的窘境。
近10多年來,華縣皮影戲藝人幾乎每年都有出國演出的機會。潘京樂、魏金全等老藝人都曾赴德、日、法、新等國家以及臺灣、香港等地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但皮影戲在國外的熱度,還是暖不了在國內的冷落。回國後,皮影藝人們面對的仍然是貧瘠的黃土高坡,以及習慣了電視和流行音樂的大眾。
85歲的老皮影藝人趙振才從藝76年。後繼無人是他最痛心的事。「老的死了,小的沒人學。年輕娃去學校後,腦子裡裝的都是電視電影,別說皮影了,秦腔戲都不懂。」說到皮影的傳人,他搖頭嘆氣,「他們看著皮影戲沒出路,沒前途,學戲給誰唱?」
2009年,第一個「女子皮影團」剛成立一年便宣告解散,原因是學皮影無法養家,沒有經濟來源。現在只有女藝人呂芳齡仍每天堅持練琴唱戲。「以後老師們要是不在了,華縣皮影就滅絕了。起碼現在我在學,先把技藝掌握了,以後如果有小娃娃要學,可以給他們教。」 呂芳齡說。
在皮影戲日漸失去市場的同時,皮影雕刻卻成為市場的新寵。華縣專事皮影雕刻的企業有13家,雕刻藝人300多人,薛宏權、汪天喜等雕刻大師的作品,遠銷至美、日、德、法等國家,深受歡迎。
皮影從聲影並茂的舞臺上被搬到了畫框裡,規規整整地成為一件件工藝裝飾品。有人說,華縣皮影現在是「皮」存「影」亡,只被作為一件收藏品,其實質早已變味。
多年關注皮影戲的攝影家張韜建議,政府應該將相關保護基金,直接發到藝人手中,皮影藝人們有了資金,不愁生計,就能一心一意地專事皮影。
《影人兒》作者之一的宋瑋則認為,主要是皮影戲的發展跟不上時代趨勢,老影人們缺乏經營頭腦,需要結合商業模式,有人來組織他們進行演出活動。
王天定教授認為,應該通過經濟運作提高知名度,利用經濟收益來推動文化的保護。
目前已有人計劃採取這種方式。皮影雕刻大師薛宏權表示,他希望以後開一家皮影兒童劇院,結合現代技術將皮影做成動畫。他說,劇院可能不賺錢,但他願意「用賣皮影的錢來養著劇院」。
(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