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協和腎移植手術再創新「低」 1.3公斤夭折早產兒捐腎助患者重生

2020-12-22 中國日報網

「取腎」後,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為「小兒腎臟」進行修剪。 攝影:金時星

近日,一位特殊的患者張女士(化姓)來武漢協和醫院複查。大約1年前,她在協和腎移植團隊的幫助下,接受了1.3公斤小兒雙供腎移植手術。據悉,1.3公斤體重小兒供腎是目前全球報導的最小體重供體。這例腎移植手術的成功,意味著我國器官移植不斷突破供體最小體重的限制,大大拓展了供腎來源。

1.3公斤嬰兒小腎臟「住進」成人體內

今年47歲的張女士家住江西省都昌縣,去年上半年,她被診斷出尿毒症,需要進行長期的血液透析治療。「尋找到合適的腎源並接受腎移植我才能活下來。」張女士表示。幸運的是,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她獲得了相匹配的供體,但卻是體重僅有1.3公斤的小兒腎臟供體。

「嬰兒腎臟這麼小,移植到成人體內管用嗎?」面對張女士的疑惑,協和腎移植團隊王振迪教授解釋,腎臟移植到成人體內後,有一個生長過程。因為嬰兒腎臟尚在發育階段,剛開始植入成人體內,它的功能可能不夠,需要時間來發育、代償。但是經過實際觀察,小兒供腎後在成人體內會「加速發育」,一般2-3年時間便能長成成人腎臟大小。在初始階段,經過身體檢查,如有需要可以進行短期透析來排毒。

「實際上,小兒供腎移植給成人受者後,還需要對腎臟的生長速度加以控制,切忌拔苗助長。如果生長速度過快,可能會導致出血,血尿蛋白尿,甚至移植腎破裂。」王振迪教授強調,初始植入的「小腎臟」功能只相當於成人的1/12,但「小腎臟」會快速生長,1年左右就相當於正常人1/2的功能。

2018年7月,經過「取腎-修腎-植入」3個環節,張女士成功接受了僅有3-4釐米長的「小腎臟」。經過1年再來複查時,這來之不易的「小腎臟」一顆長成6.9釐米,另一顆長成7.6釐米,接近成人腎臟(約10釐米左右)大小。

經過「取腎-修腎-植入」3個環節,協和醫院泌尿外科王振迪教授團隊成功為張女士植入僅有3-4釐米長的「小腎臟」 攝影:金時星

小兒供腎手術難點在哪兒?什麼保證手術成功?

「是什麼保證小兒供腎的成功?」王振迪教授表示,近年來,武漢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在擴大供腎來源方面作了深入探索,其中對於極低體重小兒供體的腎臟利用,不論是在手術方式還是術後管理上均積累了大量經驗。

王振迪教授解釋,小兒供腎移植之所以困難,一是因為腎臟體積小,其血管、輸尿管纖細,導致手術困難,且術後容易發生栓塞、漏尿等併發症;二是因血壓等內環境的劇烈改變,導致術後管理困難;三是低體重小兒供腎因為發育尚未完善,除了與受者體內環境不太匹配外,對排斥反應、藥物毒性等耐受程度也與成人供腎有差別,而且供者體重越小,移植腎功能恢復越緩慢。因此,成功施行低體重小兒供腎移植,面臨的挑戰來自多方面因素。

「移植時,小兒腎臟的血管口徑對不上怎麼辦?」王振迪教授表示,在「取腎」下來進行「修腎」時,會將腎臟的重要組織,包括動脈、靜脈、輸尿管等暴露出來,以利於吻合。新生兒腹主動脈的口徑相當於正常成人腎動脈的口徑。因此,和成人供腎不同,小兒供腎移植時,是用供者口徑較大的腹主動脈、下腔靜脈與受者吻合的。「相當於搭了個橋。」王振迪教授強調。

對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來說,張女士的手術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首先,在手術方式上,團隊獨創了新的手術方式,目前已成熟穩定,鮮有外科併發症發生;其次,在圍手術期管理上,與大多數施行小兒供腎的腎移植機構不同,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不常規使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藥物,減少了出血併發症。他們根據臨床經驗,反覆探索,提出了術後血壓的控制標準。

「術前、圍手術期、術後整個流程的系統管理非常關鍵。」王振迪教授介紹,因為供體和受者體重、血壓等指標存在巨大差異,避免高灌注損傷,貫穿整個流程。因此,術前應選擇血壓合適的受者,圍手術期要儘量擴大靜脈流出道,術後則要嚴格控制血壓,出院後也必須嚴密觀察蛋白尿、血尿情況。

腎移植手術再創新「低」給尿毒症患者帶來新生希望

「1.3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報導的最小體重供體。」王振迪教授告訴記者,繼2015年完成最低體重(2.3公斤)供腎成人腎移植後,供體體重再創新「低」,不斷突破極限。

據悉,2015年12月,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進行了醫院首例小兒供腎移植,供體體重只有2.3公斤。如今,當時只有29歲的患者,功能完全正常,工作生活完全正常。而在近4年時間裡,協和醫院團隊已完成類似手術30例,其中2.5公斤以下小兒供腎移植6例。

王振迪教授表示,一般而言,成人腎臟作為供體移植,一個成人患者只需一顆腎臟便能滿足身體基本的代償需求。但是,「小兒供腎」不同,因為體積小,小兒腎臟通常為「雙腎」移植給一個受者。移植成功後,通過2-3年的發育,腎臟長成正常人大小後,便相當於植入兩顆腎,有更好的代償功能。

據了解,目前制約腎移植髮展的主要瓶頸是供腎來源的短缺,極低體重小兒供腎的開展和推廣有助於緩解這種壓力,給予更多尿毒症患者以新生的希望。

背景資料:

根據有關資料,我國尿毒症患者從2011年的27.60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50.10萬人,我國尿毒症患者數量持續上升。而常規的血液透析治療效果有限,尤其是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後,患者會出現一系列複雜的併發症。進行腎臟移植,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最後手段。雖然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公民器官捐獻,但供腎數量仍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尿毒症人群需求。近年來,武漢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在擴大供腎來源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其中對於極低體重小兒供體的腎臟利用,不論是在手術方式還是術後管理上均積累了大量經驗。繼2015年完成最低體重(2.3kg)供腎成人腎移植後,供體體重再創新低,不斷突破極限。

國外5kg以下小兒供腎一般很少作為移植來源。據文獻檢索,1.3kg是目前世界上報導的最小體重供體。小兒供腎移植之所以困難,一是因為腎臟體積小,其血管、輸尿管纖細,導致手術困難,且術後容易發生栓塞、漏尿等併發症;二是因血壓等內環境的劇烈改變,導致術後管理困難;三是低體重小兒供腎因為發育尚未完善,除了與受者體重內環境不太匹配外,對排斥反應、藥物毒性等耐受程度也與成人供腎有差別,而且供者體重越小,移植腎功能恢復越緩慢。因此成功施行低體重小兒供腎移植,面臨的挑戰是來自於多方面的,不僅僅限於手術本身。

對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來說,這兩例手術也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首先在手術方式上,團隊在嘗試、總結、吸收國內外同類手術的經驗教訓後,獨創了新的手術方式,目前已成熟穩定,鮮有外科併發症發生。

其次,在圍手術期管理上,與大多數施行小兒供腎的腎移植機構不同,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不常規使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藥物,減少了出血併發症。他們根據臨床經驗,反覆探索,提出了術後血壓的控制標準,同時,在術後護理和管理上,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延遲下床概念,要求病人延長靜臥至14天。

據王振迪教授介紹,如同其他類型腎移植一樣,小兒供腎移植受者術前、圍手術期、術後的全程管理非常有必要,也有其特殊性。因為供/受者體重和血壓等指標的巨大差異,如何避免高灌注損傷,貫穿管理全程。術前選擇血壓合適的受者,圍手術期儘量擴大靜脈流出道,術後嚴格控制血壓,出院後嚴密觀察蛋白尿、血尿情況。

目前,協和醫院腎移植團隊正在總結成功經驗,努力將其推廣至更大範圍,造福更多病人。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武漢協和醫院:一名接受嬰兒腎移植的患者成功受孕分娩
    新華網武漢12月12日電(聶文聞、彭錦弦)12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2號外科樓產科病房裡,醫護人員向暖暖、梅梅送上蛋糕與暖冬物品,為這對不平凡的母女點讚。三年前,梅梅因腎衰竭在協和醫院成功接受嬰兒雙腎移植手術,重獲新生;3年後,在協和醫院以產科、腎移植團隊及新生兒科等多團隊的保駕護航之下,她順利誕下女嬰「暖暖」。2007年的一天,梅梅突然發現自己小便帶血,下肢浮腫難消,在當地被確診為腎炎。2017年6月梅梅已變得難以站立、行走,經診斷她的腎炎已發展為腎衰竭,急需換腎。
  • 煙臺毓璜頂醫院器官移植科於勝強:活體腎移植手術為患者守住生門
    開發區的尿毒症患者孫剛(化名)就是這樣的「幸運兒」,六年間他和二哥相繼在煙臺毓璜頂醫院通過親屬間的活體器官移植獲得新生。於勝強(右二)分析患者病情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活體腎移植手術給這對夫妻帶來「重生」愛情是什麼模樣?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
  • ...換腎 塗紀文 腎功能 腎移植手術 武漢晚報 監利 武漢協和醫院...
    大義老闆傾情相助打工仔的故事,在武漢協和醫院的病房裡一時傳為佳話。  昨日,記者在協和醫院泌尿科的病房裡,見到了臥病在床的塗紀文。這名54歲退伍老兵壯實的身體,早已被連年的病痛折磨得羸弱不堪,但一提到老闆劉錦成,塗紀文就要掙扎著坐起來,「劉老闆是個難得的大好人啊,一定要好好感謝他!」
  • 協和多學科保駕護航——全國首例嬰兒雙腎移植孕婦...
    2年半前,梅梅因腎衰竭在協和醫院成功接受嬰兒雙腎移植手術,重獲新生;2年半後,在協和醫院以產科、腎移植團隊及新生兒科等多團隊的保駕護航之下,她順利誕下女嬰「暖暖」,至此,她也成為全國首例成功分娩的腎移植患者(其腎移植供體為嬰兒雙腎)。
  • 腎移植影響健康嗎?1個腎會得腎衰嗎?手術風險高嗎?醫生告訴您
    近些年腎臟病的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導致進行腎臟替代療法的人也比較多,我們可以了解下都是哪些原因造成需要進行腎臟替代療法:1、長壽,人口老化以及慢性病增加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嚴重,是因為生活條件變化,長壽的人比較多了,另外人長壽患慢性的人也會增加,我們前面說了人老腎功能會下降,再加上慢性病影響,導致腎臟進入終末階段的患者增加,從而需要進行替代療法。
  • 山東壽光兄弟腎移植手術成功 血濃於水演繹兄弟情
    在哥哥做完取腎手術後,弟弟張金才被推進手術室,想到哥哥為自己受苦,他流下了眼淚。本報記者 王媛 攝齊魯晚報濟南11月23日訊(記者 於瀟瀟) 23日,患尿毒症的張金才迎來了重生的希望,哥哥張金龍捐出的腎成功移植到他的體內。這對來自壽光的兄弟真實演繹著手足之情。    腎移植手術從23日上午9時開始,哥哥張金龍先被推入手術室,下午1點半,弟弟張金才被推入手術室。下午5點,腎移植手術結束,張金龍的左腎移植到張金才體內。
  • 3年前換上特殊雙腎系全國首例 移植了嬰兒雙腎的她當媽媽啦
    今年她懷孕了,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多學科團隊的全程護航下,本月初順利生下一名健康女嬰。昨日,即將出院的梅梅收到了該院泌外科、婦產科、新生兒科專家們的集體祝福。據介紹,這也是全國首例接受嬰兒雙腎移植的孕婦成功產子。
  • 深圳:正規醫院廁所驚現捐腎廣告
    據廣州日報深圳雜誌報導,近日,記者在南山醫院見到多張捐腎的小廣告,通過一番打聽才得知,捐腎廣告原來是買賣腎臟的中介,「捐」乃「買賣」也,腎病患者一定要小心,切莫輕易上當!  「捐腎」只是個中介招牌  記者調查,南山醫院的捐腎廣告大多出現在廁所內,幾乎每個樓層的廁所裡都有不同類型的捐腎廣告,「豪華」點的製作成名片狀,簡陋一點的直接用筆在牆上書寫。就內容而言,「捐腎」廣告上寫的大多只有捐腎人的血型和聯繫方式。記者見到一張捐腎廣告這樣寫到:「因生意失敗,損失巨大急需資金,現低價捐腎,價格面議」,留言是「董生」。
  • 樹蘭(杭州)醫院首例心腎聯合移植手術患者今日出院,她的新年願望是...
    兩個月多前,郭女士發現自己整個人都是「腫」的,臉部腫到皮膚發亮,再到醫院檢查,發現腎積水伴腎結石,腎囊腫,嚴重的腎功能不全。開始接受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治療,由於心功能不全,每次透析都使她走在死亡的邊緣。移植手術不能再等了!然而郭女士本身心臟功能也已到了終末期,已無法單獨接受腎移植手術治療。一個月前,一家人慕名來到樹蘭(杭州)醫院。
  • 上海仁濟小兒肝移植攻克罕見遺傳病,武漢協和為獨腎患者贏得新生
    分享兩篇近期IQQA全量化3D手術規劃平臺應用於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診療的臨床研究論文,包括輔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對一例罕見的遺傳代謝性肝病患兒行親屬活體肝移植術,以及支持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對一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的獨腎患者進行術前全定量三維重建,並在手術中將IQQA精準分析結果導入達文西系統,與手術圖像同屏顯示,進行術中實時導航
  • 樹蘭(杭州)醫院完成首例心腎聯合移植手術
    專家多次聯合會診:  她需要做心腎聯合移植  「由於患者有擴張性心肌病,本身心臟功能也已到了終末期,已無法單獨接受腎移植手術治療。」 樹蘭(杭州)醫院副院長、腎移植專家壽張飛教授說。  郭女士的病要如何治療,成為擺在醫生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 廣東腦瘤女童離世父母捐其器官 廣西2名患者受益
    當天1時許,兩名患者先後被推進手術室,2個小時後,陳童的腎移植手術就結束了,解放軍303醫院移植研究院孫煦勇博士馬上又給小宋做腎移植手術,凌晨5時,小宋的手術也結束了。  就這樣,經過4個小時的手術,小雯雯的生命在陳童和小宋的身體裡成功延續。  講述故事時,時間過得很快,但對於主刀醫生孫煦勇博士來說,手術有著巨大的壓力。
  • 2017年川大華西醫院腎移植總數達481例 全國居首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15日訊(記者 劉佩佩 攝影報導)1月15日,29歲的張強(化名)在川大華西醫院泌尿外科病房進行恢復治療,1月8日,他接受了血型不合的活體腎移植手術,捐腎者是他的媽媽。隨著腎移植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像張強這樣的患者從中受益。
  • 2017年華西醫院腎移植總數481例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腎移植手術,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的記錄,讓很多患者的生命得以重新綻放光彩!就在上周一,有一位母親將自己的腎捐給了兒子,而這位母親和兒子的血型並不相合。這都得益於林濤教授和團隊的努力,因為他們攻破了血型不合腎移植的難題。在手術一周後,病人的恢復情況比較好,生命體徵也完全正常。目前,捐腎的母親已經出院了。林濤教授告訴我們,在國家的指南裡,腎移植都要求血型相合。但是從後來的情況發現,只要給患者做適當的預前處理 ,這個病人也可以進行安全的血型不合的腎移植。
  • 全國首例嬰兒雙腎移植孕婦順利誕下女嬰
    三年前,梅梅因腎衰竭在協和醫院成功接受嬰兒雙腎移植手術,重獲新生;3年後,在協和醫院以產科、腎移植團隊及新生兒科等多團隊的保駕護航之下,她順利誕下女嬰「暖暖」,至此,她也成為全國首例成功分娩的腎移植患者(其腎移植供體為嬰兒雙腎)。
  • 移植嬰兒雙腎女子順利產女
    3年前,梅梅(化名)因腎衰竭在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成功接受嬰兒雙腎移植手術,重獲新生。3年後,在協和醫院以產科、腎移植團隊及新生兒科等多團隊的保駕護航之下,她順利誕下女嬰「暖暖」。她也成為全國首例移植嬰兒雙腎後成功分娩的產婦。
  • 弟弟患尿毒症 異型血哥哥捐腎救人
    最終順利完成腎移植。今天上午,郗開雄將康復出院。華西醫院成為我國第二個、西部第一個掌握該項技術的醫院。  今天上午,尿毒症晚期患者郗開雄將康復出院。9月12日,他在華西醫院泌尿外科接受了腎移植手術,腎源來自他的親哥哥。
  • 女子捐腎救尿毒症丈夫:「我就想讓他活下去」(圖)
    但天有不測風雲,一次小手術竟成了他噩夢的開始。  「只是做個聲帶息肉手術而已。」妻子胡若紅告訴記者,2008年,丈夫做手術後掛了十多天水消炎,「炎一直沒消下去,身體始終不好。」  術後的劉國標血壓高、全身乏力、頭暈,再到醫院檢查,被診斷成腎炎。「跑了北京、南京多家醫院,看了中醫和西醫,都沒有好轉。」
  • 移植了一名嬰兒的雙腎後,她成功懷孕並誕下女嬰
    24歲那年發展至腎衰,移植了一名嬰兒的雙腎,才算躲過一劫。今年她懷孕了,而腎移植者懷孕成功的概率遠低於常人。所幸,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多學科團隊的全程護航下,本月初,她生下一名健康的女嬰。12月11日,即將出院的梅梅(化名)得到了來自該院泌尿外科、婦產科、新生兒科專家們的集體祝福。
  • 廢棄廠房裡的腎移植交易:買腎人花55萬,賣腎人只得4.5萬
    李瑞的腎臟摘除手術成功後,舒康的腎臟移植手術即將開始。2020年1月15日,腎移植廠地緊鄰居民區一條胡同,手術室後窗用磚已封堵。「患者來醫院都是主治醫生負責制,王海濱是主治醫生,我也沒問過這些病人的情況。」李芳說,2018年8月至11月,新河縣腎移植手術受體在仁濟醫院療養時,自己在國外陪孩子讀書。如果不是案發後新河縣公安局來醫院調查,她根本不知道醫院收治了多名非正規腎移植手術的療養患者。但宋麗稱,李芳知道這些病人接受過非正規腎移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