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帶團的時候,過年都不在家。香港春節放假是初一到初三,初四上班,南方人冬天喜歡看雪,短短幾天,要麼去日本,要麼去東北,十幾年來,我在東北都過了3次年。
第一次去東北的時候是01年,大年初一上午在長白山山腳,零下幾十度,一早當地導遊一臉興奮從坑上呲溜起來,在餐廳挨個兒恭喜發財,萬事如意跟客人祝福安排早飯。
安頓後,當地導遊跟我來了句:哎,你們香港人這麼這麼摳啊?我剛看了一下,這十多封紅包,最大的才20港幣啊?!
哈哈哈哈,大兄弟,你有所不知,這就是香港風俗呀!紅包在香港就是討個好意頭,裡面其實不多錢的!
所以在香港過年,我感覺很輕鬆,看到很多同事能回去內地的,基本都"大款"。不過回去廈門還算好,若是回去泉州,南安,石獅的,這紅包一圈下來夠我在香港發好幾年了。
每年的春節前,香港銀行換新錢成慣例,基本都是20元新鈔為主,其次是50元跟100元,有調查過的數據:57%的香港人紅包平均20元;16%的紅包發50元;10%的紅包10元;只有7%的紅包會在100元港幣或以上。
區區20元的好意頭,誰都可以包,今天一早我上班,樓下的保安員一早就候著了,當然,平時也沒見過他們,這不,討個好意頭唄!中午喝茶的時候,平時那些知客阿姐肯定給!晚上看到清潔大嬸,一樣給,反正包來包去,不多錢,但心情很輕鬆,所以我喜歡在香港過年。
不用攀比,不用絞盡腦汁這個誰誰誰要給多少,那個誰誰誰平時對我不咋地我要給多少,不!統統不用想,反正結婚的就給沒結婚的,上級給下級,平級給對方小孩的,這很正常!
所以,紅包在香港就叫做利是,商家喜歡寫成利市,同事間喜歡叫做利事,同學間也可以叫勵事。在香港,利是從春節初一一直到十五都可以發,這期間,很多人不會拆紅包,按傳統在春節期間拆會散財,所以大部分人都會忍到十五後才拆利是。
禮輕,但卻顯示出濃濃的中國傳統習俗風,香港的過年,沒壓力,很舒服。
(祝大家新春快樂,萬事如意,事事順心,闔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