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留學生:我是中國人,也是志願者

2020-12-11 中國教育報

2月10日下午,南京市公安局鼓樓分局閱江樓派出所,走進了一位戴著口罩的外籍小夥。在戶籍前臺,他放下一個紅色禮盒,說了一句「謝謝,你們辛苦了」,一個敬禮後,他快速離去。

打開禮盒,民警發現裡面除了一些零食,還有1000元現金和一封信:

「我是來自敘利亞的博士生拉丁。在這個困難的時刻,我想對中國和中國人民說:你們並不孤單,我們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下,在華留學生作為我國高校學生群體的一部分,一方面,我們為其身心安全殫精竭慮;另一方面,他們也為中國戰「疫」貢獻力量。在這特殊時期,共譜了一支相愛相助、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曲。

為在華留學生築起健康防線

疫情暴發,正值中國春節期間,很多留學生留守學校。做好留學生疫情防控,對於校園抗疫具有重要意義。

在教育部統一部署下,各地高校按照屬地化管理、一體化推進的原則,有序將在華留學生納入了高校整體疫情防控機制,及時向留學生告知當地疫情情況和防控措施,做好留學生居住地的消毒、口罩發放、體溫測試、進出登記等防護工作,並保證及時提供醫療服務。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主動關心留學生的健康和生活狀況,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同時加強心理輔導,緩解心理壓力,增強必勝信心,為在華留學生築起了健康防線。

華中科技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國際學生辦公室工作人員黃超介紹,全校在籍各國留學生2025人,目前在武漢的有1046人,為了保障在校留學生身體健康,學校嚴格開展了出入管理和體溫檢測等工作。

2月12日,巴基斯坦籍在華留學生魏星(化名)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走出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這是廣州地區首例治癒的外籍病患。

走出醫院,魏星說:「感謝這裡的每一個人,我們愛中國,愛中國的每一個城市。疫情結束後,我會回武漢繼續學業。」

在天津,為幫助在津留學生群體及時掌握疫情防控相關信息,天津外國語大學積極發揮專業優勢,組建起了英語、日語和漢語3個語種的專業翻譯隊伍,完成了50餘篇和疫情相關的信息翻譯工作;華北電力大學通過多種渠道,籌集口罩、體溫計、酒精等物資,解決在校留學生防護物資短缺難題……

在疫情陰影下,人們不僅需要物理上的防護,更需要「心理口罩」。對於獨自在華求學、生活的留學生而言,心理支持更為迫切。

「今年寒假期間,北交大有200餘名留學生在校。讓他們平穩度過這個非同尋常的假期是我們的重點工作。」該校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劉彥青介紹,學院建立了「聆聽工作室」,通過網際網路,為處在疫情防控期的留學生及廣大師生,送去關心和問候。除了心理科普知識外,工作室還提供了諮詢教師的郵箱、微信、電話等信息,為學生提供即時線上心理諮詢服務。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葉門籍留學生賽一德,雖然在校醫院診斷後排除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但因為扁桃體發炎等病症,仍然焦慮、緊張。在不斷與聯絡教師溝通中,他穩定了心態,病情漸漸好轉。「是老師們的關心和幫助,讓我不再害怕,他們給了我信心!」賽一德說。

今年春節,南開大學共有246名留學生在學校,為了保障他們的身心安全,學校通過各類渠道宣傳科學防控知識,通報最新情況;在武漢紡織大學國際學院,教師堅持在微信、QQ群分享英文版的科學防治知識,及時與留學生溝通;在太原理工大學,為了保障在校留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定期為留學生上門配送物資,還開通了線上談心和心理疏導服務;在中國人民大學,學校通過網絡向留學生發布校園政策、疫情防治須知、國家出入境管制措施等各類重要信息,始終與留學生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為「第二故鄉」貢獻力量

北京大學2014級本科留學生校友高佑思,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24小時內尋得一噸醫療物資並從以色列馳援中國的故事。「10萬隻口罩運輸到中國,這將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一件事情。」高佑思說,中國曾在歷史上無數次幫助猶太人,「這次換我們站在中國身後。」2月9日,這批經由特拉維夫、莫斯科、廣州三地的物資,抵達湖北黃岡。

像高佑思這樣,以實際行動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來華留學生還有很多。他們雖然不是中國國籍,卻同樣對這片土地飽含著深情與熱愛。

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郭沫若,為母校捐贈了12000隻口罩。中亞飛中國的航班不斷被取消,廣東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面對種種困難,這個小夥子用「人肉」託運,完成了一場場愛的傳遞。他說:「我也是中國人。」

東南大學留學生,來自阿富汗的哈雷,4天跑遍喀布爾及附近3座城市,湊到了兩萬隻口罩,並在第一時間通過中國駐阿富汗使館,捐贈給了武漢;清華大學學生「一帶一路」協會的國際學生,利用語言特長和國際聯絡優勢,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醫用物資供貨渠道並發起了人道主義救援呼籲;來自奈及利亞的南京理工大學留學生歐萊德,在疫情發生後,主動加入志願者服務隊伍,負責居民小區體溫測量等工作,他說「別叫我老外,我是一名防疫志願者」……

此外,還有一批已經畢業,但仍然心繫中國的外國友人。對他們而言,或許身已不在中國,但心卻始終掛念著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面對突發的疫情挑戰,他們在世界各地,為中國奔走馳援。

來自馬來西亞的黃昭偉、黃昭綸兄弟倆,本科均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得知中國抗疫形勢嚴峻,兩兄弟和家人在過年期間,跑遍了馬來西亞的工廠和藥房,最終籌得了1100套防護服。這批物資已於2月7日抵達中國。西安交通大學2017屆巴基斯坦籍留學生校友,現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曼蘇·阿拉姆,在疫情發生後,主動投身當地疫情防控工作,成為一名社區工作志願者……

在因疫情延遲開學而有些空蕩的校園裡,選擇與學校共留守的留學生們,除了配合學校的各項防疫措施,更用實際行動表達著對中國的支持。

今年寒假,三峽大學有600多名留學生在校,這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不小挑戰。在特殊時期,留學生群體積極投入抗擊疫情的工作中,自1月29日以來,從張貼防疫宣傳資料到線上科普,從物資發放到協助後勤保障……在這裡,留學生已經成為校園裡一支重要的服務保障力量。

疫情發生後,一些國際社交媒體和論壇上,出現了不正確甚至帶有歧視色彩的言論,面對這些信息,在華留學生積極發聲,通過社交媒體分享自己在中國的學習、生活,講述自己的故事,幫助國際社會更完整、全面地了解中國。

為共克時艱匯聚一份信念

在武漢大學任教的伊拉克人阿部在武漢讀書、工作、安家已經14年了。疫情發生後,阿部和家人取消了回家吃團圓飯、拜年等活動。

「我們在家看新聞、影視劇,每天在家消毒、鍛鍊,指導孩子學習、陪孩子玩,生活很充實。我在伊拉克的家人也詢問我是否還好,我說你們不要擔憂,我這裡一切都好。」阿部說,「我相信中國會很快解決疫情問題的,中國政府有這個能力,我不會離開武漢的。」

來自奈及利亞的安東,是東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由於校園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安東需要隔離觀察14天。起初,安東並不是很理解,也有一些擔憂,但很快,老師和醫護人員認真負責的工作打消了他的疑慮。兩周後,安東順利解除隔離。

「在隔離期間,學校工作人員給了我很多幫助。我要感謝武漢為抗擊疫情所做的努力,中國是一個非常強大且有執行力的國家,她在盡一切可能採取措施保護國民以及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們。」安東說。

中南大學越南籍留學生黎氏香本來打算借假期一覽中國壯麗河山,因為疫情,計劃暫時擱置。憧憬未來,她描述了一幅春來大地的動人場景:「不久之後,疫情會被英雄的中國人民擊敗,滔滔江水依舊連綿不絕,武大的櫻花樹下依舊遊人如織,粉紅色的花瓣落滿我們的肩頭,我們再次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長江。中國,全世界都在為你加油,期待春暖花開時我們在中國重逢。」她說:「中國,你不孤單」!

(統稿:記者 梁丹 董魯皖龍 採寫:神州學人編輯部)

和衷共濟是戰勝疫情的堅定力量

本報評論員

戰「疫」無國界,協力守家園。在當前依然嚴峻的疫情形勢之下,無論老幼,都面對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無論中外,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唯有緊密協作、齊心協力,才能對抗疫情、共克時艱。

對於在華留學生群體也是如此。他們雖然遠離祖國、獨在異鄉,但他們得到了一視同仁的關愛。從定期為宿舍消毒、幫助解決防護物資難題,到提供線上心理諮詢、開展科普宣傳活動,他們的居住環境、安全狀況與心理狀況學校都牽掛著,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已經構築,一個個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證明了學校始終將留學生記在心裡。

疫情無情,卻讓在華留學生與每一個中國民眾心連在一起,結成抗疫共同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成為一家人。如果說患難與共、淡定從容的心態與行動是面對疫情最好的方式,那麼心繫他人、傾力付出則是戰勝疫情最堅強、最決絕的行動。

愛是相互的,也是偉大的,因疫情而團結在一起的在華留學生與普通中國民眾一起,譜寫了一曲抗擊疫情的感人之歌。無論是從祖國購買防護物資馳援武漢,還是主動投入當地疫情防護工作之中,留學生們都在盡己所能回報他們所受到的照顧與關愛,用實際行動參加到疫情阻擊戰之中。「我們永遠和你們在一起」,不僅僅是在華留學生發自內心的振奮吶喊,還是他們與所在學校以及每一位中國人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響亮宣言。

留學生抗擊疫情的堅強信念,給予全國上下共同抗疫大局以有力的支持。而每個普通中國民眾的積極行動,也讓在華留學生見識到了真實的疫情、真實的中國,對他們產生著深深的觸動,在他們心中留下難忘的印記。與此同時,高校和眾多普通中國民眾對在華留學生的關心與幫助,是我國高校的暖心行動,更是一直以來的優秀教育傳統,也是讓每位留學生銘記的具有教育深意的一課。

因此,當許多在華留學生說出「中國,你不孤單」這句話時,並不讓人意外,也並不顯得煽情,反而是一種真情流露。相信藉助這種跨越國界的相守與奮鬥,這個疫情肆虐的冬天終將會過去,充滿希望的春天必然來臨,那時也將會有更多的留學生來到中國這個「第二故鄉」,相聚在春日的暖陽之下。

作者 | 梁丹 董魯皖龍 神州學人編輯部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20年2月25日第01版

相關焦點

  • 非洲留學生:在華讀書的待遇比國內好,但部分中國人對我們不友好
    曾經有一個例子,北師大的非洲留學生獎金一年有10萬塊錢,而中國學生每年只有兩三萬元的貧困學生補助,遠遠不如外國的留學生在中國的補助。所以有一些中國學生就會對外國的留學生產生偏見,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自己是中國人,得到的補貼竟然不如外國人,擱誰身上都會不滿。
  • 留學生媽媽怒懟網友:你們就是仇富,我的孩子也是中國人!
    不隔離在外跑步的……3月17日,山東省某歸國留學生以採集咽拭子不適為由,拒不配合工作人員的檢測工作。該學生拒絕工作人員電話,且拒絕上報體溫數據,在採集咽拭子後,該學生還一波素質三連,摔門、投訴、辱罵。3月18日杭州某小區,一位美國留學生跑回國後,硬闖小區,和業主引發口角。境外病例的輸入,導致人心又開始惶惶了。
  • 泰國在華留學生論文研究成果引起中國漢辦重視
    泰國在華留學生論文研究成果引起中國漢辦重視   中新社廣州1月14日電 (楊薇 張乾鑠盧慶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泰國留學生林德成(Thoranit Lilasetthakul)的碩士論文其研究成果已引起中國國家漢辦重視。
  • 在華留學生讚嘆中國發展圖景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題:在華留學生讚嘆中國發展圖景新華社記者中國有幾十萬外國留學生群體。他們懷揣對古老東方的好奇與憧憬,在這裡學習生活。他們與中國同成長、共發展,這裡早已成為第二故鄉;站在新起點,展望未來,他們滿懷期許。
  • 疫情之下,留學生志願者在行動
    2020年1月中旬,蘇丹籍留學生大山牽頭並聯合其他的在校留學生,成立了留學生志願者服務隊,旨在為疫情期間在校的學生們提供幫助,攜手共渡難關。疫情的突然襲擊給在校留學生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不便。為保證留學生群體在疫情期間的安全和穩定,留學生志願者服務隊與國際教育學院的老師們一起,開展了一系列的助力活動,為留學生們在校園封閉期間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在國際教育學院的老師們的帶領下,留學生志願者服務隊的助力第一站是為同學們採購、分發蔬菜、牛奶、雞蛋和口罩等緊缺物資。
  • 外國留學生志願者:「我對中國有信心」
    「我是2013年來中國的,這裡是我的第二個家。」來自葉門共和國的hakim是浙江工業大學的留學生。疫情期間,他放棄回國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出現在了閒林街道的疫情防控篩查點。hakim說,「我告訴家人不要擔心,我在中國很安全。我對中國充滿信心,疫情一定會過去的。」
  • 外國遊客遊船抵日港口 中國留學生擔當翻譯志願者
    外國遊客遊船抵日港口 中國留學生擔當翻譯志願者
  • 對話韓國留學生志願者:「抗疫」未必需要宏大的形容詞
    原創 圍爐 圍爐李琦,韓國慶熙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韓國東大門國際志願者團負責人之一。從韓國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開始直到疫情平穩期,東大門國際志願者團自發組織了來自韓國11所大學的5個國家的留學生與韓國東大門區政府共同抗擊疫情。
  • 印尼在華留學生「接受共產主義教育」?留學生們有話要說!
    該報導引起印尼駐華大使館和在華留學生協會齊聲反駁。《共和日報》報導稱,印尼穆罕馬迪亞梭羅大學(UMS)校長蘇菲安·阿尼斯今年3月31日在該校一次學術會議上表示,中國教育部曾邀請10位印尼大學校長到中國考察,其中包括他。他稱,訪問中國期間,一位中國大學校長表示,中國目前正在加強對學生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教育」。
  • 柬埔寨留學生在華求學記:生活多彩樂享科技便利
    中新社南寧6月14日電 題:柬埔寨留學生在華求學記:生活多彩樂享科技便利中新社記者 黃豔梅「我剛到廣西桂林市8個月,我喜歡桂林山水,喜歡桂林米粉,喜歡中國科技創新帶來的便捷生活。」正在廣西師範大學攻讀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的柬埔寨留學生蒙美娜說。作為紀念和慶祝中柬建交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柬埔寨留學生家長看廣西」活動於6月12日—16日在廣西南寧、桂林舉辦。蒙美娜在活動中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談及自己的留學生活。蒙美娜大學本科在柬埔寨學習會計學專業,獲得政府獎學金項目來到中國求學。
  • 網紅美女留學生,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稱畢業後要做教育工作者
    那名拍攝歸國視頻,被機場防疫工作人員感動得流淚的美女留學生曹元元最近火了,她在隔離期滿之後,申請當了志願者,實現了自己歸國之後要「報效國家」的諾言,她被人民日報撰文表揚了。她的事跡也因此而傳遍了大江南北,曹元元也因此成了留學生心中的明星,也感動了國內不少網民。
  • 我駐英使館教育處為英國赴華留學生舉行歡送會
    瀋陽公參在致辭中表示,隨著赴華外國留學生的日益增多,中國教育部在2011年正式啟動了「留學中國計劃」,該計劃不僅增加了頒發給留學生的獎學金數量,也對留學環境進行了相應改善,同時還增加了很多英語授課課程,從多個層面推動了來華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日後將有更多的赴華英國學生從中受益,並繼續推動中英兩國在教育領域的交流和合作。
  • 中國駐新加坡使館舉辦2018年度中國政府獎學金新加坡赴華留學生...
    新華網新加坡8月22日電(範瑋)2018年度中國政府獎學金新加坡赴華留學生歡送會日前在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舉行。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臨時代辦張徐民出席活動並致辭,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教育參贊曹士海主持。
  • 在華留學生:中國一定會找到解決方法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記者張文靜、張玉潔、劉芳洲)「我會關注疫情的發展,但我的生活沒有因此變得一團糟。」今年春節,蘭州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孔德像往常一樣在宿舍裡自己做飯、抓緊時間寫論文。「現在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基層幹部非常辛苦,雖然我不認識他們,但我想給他們打氣加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華留學生理性面對疫情,他們紛紛表示:相信中國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今年春節,蘭州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共有近150名留學生留在學校。
  • 留學生:給誰優待要心裡有數
    萬萬沒想到,今年這個暑假,外國留學生和外教卻成為輿論場的聚焦點。先是爆出山東某高校「學伴」風波,接著有福州外國留學生推搡交警卻只被「批評教育」,又有江蘇某地英語教學機構的多名外教涉嫌與學生吸毒,最後山東某高校回應「學伴」風波時更是把其他高校也拉下水,稱相關做法早已有之。
  • 在華越南留學生成「漢語達人」
    原標題:在華越南留學生成「漢語達人」  新華網南寧11月6日電(記者鄒婷玉 覃廣華 侯巍)「最難的是寫漢字,漢字不經常寫也會忘掉,但是我每天都用中文和中國朋友、中國病人交流,所以沒有忘記,並且越來越好。」作為一名漢語學習者,越南留學生武黎黃英對自己的「學習經」頗為自豪。
  • 這個學校300名留學生一起吃年飯拿紅包
    吃餃子,拜大年,昨天中午,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名華中師大留學生,歡聚一堂吃團年飯,共慶中國新年的到來。華中師大共有來自138個國家的2200多名學生,今年寒假留校的接近500人。為尊重宗教習俗,這次團圓飯專為國際學生預定清真餐,校長趙凌云為學生帶來新春賀詞,為大家發新年紅包,不少留學生還會說新年祝福呢。華中師範大學亞塞拜然留學生 阿利耶夫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恭喜發財。」現場,由國際教育學院師生創作的對聯和福字也送到了校長手中。
  • 韓國赴華核酸檢測新規引爭議,在韓國中國人感嘆,回國難於上青天
    中韓通訊社 韓國金禪子 中方為進一步遏制新冠疫情跨境傳播,自本月11日起從韓國出發赴華的中、外籍乘客,需憑兩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PCR)的陰性結果證明方可登機。據悉,赴華乘客必須在中國駐韓大使館指定的檢測機構接受兩次核酸檢測並開具證明,所需費用至少為4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400元),全額由乘客負擔。而目前中國人在入境韓國時無需提交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且在入境後可免費接受核酸檢測。這一有失公允的政策引發不少網友的爭論。
  • 外國留學生訴苦:中國人已經看不起外國人了
    因為那個時候的美國是承載了我所有夢想的地方,它多元化,時尚,快速,包容,不僅有高鼻深目的金髮女孩,還有許許多多的&34;。我相信有很多跟編編一樣的人,在十年前對著美國有一種近乎於崇拜的情懷,因為那個時候的美國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羨慕的東西。也正是在我們對美國狂熱的那幾年間,造成了美國人在我們面前獨特的優越感。
  • 蒲隆地留學生在廣州當防疫志願者,寫英文歌為廣東醫護加油
    近日,在廣州市舉辦的交流會上,作為19名受邀外籍人士之一,28歲的留學生瑞迪(Freddy Gahimbare)向鍾南山院士請教了保持年輕和健康「秘訣」。他來自赤道以南的非洲國家蒲隆地,是南方醫科大學醫學本科留學生,在穗生活已近5年。